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體城市”是為應對城市無序蔓延帶來的城市化問題而提出的創新城市發展模式。本文通過詳細解讀“立體城市”的規劃特征,構建相應的規劃控制體系,采取針對性的控制方法,探索立體城市從構想到規劃管理和實施的途徑。
關鍵詞:立體城市;集約發展;控制體系
1.“立體城市”的規劃構想
自100多年前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拉開現代城市規劃大幕之時起,關于城市發展模式的理論探索就從未停止過腳步。縱觀各種理論思潮,大致可劃分為以田園城市、衛星城、有機疏散等理論為代表的“城市分散主義”和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理論為代表的“城市集中主義”兩大流派。
按照霍華德的理論模型,田園城市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單元,每個田園城市規模適中,土地空間包括城市和鄉村兩部分,城市位于農業用地的中心,外圍則是廣袤的鄉村地區,為城市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充足的資源供給。若干個田園城市圍繞一個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組群,通過軌道和快速道路將城市組群連接起來,進而構成多中心、網絡化的城鎮集聚區。
“立體城市”構想的提出,是對田園城市傳統模式的創造性發展。它在土地使用上體現了城鄉和諧相融,又在城市核心區倡導豎向生長、集約發展,實質上是融合了城市分散主義和城市集中主義兩種思想的精髓,以應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各種“城市病”,并在綠色環保、智能高效的技術領域進行探索與實踐。如何通過一種合理有效的規劃控制體系保證這種創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得以落實,是規劃實施的研究重點。
2.“立體城市”的特征
作為實踐集約發展和城鄉統籌的試點區和樣板區,立體城市在諸多方面均具有不同于傳統城市的特征。
2.1立體發展、城鄉融合
立體城市由傳統城市橫向擴張、無序蔓延的常規方式轉向立體生長,將各種城市功能豎向疊加。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建設集居住、商業、辦公、文化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高層、超高層城市綜合體,通過高效的空間組合在城市核心區容納10萬人的生活和就業,實現集約用地。節約的土地結合自然地貌,保留原有田園風光和生態林盤等資源,在核心區外圍形成綠色保護圈,從而形成“城在田中,園在城中,城田相融”的生態田園城市格局。
2.2產城一體、功能復合
以特色產業為支撐,遵循“立體現代田園產業城”的發展模式,打造集居住、商業、辦公、娛樂為一體的立體城市。根據規劃區域劃分,在核心區分別植入醫療健康、現代農業、IT創新、文化、教育、現代綜合服務六大支柱產業體系,廣泛采用建筑綜合體的方式促進功能復合,實現50%城市人口本地就業。在外圍生態區重點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為周邊區域居民提供休閑娛樂、農耕生活體驗,創造農業資源與生態游憩服務功能的最大化。
2.3綠色交通、慢行天堂
立體城市核心區的平面半徑為700米,兩端最遠距離控制在15分鐘步行距離以內。區內鼓勵綠色出行,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等公交系統,滿足居民對外出行需求;建設慢行交通系統,鼓勵步行和綠色代步工具,提倡區內交通以慢行交通為主導。結合地形及裙房平臺,構筑不同層次的立體步行交通系統。街道設計立足于步行、騎車、交流或流動商業,保證慢行的舒適安全。采取各項管理措施,降低高峰期的交通流量,改善步行環境。
2.4低碳環保、持續發展
與傳統城市相比,立體城市從供水、排水、中水回用和雨水管理等方面實現節約用水。采用冷熱電三聯供系統(CHP系統),提高能源效率。建設真空垃圾收集系統、物料回收設備、垃圾厭氧消化、堆肥設施及熱處理設施,實現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同時,在核心區以北規劃生態公園,兼具水處理、能源發電及生態教育功能。
2.5智能城市、提升創新
依托于高新科技產業的支持,在立體城市內部嵌入智能城市管理系統,為城市的交通、電力、建筑、安全等基礎設施提供全面智能化服務,同時實現醫療、家庭、教育等社會智能化和企業、銀行、商店的生產智能化,并通過智能控制中心,為立體城市居民衣、食、住、行、工作等提供智能化需求。
