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月,伯南克掛冠而去。他所留下的不菲遺產,必將深遠地影響著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的未來。
走進哈佛的“神童”
沒有一絲官僚家庭背景,更沒有厚實的資本支撐,在南卡羅來納州一個名叫狄龍的小村子中出生的本·伯南克,可以看作是平民百姓實現“美國夢”的又一個范本。
伯南克的父親菲利普是當地一名藥劑師,母親是一名教師,夫婦倆生育了三個兒女,伯南克排行老大。菲利普夫婦名下有一個規模不大的藥店。
孩提時代的伯南克受外公弗里德曼的影響較大。弗里德曼是一名猶太律法的職業朗誦者,狄龍村附近有一座名為奧哈夫沙洛姆的小猶太會堂,每個月,弗里德曼都會在固定日期到教堂做兩次禮拜,而伯南克總會緊緊地跟在外公后邊,久而久之,小小的心靈升起了虔誠的猶太信仰。
猶太血統的聰慧在伯南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兩歲時,母親發現伯南克非常喜歡擺弄數字游戲,經常在村子里與人玩硬幣。三歲時,伯南克就對兩位數的加減法爛熟于心。“如果我有16個便士,拿走4個,還剩幾個?”類似這樣的提問,母親說兒子會立即報出正確答案。小學六年級時,伯南克差一點就贏得了全美單詞拼寫錦標賽的冠軍。高中時代,伯南克不僅自學了微積分,而且是加州SAT考試年度最高分獲得者。由于各科成績優秀,伯南克獲得了美國高中畢業生的最高榮譽“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
17歲時,伯南克順利考入哈佛大學,入學考試成績達到1590分,離滿分僅差10分。即便是在高手云集的哈佛校園里,伯南克的經濟學學習成績總是排名第一。因此,當四年之后大學畢業時,伯南克直接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命運的紅地毯在他眼前鋪展開來。
遨游學術界
有著150多年歷史的麻省理工學院堪稱經濟學家的搖籃,這里先后走出了保羅·薩繆爾遜、保羅·克魯格曼、皮特·戴蒙得、羅伯特·默頓等數十位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自然,置身于大師云集的麻省理工學院,伯南克體內本已藏量十分豐富的經濟學元素被快速激活。
除了曲棍球之外,伯南克最感興趣的就是對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研究。在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的經典力作《大蕭條》一書所作的序言中,伯南克寫道,“我相信自己是大蕭條的癡迷者,就像有些人熱衷于研究美國內戰一樣。”正是對大蕭條的研究,使伯南克開始關注通貨緊縮對經濟所構成的威脅。在伯南克看來,一定的通貨膨脹是一件好事,因此,他主張決策層設定一個明確的通脹目標。這一理論視角,無疑為伯南克主政美聯儲后力推寬松的貨幣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有時,一件事會引致人們對自己命運的選擇。博士畢業時,伯南克撰寫的題為《長期承諾、動態優化以及商業周期》的論文受到好評,論文指導老師即后來出任以色列銀行行長的斯坦利費希爾,對伯南克的文章打出了最高分。伯南克的學術興趣由此再一次被激發。完成學業后,伯南克在斯坦福大學經濟學系當了一名助教。
從擔任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助教到升任經濟學副教授,再到轉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和政治事務教授,伯南克僅僅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而在普林斯頓大學長達17年的任職時間,正是伯南克學術成果倍出的黃金時期,同時伯南克還出任該校經濟系主任,其間引來了杰出經濟學家羅蘭·伯拉布、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等紛紛加盟,并最終將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打造成世界上最出色的經濟學系。
《微觀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原理》是伯南克兩本代表性著作。在《微觀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伯南克摒棄了以往教材對數學推導的過度依賴,通過引用大量的范例給出了直觀的經濟學觀點;同樣,在《宏觀經濟學原理》中,對于凱恩斯主義等經典理論的介紹,伯南克也是從應用性的視角切入,讓讀者感覺到自己與思想大師并不遙遠的時空距離。不僅如此,伯南克主張在宏觀經濟理論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現實經濟指標,來決定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取向。
