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一枚枚不盡相同又相互聯系的拼圖,5G的奧妙就在其中。5G是什么?即使在2014年全球移動寬帶論壇(Global MBB Forum,以下簡稱MBB論壇)上也尚無定論。但共識顯而易見:更高的傳輸速率、更短的時延以及更多的連接。業界對5G的愿景和要求基本達成一致,但在概念路線圖和潛在技術方向上仍在討論。
“移動網絡的體驗將成為第一生產力。”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王志勤亦認為,在5G的關鍵績效指標中,最重要的便是“用戶體驗”。
5G輪廓已現。“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是5G的兩個主要驅動因素。”王志勤說,“5G是所有東西都觸手可及。”這基于三個核心:像光纖一樣快的速率,滿足物聯網的需求,以及同時容下一千億的連接。徐直軍認為,目前5G仍處于研究和創新階段,相當于2004年的LTE(即長期演進)。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首席營銷官楊超斌介紹,華為正是從2004年年底開始了LTE的標準化工作。
GSMA首席執行官約翰·霍夫曼(John Hoffman)對5G感到既興奮又困惑,因為“運營商還處于4G部署的早期階段”。在霍夫曼看來,5G是4G的合理演進,速度會達到10GB每秒,這是增強現實的有力支撐。但之前要與各協會推動政策的制定,分配足夠的頻譜資源。
毫無疑問,整個產業需要更多的頻譜。楊超斌介紹,華為目前在中國以外區域所部署的基站已經超過200萬個;過去三年,移動網絡的容量每年以60%的速度在增長。“全球的統一標準是5G的基本訴求。”楊補充道,“這有兩方面含義,一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采用統一的標準,二是5G會應用到整個社會的各個行業。”
NTT DOCOMO副總裁和5G實驗室總監Takehiro Nakamura將5G定義為“長期演進的增強,再加上新的制式”。他認為,“應該考慮在更高的頻段上用OFDM(即正交頻分復用技術),比如說10到30GHz頻段。但在大于30GHz的更高頻段,用單載波可以更好地覆蓋。”對此,薩里大學5G創新中心教授Rahim Tafazolli并不同意,其認為OFDM不是好的解決方案,因為就高密度的小區而言,時間和頻率的統一以及協調都會比較困難,運營商很難運營。
演繹
5G的技術路線并不唯一。王志勤概括了三個方向:一是4G的演進,即基于4G尤其是長期演進的框架進行改進;二是新的空中接口,意味著創新和新的設計;三是下一代無線局域網絡,作為蜂窩系統的補充。
到2019年,中國移動網絡將承載15000PB數據,每年的流量增長率將達到55%。GSMA政策官John Giusti宣布:“我們會在明年11月確定全球的頻譜分配,并在全球層面實現協調。”華為認為,6GHz以下頻段仍然是5G的主要頻段,這意味著運營商可以用較少的基站完成較好的覆蓋。而帶寬充裕的高端頻譜則有一個明顯弱點:信號傳不遠。“我們認為高端頻譜是以后6GHz以下核心頻譜的補充,用于密集大容量的地方,密集連接的一些熱點區域。”楊超斌告訴《環球企業家》。
“這個行業在推進5G的時候不能一開始就直接做高頻段,那樣不會有規模效益。” Tele2首席信息技術官Joachim Horn認為,在6GHz下面仍有99.9999%的頻段可以使用。“不是說不用高頻,但遷移到高頻前先要調試充分并使用現有的頻譜,2GHz以下的頻譜使用率非常低。”
實際上,除了1G以外,2G至5G時代都是共存的,而且每代之間的間隔越來越短。“從4G到5G,估計只要6年。我們對5G的預期是能夠在2020年給市場提供服務。” Rahim Tafazolli認為,通信系統會成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僅做傳感和數據分析還不足以實現這種轉變,不能給物聯網帶來巨大變革,因此,還要靠精算。
作為稀缺資源和電信基礎的頻譜,王志勤認為,未來可能需要高于6GHz的頻帶,而在此之前,“先要做通道管理以及在不同技術之間的調制,這些是頻譜規劃和標準化的基礎。”
滿足物聯網的連接數已然是5G的共識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關注各個行業的訴求。徐直軍認為:“物聯網的核心在‘物’,而不在網絡。”各個產業和行業要把連接遷移到“物”里面,這勢必需要所有行業共同努力。徐認為,理想中的5G是從基站架構和網絡架構等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從而滿足未來高頻譜效率、高峰值速率、海量連接以及1毫秒左右時延的訴求。
2009年,華為在挪威奧斯陸承建了北歐運營商TeliaSonera的全球首個LTE商用網絡(愛立信承建了其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網絡),并成立了專門研究5G技術的團隊。去年倫敦的MBB論壇上,華為正式對外宣布,接下來的5年將投入6億美金用于5G研究和創新。另外加上5G的產品開發費用,投資會超過這個數字。
霍夫曼則強調與運營商合作,以及與政府和監管機構一起創建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他展示了一款可以實時管理釀造啤酒的應用,通過它可以喝到自己釀制的“完美的啤酒”。這大概是5G的美好體驗之一。
在Rahim Tafazolli看來,2G是為語音而設計,3G是為互聯網而設計,4G是為數據而設計,他希望業界設計5G的時候不要專門為視頻而做。“靈活性非常重要,靈活的5G系統才能夠滿足高低數據速率的要求。”他說。
Google[X]副總裁Mohammad Gawdat則像一位“異類”。當別人表達5G在2020年的商用預期時,他坦承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在2020年。其介紹了早已聲名在外的Loon項目,簡單來說,就是讓高空聚乙烯氦氣球飛到人口較少或是偏遠的地方,從而提供上網的可能。“在平流層,風向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樣的,把氣球放在想要的高度,它會隨著風向飄。”當前,有85個這樣的氣球同時飛在天上。Google預計,此項目可在2016年實現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