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地質災害可劃分為30多種類型,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地質災害的發生威脅人身財產安全,重則危害到國家安穩,為此,防治地質災害迫不容緩。本文就從常見的地質災害談起,并針對性的提出了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旨在減少損失,國民安寧。
關鍵詞:地質災害;前兆;成因分析;防治;檢測
一、常見地質災害及發生前兆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巖體由于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后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巖土體出現松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巖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并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
2.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泥石流發生的前兆是:溝內有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筑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4.崩塌。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緣不斷發生掉塊、墜落、小崩小塌的現象;崩塌的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不時偶然聽到巖石的撕裂摩擦聲;出現熱、氣、地下水異常;動物出現異常。
二、誘發地質災害的成因分析
地質災害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據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動力成因概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采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載、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三、簡易地質災害檢測方法
地質災害簡易監測,是指借助于簡單的測量工具、儀器裝置和量測方法,監測災害體、房屋或構筑物裂縫位移變化的監測方法。
1.埋樁法。埋樁法適合對崩塌、滑坡體上發生的裂縫進行觀測。在斜坡上橫跨裂縫兩側埋樁,用鋼卷尺測量樁之間的距離,可以了解滑坡變形滑動過程。對于土體裂縫,埋樁不能離裂縫太近。
2.埋釘法。在建筑物裂縫兩側各釘一顆釘子,通過測量兩側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變化來判斷滑坡的變形滑動。這種方法對于臨災前兆的判斷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縫的兩側用油漆各畫上一道標記,與埋釘法原理是相同的,通過測量兩側標記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裂縫是否存在擴大。
4.貼片法。橫跨建筑物裂縫粘貼水泥砂漿片或紙片,如果砂漿片或紙片被拉斷,說明滑坡發生了明顯變形,須嚴加防范。與上面三種方法相比,這種方法不能獲得具體數據,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斷滑坡的突然變化情況。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方法除了采用埋樁法、貼片法和災害前兆觀查等簡單方法外,還可以借助簡易、快捷、實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聲、雨量等群測群防預警裝置和簡單的聲、光、電警報信號發生裝置,來提高預警的準確性和臨災的快速反應能力。
四、常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1.對滑坡的防治措施。滑坡是一種山區建設中常見的不良地質現象,是一種斜坡變形形式,主要發生在山地、丘陵地區的斜坡上。抗滑工程是防止山體滑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對于人們活動頻繁的就近坡體來說,意義非同尋常。抗滑工程包括削坡卸載、抗滑樁、抗滑擋墻、加筋擋墻、錨定板擋墻、預應力錨索擋墻、錨桿擋墻、錨桿格構、預應力錨索格構等。抗滑樁大截面積排式抗滑單樁、抗滑鏈、鋼管樁、承臺式抗滑樁、抗洪樁、樁基擋墻、椅式擋墻、排架式抗滑樁、抗滑剛架樁、板樁抗滑樁和錨固樁、土質改良注漿、微型樁。
2.對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隨著人為活動的加強,泥石流暴發的頻率、規模越來越大,災害碎石越來越嚴重,致使泥石流溝谷水土流失不斷加劇,區域地質環境逐步惡化。對泥石流的治理主要采取的是工程治理,通過工程措施的治理以減少災害的發生頻度,降低災害的危害程度,一般是攔擋、排導和支護措施。對物質來源即上游的廢石、棄土松散體進行攔擋,阻攔了泥石流的物質來源。修建攔擋壩或谷坊,同時,布置合理的排水措施使土水分離。中下游進行排導,疏通溝道防止沿途淤積漫流沖毀田地,對沿途溝道邊坡進行支護,防止塌方和道路毀壞,合適的地點修建速流通道,加速泥石流的排導。
3.對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地面凹陷是土層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結果,所以我們要降低地面負荷,停止不合理的開挖,如過度的礦石地下資源開采、地下軌道交通的違規建設、地下水的無節制開采等。從加固、改良地質體和消除或削弱動力地質作用著手,對于有地質缺陷的巖層采用焙燒法、壓漿法等加強地面土石的物理化學性質。采用合適的減重卸載、填土反壓的方法來增加地面的穩定性,同時在該路段路基兩旁設置不同的排水設施,并通過加強后期養護,以提高該段地質的防災能力。
4.對崩塌的防治措施。山體崩塌嚴重威脅山下居民的人身安全,應加強對山體崩塌的防治,具體是道路、橋梁、隧道建設工程選線時,應先對于發生大、中型崩塌的的路段,要優先采用繞避方案,如果必須要在其建設時,我們應當選用科學的施工方案,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應對措施,維持山體的地質平衡。
五、結語
總之,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加速期,穩定的國內環境對于經濟的發展相當必要,為此我們一定要做好常見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平時注意觀測易發生地質災害地區的地理環境,避免地質災害前兆發生而被忽略,更要開發先進的災害檢測監控系統,還可以從其他相關方面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努力將地質災害的影響降到最小,將地質災害引發的損失降到最低。只要切實落實預防地質災害的工作,將預防措施做到實處,才能保證人們的生活少受損害。
參考文獻:
[1]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9
[2]汪耀武.常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研究[J].河南建材,2010(06)
[3]王芳太,黃云龍.淺談地質災害控制因素與安全對策[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