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最初是作為一種文學虛構存在的。早在20世紀初期,隨著汽車、電話和飛機的高速發展,我們生活中的種種事物的速度和節奏都變得癲狂起來。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作家、導演和其他各式各樣的藝術家們開始用機器人的主題來探討他們對現代科技的希望與恐懼。從弗里茨·朗的《大都會》和伊薩克·阿西莫夫的《我,機器人》,到《機器人瓦力》和《終結者》系列這樣的現代商業電影,藝術家們成功地達到了他們的目標。

當機器人走出書頁和屏幕,紛紛來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時,它們看起來多少有點令人失望。當然,機器人能做一些人類自己做不到的事,比如說探測火星;它們還能做一堆人類不愿意親歷親為的事,比如拆除炸彈或者清洗地板(現在,地球上大約有1000萬個掃地機器人正在千家萬戶辛勤勞作);而且它們還能在制造業起到一些作用。但是真正可靠的機器人還是很難造,特別是能在工廠里干活且不用被關在籠子里的那種。而且,要命的是,機器人仍然蠢得讓人難以接受。所以,盡管人們仍為機器人而著迷,但它們還是沒能真正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改變這一切的時刻貌似快要到了。硅芯片計算能力、數字傳感器和大帶寬交流效率的指數級增長,正在極大地改變機器人的面貌,就像它們也在改變其他很多產品的面貌一樣。除此之外,還有三種因素正在影響機器人的發展。
首先,機器人的研發工作變得越來越容易了。有了新的信息共享模式,各種有意思的新想法能更容易地在機器人平臺之間傳播,而隊伍越來越壯大的專業人士的存在,也使得搭建這類平臺的費用越來越低廉。Rethink Robotics公司的機器人“巴克斯特”(Baxter)已經有了兩只靈巧有力的臂膀,還有著直觀而極易操作的編程界面,這在十年前還是難以想象的,而現在你只用花25000美元就能買上一臺。
其次,投資環境也出現了變化。2013年,機器人界最大的新聞莫過于谷歌收購了8家前途光明的新創業機器人公司。而且,谷歌不但財力豐厚,其領導能力也頗為出彩(其機器人部門由安卓操作系統的策劃者安迪·魯賓領導),還能對接世界上最強大的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專家,這些在機器人研發中都非常重要。谷歌的機器人項目將會帶給我們一些真正能嚇人一跳的東西,雖然除了谷歌自己的人之外,大家現在還很難知道那會是什么。亞馬遜也在搞機器人,不但想要對其倉儲系統進行自動控制,而且還準備用無人機來送快遞。在韓國和其他地方,機器人技術已經被投入到制造業和偵察活動中。風險投資者們也比以前更看好機器人行業的贏利前景了。

第三個因素則在于想象力。在過去幾年里,聰明的公司們已經開始用機器人拍電影了,它們有的拿攝影機,有的打燈光,各司其職,不辭勞苦。如果不是它們的工作,像《地心引力》這樣的電影根本不可能拍成。在太陽能發電廠里,機器人也被用來安裝太陽能板。很多人都已意識到,機器人在精確性強、反應敏捷、擅獨立行動(作為工具而言)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被用在真正賺錢的行業里。早晚有一天,機器人行業將會成為一個規模巨大的市場,而空中機器人(也就是無人機)也許將成為先驅。農民將可以換一種嶄新的方式來耕田,市民、記者、電臺主播們也能以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世界各地發生的大小事件。此外,機器人還能監控交通狀況和火災,檢查哪些基礎設施需要整修。
作為消費者和公民,我們將從機器人的崛起中獲益巨大。不過作為勞動者的話,事情就不太好說了。機器人的競爭力正變得越來越強,在他們的沖擊下,有些人類勞動力可能會變得冗余起來。Aetheon公司的Tugs機器人現在正到處把醫用手推車送到需要的地方,將來它們也許會搶了酒店門童的飯碗;Kiva研發的倉庫機器人使得亞馬遜可以用更少的工人寄出更多的包裹;無人駕駛汽車也會讓千百萬靠開車養家的人失業。這就像是在前現代時期,農業曾經占用了社會上的絕大部分勞動力,而今天的富裕國家里只有2%的人在務農。現在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許多工人,也許不久之后就會在機器人的進軍面前節節敗退。至于人類能否找到新方法來發揮其勞動能力,以及大家今后是否會被迫無所事事,則是眼下很多經濟學家熱切討論的話題。無論結果如何,機器人都會來承擔榮譽和責罵。

而隨著機器人的普及,其強大的能力在人們眼中也將變得稀松平常。在未來,汽車不用人類駕駛即可自動行駛,地板能夠進行自我清潔,物資更是能自行補給到醫院和辦公室里,而且從事這些勞動的機器人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它們能夠悄無聲息地完成這些工作,直到我們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而且,機器人不光能改變這些死氣沉沉的東西,它們還將生活在主人的身邊,滿足其各式各樣的需要。像巴克斯特這樣的機器人將幫助人類搬運物品,有些機器人會對人類百般呵護照料,還有些則供人消遣,或者僅僅是陪著待會兒。有一款日本機器人看起來像是一只出生不久的海豹,被撫摸時能作出反應,還能分辨不同的人聲。它們貌似能幫助很多患有癡呆癥的老年人。
機器人在我們的生活中越顯眼,人們就將越傾向于討論那些科幻小說和電影曾提出的問題。有必要總是讓時而仁慈時而殘暴的人類親自打仗嗎(美國人已經在討論無人機駕駛員是否有資格受領勛章了)?如果一個人生命中最后的一絲溫暖竟是來自一臺機器,那也都沒什么所謂嗎?如果人類憑雙手和汗水進行的勞動已經不再重要,那么個人奮斗的價值與尊嚴又在何處?
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公司和政府,就這些涉及科技發展的終極目標的問題進行抽象討論都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阿西莫夫和其他科幻作家的洞見在于,當科技被擬人化(擁有臉孔和人類般的身體)、我們可以與機器人真正地“面對面”時,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甚至給出答案就會更容易一些。
機器人不但能為我們提供勞動和排遣寂寞,還能給人類帶來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總會有一天,當人們看向它們時,它們也會回頭看看我們,目光中似乎已經對我們的生活有了些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