摘 要:新課程評價觀指出:教學目標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是學生主動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從有針對性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用多媒體課件,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幾個方面努力。
關鍵詞:農村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正確定位教師角色,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調動學生情感,把人文教育有機地融入課堂等幾個有效策略的運用,簡要分析了農村語文教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策略一: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做好預習
在農村,很多家長或外出務工,或農事繁忙,加之家長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總認為自己既然輔導不了孩子,甚至還不如孩子有文化,就干脆放手不管孩子,使得孩子得不到有效的監管,不要說預習,就是必要的作業任務有很多孩子都不能有效的完成。在40分鐘的課堂里,如果每篇課文讀一遍,你根本無法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但如果一個孩子連文本內容都不熟悉的話,盡管是母語教學,加之他們閱讀量有限,所教知識對學生來說也等同于是“天書”。所以,我會讓他們在讀的前提下,根據每篇課文的重點,提出一些關鍵而且又容易解決的問題,比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一課,我就交給學生這么幾個需要在預習時解決的問題:(1)過去的羅布泊是什么樣的?(2)現在的羅布泊又是什么樣的?(3)消逝的原因是什么?(4)你認為作者想要我們得到什么啟示?(5)作者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告訴我們這些的?這些問題的答案幾乎都在課文本身,很好解決,同時這幾個問題又是解決這篇課文的關鍵。通過這樣的預習指導,學生不僅學會了預習、學會了思考,同時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策略二: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教材內容的“案例”作用決定了教師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現行的人教課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諸如像《恐龍是怎樣滅絕的》《生物入侵者》《奇妙的克隆》等文章,農村學生因為地域、文化、經濟等條件的限制,眼界相對狹窄,見識也不是很廣博,他們對這些課文內容又很好奇,所以,語文教師必須認真閱讀教學大綱,盡管“教無定法”,每一位教師講課或處理教材的方式不同,但教學大綱對教材的統一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語文課的有效教學。
策略三:巧用多媒體課件,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妙用多媒體,可以實現有效的語文教學。如,在教學《關雎》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音畫欣賞的環節,通過優美的音樂和意境深遠的畫面的結合,發展了學生的智能,通過視聽結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思維;通過提供憑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在教學《背影》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電視散文《背影》,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通過再現生活,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從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中節選的課文《雷電頌》是一篇散文詩,很不好懂,但通過賞析動畫,讓學生感受到了那種壯美,理解了抒情主人公對光明無限的渴望和對黑暗的詛咒。多媒體課件的巧妙運用,使抽象的內容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呈現出來,更易于學生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策略四:正確定位教師角色,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教育理論中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角色的正確定位,但一直以來,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都忽視了學生主體學習的作用,大部分教師擔心學生學不到位,擔心學生學不細、學不透。教師以講代教,扼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缺乏自信心,不能體驗成功的愉悅;學生動嘴表達、動腦思考、動筆寫作的機會較少,這種現象必須改變。但在新時期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好多農村學校開始向一些先進的學校學習高效課堂的模式,甚至有的學校規定,教師在課堂的授課不得超過15分鐘;有些學校甚至直接照搬別的學校的高效課堂模式,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使得現階段很多農村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兩難境地,改革的結果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大降低。我認為,學生個體差異性太大,如果對自己的學生不加分析,就簡單機械地模仿,這樣的改革必定會失敗。“滿堂灌”和“完全放手”都是兩個極端,語文教材各有千秋,語文課堂也應千變萬化,我們應該按照不同文本的要求,正確定位師生角色,該教師講授的,教師必須講,該放手讓學生解決的,就不要硬“攬著”,教師和學生有時可能會是“雙主體”角色,只有根據實際情況正確定位師生角色,才能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策略五:調動學生情感,把人文教育有機地融入課堂
著名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說:“教師不是傳聲筒,把書本的東西由口頭傳達出來;也不是照相機,把現實復寫出來,而是藝術家、創造者。”一個在教學中只會按部就班運用教參的老師,他的教學也常常是毫無生趣的。語文課上如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學生則常常感到語文枯燥、乏味,時間一長就怕學語文,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農村學生不善于情感的表達,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走出“照本宣科”的困窘,充分調動情感,力求把學生的情感“煽”起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中把握知識,陶冶情操。
總之,在農村語文課堂教學中,只要每一位教師做教學的有心人,根據農村學生實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就一定能夠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李天艷.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研究.華章,2012(17).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東川中學)
?誗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