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兒童福利機構中的孤殘兒童是由于自身的殘疾、疾病等原因而被親生父母丟棄的群體。這些孩童從小就受到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拋棄,他們大多數心理健康水平都不高,很容易出現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為了有效提高兒童福利機構的孤殘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結合孤殘兒童缺少的家庭式教育模式,從實際工作經驗出發,提出如下幾點建議,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福利院;孤殘兒童;心理健康
兒童福利院中的孤殘兒童作為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都是在身體上和情感上有很大缺陷的孩童。作為兒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在兒童的成長時期,必須積極對這些孩童進行心理引導,讓這些孤殘兒童的心靈健康成長,為此,我們可以從如下主要的兩點建議出發。
一、結合兒童成長的具體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機構教育
我們必須明白,福利院中的孤殘兒童基本上都是入院有期,出院無期,因此,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時候是缺少和外界溝通交流的機會,他們在個體的認識和團體的共識方面都是不健全的。因此,針對這樣的成長環境特點,我們可以對這些孩童進行有針對性的機構教育。所謂的機構教育就是一種封閉式的團體式照顧模式,它主要滿足兒童的基本需求,但開展具體的針對性的機構教育,還要在具體的孩童成長過程中建立一個固定的、可讓孩童產生依賴關系的對象,從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當然,對于這些可以依賴對象的具體素質要求,還是比較高,不僅需要有較多的耐心,還需要有很強的觀察能力。
二、開展各種多樣化的心理游戲活動,加強孤殘兒童的社會適應性
對于孤殘兒童來說,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多樣化的心理游戲活動來對其進行心靈教育,通過義工等途徑,讓孤殘兒童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人員。我們可以利用義工資源積極進行“親子家庭”模擬組建活動,讓這些孤殘兒童體會到擁有父母的親情之感和家庭的溫暖。除此之外,福利院心理工作人員還可以通過各種行為矯正來減少孤殘兒童的一些行為偏差。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不但可以增強孤殘兒童的社會適應性,還可以有效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
兒童福利院的孤殘兒童作為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機構教養模式對孤殘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作為社會中的健康人,我們可以積極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和精力去進行義工活動,在義工這個平凡的崗位上融入真情、奉獻愛心。此外,福利院工作人員也要積極營造家的氛圍,讓孤殘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楊寧,徐春.如何提高兒童福利機構孤殘兒童的心理健康素質[J].教育教學論壇,2013(34):274-275.
(作者單位 王麗:吉林省白城市社會福利院 趙嘉:吉林省白城民辦實驗中學)
?誗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