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和書籍,常看得皇帝老子這樣叫囂:“天下都是朕的”,那么,皇帝娶老婆還要送彩禮嗎?不好意思,想娶媳婦,即使是皇帝老子你,盡管天下都是“朕”的,彩禮也得照給。不僅要送,而且要送真正的厚禮,花大的代價,漢代時,皇帝要娶個媳婦,得送老丈人數萬黃金。而且,老婆娶回來了,并非萬事大吉了,還得“燒”錢養著,據說明朝后宮的嬪妃所用的化妝品,一年就得費上四十萬兩銀子,若包括吃喝拉撒,開銷有多大可想而知。
為了娶媳婦,皇帝也要給老丈人家送彩禮。
定婚送彩禮,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國古代流行習俗,到今天也未見取消。但區別還是有的,古代上門提親,要女方的“八字”,至訂婚時,正常禮物是雁,即所謂“婚禮。下達,納彩用雁”。后時興送金送銀,現在敬送的貴重金屬飾物則更高檔,要白金什么的。
皇帝的彩禮當然不會與民間一樣親自去送,而會選擇身邊人臨時做“執事官”當使者,一般是由相當地位的官員擔任。禮送到時要宣讀“納彩制書”。
在明代,執事官會說:“朕承天序,欽紹鴻圖,經國之道,正家為本。夫婦之倫,乾坤之義。實以相宗祀之敬,協奉養之誠,所資惟重,祗遵圣母皇太后命。遣使持節,以禮采擇。”
在清代,執事官會說:“皇帝欽奉皇太后懿旨,納某氏某女為后,命卿等持節行納彩。”
皇帝的彩禮對皇帝的老丈人來說,是一份真正的厚禮。如在漢代,僅黃金要送萬斤以上。東漢桓帝劉志娶權臣梁冀的閨女時,照著孝惠皇帝納后的例子辦,“聘黃金二萬斤,納采鴈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禮金翻了一倍。
實際上,在完成“六禮”的每一個過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禮。如在清帝婚儀之“大征”時,要送黃金二百兩、白銀一萬兩,金茶器一具,銀茶器二具,銀盆二具,各色緞千匹、全副鞍轡文馬二十匹。
可見,皇帝即便想多結幾次婚,也不是那么隨便的,要花大價錢的。據翁同龢日記所記,清光緒皇帝大婚花了550萬兩白銀。
延伸閱讀:為養老婆,皇帝也建“小金庫”
據記載,明代后宮僅化妝品的費用,每年就要花去四十萬銀子,可想其他開支了。因此國力強盛年代,后宮規模可能很大,如唐玄宗宮妃有四萬人,有條件養活那么多老婆嘛。
實際上,即便在唐玄宗時代,后宮開支也讓他感到沉重。唐玄宗是怎么養活那么多宮妃的?首先是國家財政支出,再是建自己的“小金庫”,讓太監、爪牙下去搜刮民財,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也這么干過。
《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為了養活后宮成群美妃,唐玄宗便想方設法搞錢,“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就是檢查戶籍以外的隱瞞土地,結果僅此一項便多收稅幾百萬貫。有個叫王的自薦要給唐玄宗查征稅,王搞錢有方,每年“進錢百億”,實際都是變向剝削來的。搜刮來的這么多錢到哪去了,史稱,“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這里的“人主”就是唐玄宗,搜刮來的巨額款項,全讓他花在后宮上了。
需要說明的是,各個朝代后宮的年俸不盡相同,并非哪一朝的妃子都有這么高的待遇。如東漢劉秀當皇帝時,天下剛定,財政欠豐,后宮的俸祿就可憐了。《東漢會要·內職》記載,只有皇后和貴人被授印封號,有爵秩的貴人,年俸也不過數十斛稻谷。至于其他宮妃,僅是逢年過節時給點賜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