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科技行業正因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崛起而發生巨變。
在我看來,這些變革對市場帶來的影響將至少包括如下三個方面:首先,產品價格將變得更低,大量新用戶會蜂擁進入移動生態系統;第二,人們可借此解決此前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第三,部分企業將因此破產。
相較而言,盡管個人計算機經歷了30多年的輝煌發展,移動設備的迅猛崛起仍令其黯然失色。數據顯示,在部分國家人均移動設備的持有量甚至超過了人均淡水資源,而最先進智能手機的計算能力也已達到早期航天飛機的3萬倍之多。
在此過程中,實體產品不再受歡迎,商業逐漸走向非物質化,比如與購買DVD相比,消費者更傾向于在網絡上觀看電影。與此類似,和購買CD相比,人們也更愿在網上聆聽。所有權變得不再那么重要,這就為消費者創造了一種以訂閱形式來獲取信息的文化氛圍。人們可以從服務商那里找到最新的體驗和活動、不斷更新內容并進行自動管理。在此過程中,擁有無限處理能力、速度及存儲空間的云計算,與移動互聯及社交媒體相融合,共同促進了行業發展。
同理,就設計軟件行業而言,云計算和移動技術的廣泛應用也使設計方式和設計師人群發生巨變,個人需求開始發揮主導作用。換言之,移動設備使得個人成為了新的設計師,通過3D打印機,人們就可以創建出從衣服到沙漠等任意大小的物體。
在過去,要制造價格低、品質高的產品必須批量生產,而無限計算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則意味著制造者能打造物美價廉、小批量生產的產品。比如消費者可以制作適合自己的跑鞋,或者給自己造一把坐著舒服的椅子,當然也可以設計最為私人的物品—量身定做的假肢等。
此外,在未來30年的工程領域,全球各國還要建造或重建大量基礎設施。城市居民會過上低碳生活,社會和經濟產出也能得到改善,這個轉折點為人們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機遇,即在3D可視化軟件的幫助下,實現生活品質與資源利用之間的平衡。
更令人興奮的是,如果“虛擬演練”技術不再僅限于工程師和金融家使用,而是推廣到設計項目影響所及的整個社群之中,那么所有利益相關方就都能提前了解、認知基礎設施項目未來幾年的發展情況。
為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上述變化,有遠見的軟件企業應引領從桌面到云端和移動平臺的遷移浪潮。與此同時,企業本身也應做出創新改變。一方面,由以往授權許可(License)模式向Subscription維護合約模式轉變成為行業大勢所趨。與前者相比,新模式能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購買渠道。消費者可以根據需求,自由選擇軟件、服務和支持,從而加速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該模式還將使服務價格大大降低,甚至一些盜版用戶也會考慮購買正版服務。
另一方面,從企業級用戶向消費者市場進軍變得更為緊迫。如上所述,人人都有設計愿望,而移動設備則使個人成為新的設計師。在此背景下,軟件企業可考慮向普通消費者提供免費的設計軟件。此舉不僅能擴大客戶群、提高知名度,公司本身還將從中受益。這是因為設計軟件的用戶黏性很強,一旦習慣就很容易“上癮”。或許今天用某款軟件完成作業的學生,明天就有可能成為購買付費服務的專業設計師。
那么,這種免費方式在設計軟件行業能否成為主流?從目前來看答案是否定的。設計軟件主要用于建筑、機器等復雜產品,軟件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費用研發及更新產品,因此不大可能向用戶免費提供大部分軟件。況且,如果你是建筑師,也不會希望在專心設計一座大樓時被廣告所打擾吧?。 (采訪整理︱本刊記者 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