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軍用機器人看起來就像一群丑陋的低等生物。在阿富汗戰場上,用以支援美軍作業的地面無人車輛長得就像是小號的坦克,一點都不像人類。當我們小時候看《終結者》時,可沒想過真正的戰斗機器人會是這副嘴臉。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世界各地的戰場上也許就會出現長得像人類一樣的機器人了。根據2004年的一項調查,美國軍官們相信,最早到2025年,美軍的步兵部隊中就會充斥著長著人模樣的機器人了。這些未來的機械戰士們可能會模擬自“佩特曼”,一款由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研制的雙足機器人,步態比《星球大戰》中的C-3PO可要優雅得多。
此外,美軍還可能從Vecna Robotics公司的機器人“熊”身上獲得美學靈感。“熊”圓頭圓腦,還有一對貝蒂·戴維斯般的深邃雙眼。
不過,雖然我們如此熱愛科幻,這種擬人化的機器人發展方向可不是個好主意。通過擬人化機器人,設計者也許會在不自覺中鼓勵了戰場上不必要的殺戮行為。最近的研究顯示,機器人長得越像人類,則該機器人的操作者就越傾向于大開殺戒。
“機器人不用長得像人類就能把活兒干好,”一位科學家說,“事實上,有些時候它們長得越不像人越好。”
在可預見的將來,即使是最先進的機器人也需要人類來操縱,特別是當涉及到人命的時候——國防部不會放心讓機器人自己決定該向誰開槍的。所以,我們也會希望這些機器人操作員能理解他們對機器人所下達的指示的道德后果。就像藏在幕后的巫師一樣,他們必須意識到,自己參與的是一場真正性命相搏的戰斗,而不是在玩什么電腦游戲。
斯坦福大學的機器人研究者維多利亞·格魯姆說,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自我延伸”,也就是說,要讓操作者感受到機器人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的研究表明,機器人設計得越像個工具,操作人員的“自我延伸”就做得越好。

在2008年的一次實驗中,格魯姆和她的同事高山教授要求受試者用兩個樂高積木制成的機器人完成各種任務。其中一個機器人長得像人類,另一個則像一輛汽車。使用人形機器人的受試者在完成任務后,會對他的機器人表示贊賞。而車形機器人的使用者則只會陷入自我滿足,因為那位機器人在他眼中,只是木匠手里的一把鐵錘。“人形機器人會抑制操作者進行自我延伸的傾向,”研究者寫道,“相比于純粹功能性的機器人來說,人們會認為人形機器人更像一個獨立的個體。”
2008年的另一項研究支持了這一結論。一個德國團體要求受試者與四種不同的搭檔合作玩游戲,并對他們進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那四種搭檔包括一臺筆記本電腦,一個功能性的機器人,一個人形的機器人,和一位真正的人類。成像結果顯示,后兩位搭檔會讓受試者產生非常相似的神經活動,即使受試者本人知道他的人形搭檔只是個被人遠程操縱的死疙瘩。
“人類的形態是一種非常強有力的社會暗示,”格魯姆說,“當你看到一個人形的東西時,你就會像回應一個人一樣對它作出回應。”
這種回應正是軍方努力想要避免的。他們可不希望未來的機器人部隊的人類操縱者會把手下們當作人類來看待。這些機器人操作員必須明白,是他們要承擔戰場上種種事件的最終責任,而不是他們操縱的機器人。設計師們要幫助他們意識到這一點,更要抵御住自己想要做出跟人類一模一樣的戰場機器人的沖動。他們應該把機器人做得就像一群沒有自我的殺戮機器,而不能把它們弄成操作者的戰友同袍。
這并不是說,人形的機器人就一定會壞事。操作人員的自我延伸在戰場上是可取的,但在其他環境下卻不一定。比如說,在搜救行動中,操作員的精神壓力是個大問題,他們常常要遠程控制機器人進入成片的廢墟,還只能從中翻出幾具尸體,弄不好還是些破碎的尸塊。人形的機器人在這種環境下就顯得非常理想了——它們能幫助操作員感覺到,自己與那噩夢般的場景并不是那么的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