通過對立體城市的特征解讀,可以看到立體城市在土地利用、用地功能、建設控制、道路交通、支撐系統等方面均與傳統城市有著較大差別。因此,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中因地制宜地構建規劃控制體系,并采取針對性的規劃控制方法,是提升控規可操作性的根本途徑。
3.規劃控制體系
控制體系是影響控制性詳細規劃功能發揮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控制內容和控制方法兩個方面。其中,控制內容是指規劃控制的要素,它主要影響控制性詳細規劃功能作用發揮的廣度。而控制方法是指為實現規劃意圖所選取控制的手段,它對控制性詳細規劃功能作用發揮的深度具有決定性影響。這兩個方面互為聯系、互為影響。
控制內容的確定是規劃控制體系建立的基礎。從城市規劃管理的角度,任何城市建設活動,不管是綜合開發還是個體建設,其控制內容都包括以下6個方面:土地使用、環境容量、建筑建造、配套設施、行為活動和城市設計引導①。但是,這6個方面內容所包含的控制要素又因“立體城市”的發展特征和建設模式,而與傳統城市的控制要素有所不同。具體見下表:
表1" “立體城市”規劃控制體系
規
劃
控
制
體
系
控制內容
控制要素
控制方式
立體城市
傳統城市
土地使用
* 主要用地類型
用地性質
定性
* 使用功能及比例
----
定量
* 城市邊界與地塊界線
地塊界線
定界
用地面積
用地面積
定量
環境容量
* 建筑面積
容積率
定量
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
控制要求
* 綠化率/硬地率
綠地率
定量
建筑建造
建筑限高
建筑限高
定量
建筑退界
建筑退界
定界
建筑間距
建筑間距
控制要求
* 地下空間利用
----
控制要求
配套設施
公共服務
設施
城市的行政、文體、教育、衛生等設施
公共服務
設施
定量、定位、定界
居住服務
設施
居住區內的公共設施和服務設施
居住服務
設施
定量、定位
公用
設施
* 能源集中供應設施
* 智能控制設施
* 公共安全設施
市政公用設施
定量、定位、定界
行為活動
交通
活動
道路及斷面
道路及斷面
定量、定位、定界
軌道交通
軌道交通
定位、定界
禁止機動車開口段
禁止機動車開口段
定量、定位
* 地塊公共通道
----
定量、定位
* 立體步行系統
----
定位
* 立體交通場站
交通場站
定位、定界
城市設計引導
整體空間結構
整體空間結構
控制要求
* 開敞空間系統
綠地景觀系統
控制要求
* 開發單元形態
建筑高度、密度分區
控制要求
* 標志建筑
建筑風貌
控制要求
注:“*”表示立體城市與傳統城市不同的控制要素。
在土地使用方面,由于立體城市具有功能高度復合的特征,難以按國
家標準具體細分用地性質和兼容性,因此采用寬泛的用地分類②,以明確主要用地類型和確定功能用途、比例的方式,提升規劃管理的靈活性。同時,用地邊界應能固化城市核心區和生態區的界線,并保證核心區內的地塊劃分適應土地出讓和規模建設的需要。在環境容量方面,通常使用的容積率、人口密度、人口數量等要素在規劃管理中難以精確計量,也無法反映立體城市的豎向生長以及多樣化的建筑綜合體,因此改用建筑面積進行控制。而由于土地的集約使用和建筑的緊湊布局,核心區內不可能出現大面積綠地,規劃采用綠化率控制要素,引導綠化系統向立體空間發展提升環境質量。在配套設施方面,對立體城市特有的能源供應、環保智能設施予以重點控制和保證。在行為活動方面,為落實鼓勵綠色出行和慢行交通的宗旨,規劃增加了地塊公共通道、立體步行系統和立體交通場站3項控制要素。在城市設計引導方面,充分考慮規劃管理的導向性和后續建設的彈性,通過整體空間形態、開敞空間形態、開發單元形態和標志建筑等4項控制要素,著重引導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整體空間形態。
4.結語
目前,關于“立體城市”的規劃控制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每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的提出,總是在“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過程中螺旋式前進。隨著實踐的深入,為落實這一構想而匹配的規劃控制體系也將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城市規劃資料集.第 4 分冊.控制性詳細規劃[Z].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夏南凱,田寶江編著.控制性詳細規劃[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3]霍華德著,金經元澤.明日的田園城市[M].商務印書館,2000。
[4]北京萬通立體之城投資有限公司,立體城市·2011城市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