如同研究大蕭條得出了必須對通脹進行目標管理的結論一樣,伯南克所提出的許多財政與金融觀點也極具個性化色彩。他認為,美國的經常性賬目逆差,并不是美國人肆意揮霍消費的惡果,而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過分節儉的結果;設定一個明確的通脹目標,既可以引導市場對通脹的預期,也有助于中央銀行提高其價格穩定目標的可信度,等等。這些觀點,時至今日仍讓學界爭論不已,自然,伯南克也聽到了不少的罵聲。
央行在制定和執行其貨幣政策時,是否應當考慮資產價格(股價和房價)變化的因素,是伯南克34歲時進入美聯儲作訪問學者后重點研究的課題。包括國際清算銀行、歐洲銀行在內的許多權威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當資產價格出現泡沫苗頭時,中央銀行應當先發制人。但伯南克指出,貨幣政策不應對資產價格的變化有所反應,因為一旦泡沫“破裂”,就很容易演變成一場恐慌。他還認為,美聯儲無法可靠地鑒別出資產價格中的泡沫,而且貨幣政策工具對于有效制止泡沫也顯得過于遲鈍。看得出,如同對待通脹一樣,對于資產價格泡沫的看法,伯南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鴿派”。
改造美聯儲
按照伯南克的設想,在美聯儲做訪問學者后,自己還會返回普林斯頓大學的講臺,然而, 2002年被小布什總統任命為美聯儲理事后,伯南克就完全打消了回到大學執教的念頭。更讓伯南克沒有想到的是,僅僅在理事職位上呆了不到三年,就得到了小布什的再次欽點——出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四個月后,在美聯儲主席席位上浸淫了19年的格林斯潘宣布離任卸職,小布什將美聯儲的權杖交到了伯南克的手上。
在擔任總統顧問委員會主席期間,伯南克與小布什之間有這樣一段小插曲。一次,伯南克向布什匯報情況,布什注意到他一身黑西服卻穿著一雙淡褐色的襪子,忍不住說:“你在哪兒買的這些襪子?它們和你的衣服很不協調。”伯南克直接給他頂回去:“我是在GAP(美國服裝連鎖店)買的,7塊錢3雙。”在整個45分鐘的匯報期間,總統幾次提到他的襪子。有趣的是,后來以伯南克為首的整個經濟團隊都穿起了褐色的襪子。
故事往往是一種映射。人們相信,在美聯儲的臉譜由絡腮胡子取代滿臉褶子的同時,曾經主張聯儲官員可以穿大褲衩上班的伯南克,會給這一“全球央行的央行”注入新的元素。
變化很快發生。在就職演講中,伯南克明確提到:中央銀行應當盡量向公眾提供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賴以決策的所有信息。顯然,伯南克希望改變的不僅僅是美聯儲的內部決策機制,還有美聯儲與公眾的溝通方式,以此提高美聯儲決策的透明化程度。
由于美聯儲在美國經濟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史上的美聯儲一直傾向于不對貨幣政策過多解讀,這種行事風格在格林斯潘的手上達到了極致。在對外講話中,格老經常喜歡用模糊不清的字眼與市場溝通,如“非理性繁榮”、“可測量的步調”或“防火墻”等等,至于公眾是否能夠理解,連格林斯潘本人也不得不自白:“我并不確定你是否明白,你所聽到的并不是我所表達的。”
然而,人們發現,與格林斯潘相比,伯南克的講話風格清晰明了,帶有感情色彩的修飾語并不多。不僅如此,同格林斯潘在任期中一味回避媒體采訪完全不一樣,伯南克任期內曾多次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的專訪。而在伯南克的努力下,美聯儲對未來經濟景氣指數和貨幣政策走向的預期,由原來每年發布兩次,增加為每年四次,同時,美聯儲公布貨幣決策會議內容記錄的時間,由原來的會后六個星期提前為三個星期。另外,美聯儲還在推特網站上開通了官方賬號,美聯儲的新聞稿、向國會提交的報告和每周的資產負債表數據,都會通過推特公布,供公眾了解與查詢。
