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越來越多的市民聚集在大街小巷伴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廣場舞作為一項有益身心的運動,近年來受到了中老年人的熱捧。而近日一直熱衷于廣場舞的張阿姨,卻發現自己的肩膀出現了疼痛的癥狀,經醫生診斷居然是肩周炎,廣場舞不是可以預防肩周炎嗎,怎么反倒因此犯上了這毛病?對此,我們邀請到了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劉剛主任為我們解答疑惑。
指導專家:劉剛,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后、碩士研究生導師。
50-60歲中老年女性最易引發肩周炎
針對張阿姨的問題,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劉剛指出:肩周炎通常是因為長期肩膀受力,運動時牽拉扭傷或是肩部受寒,造成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從而出現局部的疼痛、粘連及關節活動受限。張阿姨跳舞時常選擇在清晨或傍晚較為寒涼的時間段,加上習慣著無袖背心,運動時出汗受涼,從而導致肩周炎的發生。
據統計,臨床上肩周炎的患者多集中在50-60歲左右,且女性患者居多,對此,劉剛主任表示,從中醫角度上看,中老年人氣血衰弱,容易受風、寒、濕的侵襲,造成局部氣血流動受阻,不通則痛,而女性患者較多,又是由其生理特點所決定的,女性生產及月經皆易耗氣傷血,長期做家務勞動、抱孩子等而致的肩關節勞損,同時中老年女性內分泌激素水平變化,雌激素減少又會使脂肪分布、關節韌帶的靈活性受影響。
對于年輕人常出現的肩部疼痛,劉主任表示道:“年輕人很少患此病,若其肩部疼痛大多考慮勞損,當然上班族們長期呆在空調房里亦會受寒致肩周炎,但一般癥狀較輕,不會出現活動受限等功能障礙,此外,肩周炎亦無明顯的職業特點,發病并不局限于體力勞動者。”
肩周炎只“止痛”?可造成關節功能進一步惡化
很多病人認為肩周炎不治療也能痊愈,劉剛主任表示:有些病人確實能夠好轉,但周期非常漫長,一般要經過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得到改善,可如果不去干預它,很有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如疼痛及關節粘連造成肌健攣縮,肩關節不活動導致的骨質疏松,乃至長期不鍛煉而加大了骨折的風險。劉主任認為醫療干預在減輕病人痛苦,縮短康復療程方面具有極大意義。
此外,有些患者會自行在家使用止痛藥物,是否可行?劉剛主任就建議,如果通過自行治療后疼痛沒有緩解,甚至是持續惡化,則須積極就醫,避免漏診誤診,即便自行疼痛緩解但關節活動受限了,也必須到醫院進行診治。
一般醫生都會通過 X線檢查予以鑒別診斷,排除骨折等其他骨性疾病,提倡及早進行規范性的治療。另外,肩周炎病程較長,可能需要2周至一個月的時間才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或功能活動障礙,早期自行診斷難度較大,若稍有不適就及時就診,則發展為肩周炎的幾率會大大下降。
近50%的肩周炎患者能夠徹底治愈
目前,只有50%的肩周炎患者能夠徹底治愈,另一半的患者或多或少會出現關節功能障礙的問題,患者想要治愈,劉剛主任指出,關鍵在于是否能及時積極配合治療,且恢復后注意適度運動保暖預防復發。
在治療上,對于大家擔心是否需動手術的問題,劉剛主任表示,十年前醫生會通過手術對患者肌肉進行松解,但現在只有不到20%的患者因為病情嚴重才需選擇關節鏡的治療手段,其余大部分都采取保守治療,像口服及外用止痛藥、針灸拔罐、物理因子治療(如電療或超聲波療法)以減輕疼痛,一般10次一療程,具體因人而異、功能鍛煉等。
肩周炎患者最不該偷懶
功能鍛煉可謂是肩周炎康復中的重中之重,劉主任笑稱:“就像前面提到因跳廣場舞患肩周炎的阿姨,如果她意志力夠堅定,忍痛繼續運動,很有可能跳著跳著又恢復了。”提到我們可以在家做哪些功能鍛煉時,劉剛主任說:手爬墻、梳頭、肩關節畫圈及按摩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這些運動可以貫穿整個病程,即便是疼痛急性期,也提倡適量運動。
期間,劉主任特別提到了“手爬墻”,認為它對改善肩關節的活動度具有很大的意義,且自己鍛煉才能根據自身疼痛承受度隨時做調整,但一定要明確爬墻的姿勢及其適應癥,主要是解決前伸及外展的活動受限問題。而選擇羽毛球、乒乓球鍛煉的患者,雖對提高關節活動度有很大的幫助,但一定要做好熱身準備,控制好運動量,以免再次損傷。
在家功能鍛煉“減痛”小妙招
很多肩周炎患者,在家進行功能鍛煉時常因為疼痛難忍而直接放棄,對此,劉剛主任告誡道,以“手爬墻”為例,患者應以產生輕微的牽拉疼痛為目的,這樣對擴大關節活動的范圍效果會更好,但要適度,以免造成新的關節損傷、出血或組織液的滲出,從而加重粘連。
其實,在功能鍛煉時,也有些小妙招可緩解疼痛,比如在活動之前,先做關節范圍的活動,讓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改善,以改善肌肉的彈性韌度,局部熱敷、按摩、擦止痛藥膏,訓練之后,適當冰敷,可止痛又可防止局部充血滲出,最好冰敷時間控制在3-5分鐘之內,過后可適當活動,以免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下降,也告誡患者,唯有運動量很大時才有必要冰敷,別忘了受寒亦是肩周炎的病因之一。
無需驗血 5秒看出您的血脂是否異常
雖然,血脂不正常一般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有些跡象還是可能提供某些診斷線索,它們包括:
1.身體某些部位出現了黃色、橘黃色或棕紅色的結節、斑塊或疹子,醫學上稱之為“黃色瘤”。這些結節或疹子可出現在腳后跟、手背、臀部及肘、膝、指關節等處,有的可表現為手掌部的黃色或橘黃色線條狀條紋。如出現上述表現,多提示有家族遺傳性的高脂血癥,而且往往比較嚴重,應予以高度重視。不過,眼皮周圍(最常出現在上眼皮的內側)的橘黃色略高出皮面的扁平黃色瘤也可見于血脂正常的人。
2.眼睛的某些改變有時也能提示血脂異常。如在40歲以下的人中,眼睛上出現了“老年環”,表現為黑眼珠周圍出現一圈白色的環狀改變,往往提示有家族遺傳性高脂血癥的可能。此外,在眼科進行眼底檢查時,如果發現小動脈上有脂質沉積引起的光散射,常常是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癥的表現。
3.有冠心病、腦卒中(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或體型較肥胖者,可能同時合并有血脂異常,應常規進行血脂檢查。
4.家族中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有較早(男性45歲以前、女性55歲以前)患冠心病,特別是心肌梗死的病人時,可能有家族遺傳性的血脂異常,也應注意對其他家庭成員的血脂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