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進行的有關醫藥電商發展的各類大小論壇上,地球另一邊的美國同行總是被拿來當做范本。
由于完善的監管體制,美國政府鼓勵有資質的機構在網上提供藥品銷售服務,其中亦包括處方藥的銷售。因此,范本之一的沃爾格林(Walgreens)公司利用其線下7000多家實體店,實現了線上線下全渠道零售模式。2013年,沃爾格林的總銷售達到716億美元。這無疑給遠在中國的同行打了一劑興奮劑。因為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里,還有著無數的可能,醫藥電商被認為是中國電商產業的最后一塊藍海。
2013年,美國藥品零售的市場規模達到2477億美元。有調研機構顯示,美國醫藥互聯網的零售份額占整個醫藥市場約30%,據此推算,通過網絡零售的藥品則在743億美元左右。相比之下,2013年中國醫藥產品的線上零售額僅在42.6億元人民幣的水平,較于2566億元的2013年中國零售藥品市場規模,其增長潛力相當可觀。
目前投入的中國醫藥電商們正是看中該市場巨大的潛力而默默布局,但事實上,中國市場的眾多門檻卻使得電商們的掘金之路走得十分艱難。
在醫藥產品的互聯網銷售方面,中國政府的監管相當嚴格。單就銷售資質的認可而言,根據相關規定,要在網上進行合法的藥品銷售,需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同時具備《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和《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而截至2014年4月初,同時具備兩證的B2C網站不超過170家。
這道門檻令絕大多數的電商巨頭只能透過替人做嫁衣的方式在醫藥電商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作為中國電商行業的領軍人物,阿里巴巴也在醫藥電商行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根據中國藥店醫藥電商研究中心的統計,2013年天貓醫藥館交易規模達20.4億元,占中國醫藥電子交易將近一半。但是登陸天貓醫藥館則會發現,幾乎所有藥品的最終出售方都是指向第三方平臺,天貓醫藥館更多的是承擔了一個藥品搜索平臺的功能,把有購藥需求的人群導入第三方平臺。
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京東醫藥城。雖然其首頁上藥品分類齊全,但是進入藥品的實際購買頁面后,多數藥品都處于“暫無經銷”的狀態,為數不多的可以銷售的藥品,也是由購買者所在地具有網上售藥資質并與京東醫藥城有合作關系的商家提供配送服務。
為了獲得相應的資質,阿里巴巴希望拿到醫藥電商的直銷牌照。今年一月份,阿里巴巴斥資13億港幣入主中信21世紀,其子公司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擁有中國首個第三方網上藥品交易證。通過這宗收購獲得相關牌照后,經過內部的整合,阿里就可以直接在網上銷售醫藥產品。
擁有巨大流量優勢的傳統電商吃不到蛋糕,而傳統醫藥巨頭,雖然擁有產品優勢又擁有牌照,卻也難以吃下B2C的醫藥市場。
作為國內最大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康美藥業2013年的營業收入達到133.6億元。為了爭搶市場,從2012年起,康美開始布局醫療電商,其更在2013年的財報中正式提出“電子商務平臺未來將成為戰略的核心”。今年四月,康美藥業獲得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將從5月1日起在康美之戀健康云服務平臺上向個人消費者提供藥品銷售服務。
康美藥業的電商總經理廖開際向《環球企業家》透露,截至目前,康美藥業僅在搭建電商平臺方面就已經投入超過2億人民幣。在網上平臺建好之后,康美藥業將結合自身已有物流倉庫、線下藥店等資源,實現線上線上的聯動打通O2O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康美藥業旗下成立于2010年的線下藥店康美大藥房近幾年均處于虧損狀態。不過康美藥業表示:“在電商平臺做起來之后,我們把線上線下資源相結合,預計今年能扭轉以往幾年的不良數據,線下藥房應該可以達到平衡。”
盡管市場對醫藥電商寄予厚望,但是尷尬的現實是這個行業似乎仍未到盈利的時候。根據中國藥店醫藥電商研究中心的統計,2013年中國醫藥B2C行業平均毛利率為19.3%,費用率為20.6%,平均利潤率為負1.3%,就算是極少數實現盈利的企業,其凈利率也不超過2%。