在提升決策透明度的同時,伯南克還令美聯儲手中的權力半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誰都知道,格林斯潘一直被視為華爾街自由市場經濟領袖,他反對政府加強金融監管,認為金融市場的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然而,金融危機的引爆最終讓格林斯潘走下神壇,而也正是對危機的清醒認識,伯南克一改上任之初“維持政策延續性”的思路,開始在白宮和國會山中呼吁強化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最終導致了號稱美國歷史上最嚴厲金融監管法案的鏗鏘落地。根據新的監管法案,聯儲被改組為具有巨大監管權力和行政權力的超級機構,負責監督美國金融體系的風險,還可以接管陷入危機中的大型金融企業和機構。當然,讓伯南克喜出望外的是,美聯儲在行使對大型金融機構監管權的同時,原有的獨立貨幣政策沒有受到絲毫的削弱和損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聯儲有7位理事和12位地區儲備銀行行長共19位官員,不僅所屬黨派各異,思想觀點也是千差萬別,在這種背景下,伯南克能夠玩轉美聯儲,除了以高超的溝通技巧贏得總統的支持外,還與伯南克的人格魅力直接相關。據悉,伯南克在政治問題面前十分低調,對于一切有可能給美聯儲帶來黨派嫌疑的話題,他都盡量回避不加評論;同時,雖然居于聯儲主席之高位,但伯南克沒有任何的官僚姿態,并以善于合作、為人坦誠而深受同事的敬重與贊賞。
與危機的肉搏
作為全球金融界風云人物,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期間,不僅帶領美國經濟從兩次衰退中成功脫身,而且導演了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經濟增長周期。及至伯南克從格老手中接過聯儲主席權杖的2006年,美國經濟上空仍然艷陽高照。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事實時,彭博資訊對76名經濟學家調查后得出結論,美國GDP當年增長3.1%已是鐵板釘釘。如此繁華盛景面前,伯南克感到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次貸危機以及隨后而來的金融危機打亂了所有經濟學家對美國經濟的預言,也將伯南克推到了能否力挽狂瀾的風口浪尖。于是,人們看到,位于華盛頓特區憲法大道上高聳的美聯儲大樓晝夜燈火通明,激烈的爭辯之后,伯南克手上高高舉起的板斧迅疾落下。2008年1月,美聯儲將隔夜拆借利率調降75個基點至3.50%,邁開了近20年中最大幅度的降息步伐。緊接著的11月里,美聯儲連續四次掣動利率“閘門”,將基準利率直線下沉至0至0.25%的目標區間。一年不到的時間,美聯儲將基準利狂降500個基點,其降息幅度和降低頻率為美國歷史所罕見。
“伯南克瘋了!”市場頓時發出陣陣驚呼聲。人們普遍認定的是,緊跟歷史上最低利率水平之后的必然是通脹的魔影。公眾對伯南克的否定聲也與日俱升,《華爾街日報》的民意測驗顯示,剛開始時經濟學家給伯南克打的分數為85分,但是到了2008年中旬,他的得分降到了75分。然而,伯南克并沒有放慢進攻的腳步,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中,他祭出了更加威猛的“殺手锏”——四輪量化寬松(QE)貨幣政策。
資料顯示,QE1運行到次年,美國經濟依然出現了自1940年代以來的最大萎縮,萎縮幅度達到2.4%,開弓沒有回頭箭。2010年11月,伯南克再一次踩下量化寬松的閘門。與QE1相比,旨在購買政府長期債券的QE2雖然只有6000億美元的規模,但量化寬松的累計效應開始顯現,至QE2結束的前一年度,美國經濟增長達到2.9%,創出了五年來的最好成績。
然而,接踵而來的國際市場上大宗資源品價格的輪番上漲,又讓兩輪量化寬松的光環褪色了很多,“直升機”的帽子也毫不留情地戴在了伯南克的頭上,甚至伯南克參加國會舉行的QE聽證會時,清晰地聽到了譏諷與嘲弄的聲音。不過,與許多人緊緊盯著商品價格完全不同,伯南克最為關注的是當時并沒有好轉的就業市場狀況。因此,還沒有等QE2結束,伯南克就提前三個月啟動了“扭轉操作”,即所謂的QE3,其目的是運用八個月的時間采購4000億美元的國債,同時出售相同規模的三年期或更短期的國債。
對于前期量化寬松的自我評價,伯南克在國會聽證會上指出,三輪QE貢獻了4.3%的GDP增長和300多萬個新增就業機會。對此,許多人認為,伯南克應該見好就收了。但是,QE3結束不到三個月,美聯儲就推出了第四輪量化寬松,承諾除了每月購買45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之外,還維持“扭轉操作”不變。讓人們大跌眼鏡的是,與前三輪QE相比,QE4并沒有設定鳴鑼收兵期限,這就意味著,伯南克會在量化寬松之路上走得更遠。
睿智、沉著、冷靜、敢于擔當而不為輿論所左右,是伯南克與危機搏斗中留下來的剪影,而QE宛如一顆“還陽丹”令美國經濟重現亢奮。公開資料顯示,截止今年7月底,美國經濟已實現連續43個月的正增長,失業率從危機中的10%降至7.4%;進入2013年以來,道瓊斯和納斯達克指數先后30次摸到歷史新高,大型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升至11.3%,是金融危機前的兩倍之多。與此同時,美聯儲數據顯示,美國家庭的凈財富數值升至70.3萬億的歷史紀錄高位,金融負債比率下降至33年來的最低水平。
