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園齊努力,為保持幼兒良好的食欲,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規則而努力。
關鍵詞:幼兒食欲;進餐習慣;教育策略;培養途徑
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平衡的膳食,合理的營養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物質條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保持幼兒良好的食欲,形成與此相應的飲食習慣和規則,是幼兒園及家庭教育和保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家庭教育策略
1.放手讓孩子自己進餐
父母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吃飯,不要勉強或哄他吃。“隨”他吃,轉變“放不下”的育兒觀念。在成人吃完后,收拾好飯菜,這種態度其實就是告訴孩子“如果你要吃,那么就在就餐時間吃,如果你不吃,那就表明你不餓。”
在孩子不吃飯時,成人要表現出很正常的樣子。孩子有時會主動問:“為什么你們都不管我吃飯了?”父母這時一定要忍著滿腹的愛憐之心,必須讓孩子明白,吃飯是自己的事。吃或不吃,餓與不餓,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
根據這樣的原則,做父母的要充滿愛心、耐心和理智,我們不僅會得到一個吃飯津津有味的孩子,而且還最終得到一個健康、快樂、有能力并勇挑重擔的社會中堅分子。
2.用良好進餐習慣影響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的心智發育尚不成熟,模仿幾乎成為所有孩子的天性。這就要求父母以身作則,用良好的進餐習慣影響孩子。不要當著孩子說不愛吃這,不愛吃那,否則,孩子容易隨著成人的意見養成偏食的不良習慣。飯桌上要創造良好的吃飯環境和氣氛,同時保證吃飯速度不要過快或過慢,避免影響消化吸收。每天定時定點進餐,不挑食,吃得香,而且對吃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不經意間流露出吃飯是一件多么快樂而享受的事情。
二、幼兒園教育途徑
1.用表揚激勵的方法,保持幼兒的進餐欲望
愉快的情緒能促使大腦皮層建立一個興奮灶,使學習保持最佳狀態。幼兒會對自己正確的行為獲得鼓勵而為之喜悅。如,李××小朋友從入園的第一天開始,進餐總是最后一個吃完,還滿桌子掉渣,老師經常說:你今天又進步了,飯渣掉少了,吃飯快一點兒了。這種方法果真奏效,第二天她真的又快了點兒,飯桌上的飯渣也少了許多,繼續表揚她,她高興極了。
2.創設與幼兒互動的環境,提高獨立進餐能力
良好的物質環境能誘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消除幼兒的依賴心理。如,剛入園幼兒吃飯時,有的拿勺子就像拿鏟子,有的吃飯不扶碗,飯菜撒滿地。針對幼兒的這些特點,我們創設了相應的情景“娃娃快餐廳”使其鍛煉。在里面投放了較硬的可以吃的豆子,孩子在區域活動中,自己拿豆子吃,訓練咀嚼能力。同時在活動區中,投放大嘴娃娃,引導幼兒拿勺子喂娃娃吃飯,后改用小嘴娃娃,提高幼兒使用勺子的難度,讓幼兒在與娃娃的互動中靈活使用勺子。適宜的環境創設,給培養幼兒獨立的進餐能力,提供了訓練的空間和機會。
3.用少吃多添的方法,感受進餐的快樂
我們采用開始少盛慢慢添加的進餐策略,收效明顯,會有許多孩子不斷上來添飯,并會彼此說:“我吃了三碗。”雖然老師并沒引導他們比,但他們會自己在數量上比較。另外,盛少量的飯會讓孩子在進食方面找到成就感:瞧!我多能干,一下就吃完一碗了。現在班上的孩子常會把碗舉起來給我看,并說:“老師,我吃完了。”那驕傲十足的模樣中還透著些許自豪。
4.參加適宜的戶外活動,增加幼兒的飲食量
戶外活動能令孩子放松,能增加孩子的活動量,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因此,教師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在體育鍛煉后的孩子每次用餐前,保持空腹,產生適當的“饑餓狀態”,避免挑食、厭食的發生,增大飲食量,常常比不運動情況下的孩子吃得多、吃得快,吃得香。
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只靠在幼兒園一方培養或在家一方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家園配合,加強聯系和溝通幼兒在園和在家的思想、行為和表現,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教育糾正,這樣才有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坎北中心幼兒園)
?誗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