“目前醫藥電商還是處于起步階段,而互聯網經濟又屬于規模經濟,現在客戶群體的總量還沒有上來,因此利率肯定不會高。現在還是要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不可能跳過這個交學費的過程。”廖開際告訴《環球企業家》。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莫岱青也認同這樣的看法,他表示,醫療產品的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購買相關產品的消費習慣還沒有建立起來。目前,熱衷于網購的主體人群主要還是70后到90后,他們本身在醫藥消費方面的需求比較弱。而主要的醫藥消費者,進入老齡化的50后、60后則很少有互聯網的消費習慣。
此外,由于醫療產品的特殊性,政府在藥品的使用和銷售上做出了嚴格規定,把藥品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前者需要醫生開具處方才能銷售和使用。因此,由于醫藥電商在無法實際審核處方的情況下,只能銷售非處方品種,利潤率最高且占全部市場容量約80%的處方藥市場仍牢牢把控在醫院的手中。另外,在網上購藥無法使用醫保卡也導致其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夠。
監管部門對醫藥物流的要求也有規定,根據藥監局發布的《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互聯網藥品銷售企業必須“具有與上網交易的品種相適應的藥品配送系統”,這就要求藥品銷售方必須具備GSP認證的藥品配送體系,無論是在配送條件,還是在倉庫的設施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均遠高于普通物流。這意味著要發展醫藥電商,網站就必須自建物流,康美藥業本身作為醫藥企業,擁有兩個物流港,全國200多個實體店,在物流建設方面已經投入超過20億人民幣。這樣的代價并不是誰都能承受的,同時拿到兩證的網站中,只有不到半數進行實際的藥品銷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出在物流成本過高上。
同時,政策層面的不作為也飽受業內詬病。某醫藥公司高管對《環球企業家》表示,政府對醫藥電商平臺的監管體制本身也存在問題。“現在很尷尬的一個問題是,醫藥電商不是由服務部門監管而是由監管部門管理,監管部門可能會存在一種心理,就是‘這個行業發展不起來,我們就沒有監管的風險’,因此他們本身就缺乏促使這個行業發展的動力。舉例來說,工信部會支持工信行業的發展,商務部會支持商業貿易的發展,但是監管行業來管醫藥電商的話,更多是停留在監察的層面,支持力度則相對較弱。”上述人士認為,政府部門應該更多地從互聯網經濟的角度來看待醫藥電商的發展,而不只是完全從行政職能的角度去監管醫藥電商。
另一方面,對從業者專業素質的高要求也使得醫藥電商的成本高于普通電商。廖開際告訴《環球企業家》,有別于普通電商,醫藥電商對客服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比較高,因此這方面的人才相對較少,培養的成本也相對更高。并且由于平臺管理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醫藥電商的模式還處于初期的摸索階段。
除了康美藥業,另一家傳統醫藥巨頭九州通在2009年就已經取得了《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B2C)。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醫藥商業公司,九州通目前旗下擁有“九州通醫藥交易平臺”、“好藥師網上藥店”和“去買藥網”三大電商平臺,其中,“好藥師”還在2011年7月到2013年7月之間,與京東商城有過網絡藥品銷售的合作。但是除此之外,外界一直難以洞悉其在電商板塊的具體布局。
“目前醫藥電商行業都不太好,這是因為醫藥的特殊性,再加上國家沒有相關的政策支持。但隨著政策的逐漸放開,監管方式的轉變,醫藥電子商務將迎來重大機遇。”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告訴《環球企業家》。但是現在,誰都不知道這個行業的曙光何時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