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老人:
指每到冬天,由北方到南方過冬、次年春夏再返程的老人。這些老人跟與子女隨遷的老人不同,他們獨自往南過冬,以租賃或者購房的形式在南方度過北方最冷的冬季,一般以長三角無集中供暖的城市,以及東北三省極寒地區的老人為主。
“候鳥式”養老其實已經出現了幾年,但相對大部分老年人來說仍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趨勢,因為中國現在逐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但由于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大多數人的子女外出打工,城市化進程又在加速發展,空巢現象非常嚴重。所以要建立多種多樣的社會體系養老方式,“候鳥式”養老肯定是一個必由之路。
國外很多示例已表明候鳥型養老的優勢,它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非常有益,特別是在中國,老年人怕冷,如果廣大的老年人有機會在冬天的時候到南方去過冬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花錢買氣候??北方老人“抱團”南下尋暖城
結伴而行,“抱團”尋暖。對于他們來說,南尋“暖城”的意義不僅在于躲避冬季的刺骨寒冷,更在于打破一成不變的單調生活。
這是“候鳥老人”蘭書予南下過冬的第6個年頭了。還是十幾年前,珠海溫潤的冬季給當時因公出差的蘭書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退休以后,蘭書予閑賦在家,安心對付困擾自己幾十年的哮喘。2007年的春節,他從一個堂兄口中得知“南下過冬”已成不少北方老人的生活潮流,遂想起了南粵一帶的暖冬氣候。
信陽位于淮河以南,還未實現集中供暖。蘭書予夫婦居住的市區就沒有暖氣,一到冬天,哮喘變得格外嚴重。聽到親戚都說南下過冬有利于養病,蘭書予也躍躍欲試。
“關鍵我也是愛走的人。年輕時候出差,大部分省市都跑過,權當活動筋骨,也是不錯的選擇。”說起當時的動機,蘭書予說并沒有過多考慮。但老伴劉淳芳則偷偷對記者耳語:“退休后閑在家太無聊,也是想換一個環境,解悶兒。”
和大部分“候鳥老人”一樣,蘭書予夫婦一開始選擇了短期租賃的形式。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月大概七、八百元的月租,生活開銷跟家里差別不是很大。如果沒有特別的消費,5千塊錢基本就夠躲過一個冬天了。”
蘭書予待過南粵好幾個城市,這主要是根據“大方向”來決定的。什么是大方向?就是老鄉、親戚們經過考察、商量后的路線。“連小區都是跟著大家選,要住得近,不然到時候沒有其他伴兒,也是很無聊的。”
每年冬天,近100萬來自長三角、東北三省和西北地區的“候鳥老人”開始往南“遷徙”。海南三亞、廣東的珠海、中山等地成為最主要的容納之地。蘭書予介紹,僅他所在的這個“過冬團”,數過來就有十幾個人;而每每在旅館、酒店或小區住下參加一些“候鳥老人”組織的活動時,又往往能遇到數十名其他“抱團”南下的老人。“每到一個地方都能遇到好幾撥人,都是來廣東過冬的。花錢買個暖氣候,在我們那邊,算是比較新潮的老年人生活時尚了。”
這些“候鳥老人”,大部分是已退休的公務員或教師、國企干部。對于他們來說,南尋“暖城”的意義不僅在于躲避冬季的刺骨寒冷,更在于打破一成不變的生活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