四輪QE,美聯儲向金融體系注入了超過2.5萬億美元的資金流量,自身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由伯南克執掌聯儲之初的8680億美元,膨脹到目前的3.532萬億美元。盡管如此,相對于日本央行32%、歐盟央行31%以及英國央行27%的占比而言,總資產占GDP之比僅為21%的美聯儲依然顯得非常健康。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受買入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利息收入增加推動,2012年美聯儲向美國財政部上繳了889億美元利潤,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其盈利能力遠超谷歌等美國巨型企業。而鑒于他的巨大貢獻,美國國會破天荒地給伯南克派發了19.67萬美元的年度最高獎金;同時,作為全球最有權力的人物,伯南克登上了《福布斯》與《時代》雜志封面。
繼任者的大考
論年齡,今年只有59歲的伯南克完全可以爭取第三期連任,而且伯南克絲毫不缺繼續留任的底氣和人脈。然而,伯南克已在多個場合暗示“已厭倦美聯儲的任職”,而且奧巴馬總統明確表示伯南克在崗位上的時間超過“他本人所愿”。因此,伯南克已在2014年1月正式結束自己在美聯儲為時四年的第二個任期,而接過美聯儲主席之棒者,便是原美聯儲副主席妮特·耶倫。
現年66歲的耶倫擁有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在擔任政府公職前,耶倫曾在加州大學、哈佛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名校任教。論資歷,耶倫可以說是底氣十足。她先后擔任克林頓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之職,主政過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2010年由奧巴馬提名為美聯儲副主席,其在美聯儲系統的工作時間長達20年。重要的是,她與伯南克配合默契,參與制定了近幾年來的貨幣刺激政策,同時,耶倫領導了美聯儲內部溝通策略小組,是美聯儲溝通策略這一非常規政策推行背后的“設計師”。
2013年10月10日凌晨,奧巴馬正式提名耶倫出任美聯儲下任主席。消息傳出,市場一片歡騰。然而,相比起誰來接管美聯儲,外界更關注繼任者能否承接以及如何延續伯南克時期的貨幣政策。分析發現,與伯南克一樣,耶倫屬于通脹“鴿派”,這意味著耶倫在允許一定通脹目標的同時,會繼續維持低利率和量化寬松的政策取向。
不過,使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將是耶倫必須啟動的工作程序。受時下美國經濟呈良好復蘇態勢的影響,退出QE的呼聲不絕于耳。彭博社最新調查顯示,27%的受訪者認為會在2014年第一季度完全結束購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經濟增長而言,美聯儲歷來更關注就業市場狀況。伯南克任期內曾明確地將失業率不高于6.5%作為退出量化寬松的參考指標,而且除了失業率指標外,美聯儲還非常重視勞動市場的“實質性改善”。從目前來看,7.4%的失業率既沒有達到美聯儲設定的目標,在沒有看到就業市場出現根本性的改觀之前,料定耶倫不會對QE大動刀子。而一種可能的做法是,前期美聯儲可能會作出小幅縮減QE的嘗試,然后走一步看一步,在此基礎上,逐步加大減縮的力度。
防止通脹也將成為耶倫的一道考題。觀察發現,奧巴馬希望未來的美聯儲主席將工作重點放在“確保經濟實現增長”之上,但問題是,多年量化寬松帶來的通脹效應必定會漸行漸近,不排除突然間卷土重來。一個有趣的情景是,在美國CNBC民調“誰將成為奧巴馬提名的美聯儲主席”的投票結果上,赫然出現了保羅·沃爾克的名字。被稱為“美國經濟活力之父”的沃爾克,在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不屈服白宮干擾的反通脹強硬立場,大膽運用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工具,艱苦抗擊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同時以高超的溝通藝術凝聚各方共識,成功降服了通脹惡魔,為美國之后20年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顯然,在維護得來不易的經濟增長和預防不確定性的通貨膨脹之間,未來美聯儲主席必須具備超強的平衡與協調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