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江西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江西作為華東地區國土面積較大的省份,在經濟發展中有占有很大的先機。而江西省的地勢周高中低,東、南、西三面環山,雨水季節的到來和人們不合理的種植砍伐森林等各種原因,使得江西省地質災害水土流失現象比較嚴重。本文就從江西省水土流失的現狀出發,簡述了水土流失的原因,著重闡述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旨在促進江西經濟的快步發展。
關鍵詞:江西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江西位于長江中下游交接處的南岸,全境地貌類型齊全,區域差異顯著。地勢周高中低,向北傾斜,從外向內,由南向北,漸次向鄱陽湖傾斜,構成一個向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地形結構可分三部分:東、南、西三面環山,重巒疊嶂;中部丘陵、盆地相間;北部平原坦蕩,江湖交織。全省常態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占全省面積的36%,丘陵占42%,崗地、平原、水面占22%。我國南方地區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據中科院調查顯示,整個長江流域共60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即使每年共治理1.2萬平方公里,也需延續50年,即到2050年才能完成。其中江西省按年治理1200平方公里計,要治理現有的3.25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需30年,即到2030年才能完成。由此可見,目前完成江西省當前已有的地質災害水土流失面積,幾乎需要20年,這個現實說明,當前江西省水土流失治理的形勢是極為嚴峻的,地質災害水土流失不但與該省農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與社會經濟形勢發展不相適應,而且將成為今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發展的重要障礙。因此,從這個意義看,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加速整個地區水土保持工作的進程,并對水土流失治理規劃做出科學、全面、正確的判斷,提出行之有效的全面治理方案,從戰略角度,加速推進江西省水土流失治理規劃與進程。
一、江西省水土流失的原因
據實際考察和有關資料,我們發現,過去已遭受水土流失的面積在明顯減少,但新的主要由人為影響所產生的水土流失面積正在不斷增加。總的趨勢是,總體治理,局部破壞,強度減弱,面積減少,但仍處于邊治理、邊破壞的局面,今后全區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1.早期造林未統籌管理,樹木單一且損害土壤。我國林業部門規定,面積達到1畝以上,郁閉度達到0.2或以上即為森林面積,因此早期造林主要是考慮木材的蓄積和經濟價值,強調林木的覆蓋,沒有統籌考慮生態環境效益,因而一些部門更愿意采用方便植樹的造林形式,比如全墾造林等。這種現象在南方比較普遍,不僅帶來造林初期的水土流失問題,而且造成成熟林的林下水土流失問題。1980年開始的綠化植樹,在南方以馬尾松或者其他經濟林木如桉樹等為主,其中,馬尾松會加劇土壤的酸化,導致其他植物難于存活,而桉樹由于生長很快,需水量很大,造成地表干旱,也影響其他植被生長。
2.農用除草劑的使用,加劇了水土流失。農村地區農民為了增加收入種植經濟林,經濟林果樹下,因鋤草、翻耕和大量使用除草劑,造成地表覆蓋度低導致流失。開發性治理水土流失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之一,這不僅由于工程措施減少了水土流失,帶來生態效益,而且可增加農民收入,產生比較明顯的經濟效益。但是由于某些地區耕作方式不當,比如果園或茶園進行多次翻耕,使得經濟林木下水土流失問題更加突出。另外,由于草本和灌木的生長會影響果實采摘,而且會與果樹爭肥爭水,因而除草劑被大量使用,使得林木下草被減少,地表完全裸露,反而加劇了水肥的流失。
3.缺乏發展的眼光,未能長期堅持治理水土流失,未能做到生態與經濟齊發展。科學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在治理水土流失問題時,由于直接治理人員為農民,他們為了當前的生活效益,在治理中容易半途而廢,常常忽略長久的發展,未能做到生態與經濟齊發展。江西興國縣塘背河小流域1980年開始對1.7萬畝嚴重水土流失區進行治理,直到1995年取得明顯效果,森林覆蓋率由不到10%增加到50%~60%,但1995年此治理區撤消后,由于對已改造的林型與林相缺乏管理,加之人為對已造幼林不斷砍伐,致使不少地區重新出現20年前“上下不齊,南北有別”的“空中綠化”現象,新的水土流失出現。該縣原有280萬畝水土流失土地,近幾十年已治理160萬畝(60%),剩下的120萬畝(40%),如今后不再堅持不懈地進行生態建設,任林相破壞,林木砍伐,必將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問題,生態損失當再重現。這足以說明水土流失是一項系統長期的,需要堅持治理。
二、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對策
1.增加農民收入,加強水土流失的生態建設。地質災害水土流失大多發生在丘陵山區,這與農民生活有直接關系。若水土流失的治理與農民經濟收入共同解決,則能從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因此,在農村水土流失的治理上,應以“坡改梯,興產業,促治理”的模式,實現水土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具體應抓好:坡耕地改造與發展果蔬產業相結合,退耕還林還草與發展林牧相結合,林業治理與發展生態旅游相結合,工程治理與高產穩產相結合等。對經濟貧困、缺糧少糧的山區農民來說,應扶持他們發展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的農副業生產,增加農民的收益。在落實農村生態建設時必須得到上級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并需要在投資政策方面向農村與山區傾斜,使得農村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與農村基本經營體制得到穩定。
2.由國家資助逐漸向地區自給的方向轉變。興國縣是江西省的革命老區又是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從1983年以來的23年間,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總投資3.1億元,其中國家投資2437萬元,地方投資1337萬元,群眾投資投勞27558萬元。據了解,尚有75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山地未得到治理,如果按每平方公里6萬元治理,尚需要國家投入4500萬元,但實際上每平方公里需30萬元,如果這樣,當地今后需總投入3.13億元,其中需要國家投入2400萬元,水土流失治理計劃也需要十年完成。當前,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地區有實力進行水土流失的治理,地方治理又能加強地方國土管理的責任心,也能減少國家負擔,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應逐漸轉化為地方自治為主,從而達到水土流失治理的良性循環的目標。
3.因地制宜,加快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江西省的地形多樣,不同地區地貌也不同,不管采取何種治理措施都應因地制宜,具體確定綜合治理的重點措施,以保證整個地區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江西的信豐縣就是根據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成功的一個典范,近些年來在全縣發展了20余萬畝果樹(臍橙),通過水土流失治理,加強了丘崗區的“農—林—果”、“豬—沼—果”等生態模式的建設,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增強了農村生態建設能力,使水土流失治理得以鞏固。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綜合治理的舉措,既改善了當地的生態建設,又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應推廣此類治理方法的應用。
三、結語
總之,為了促進江西省經濟的繼續發展,應加大對地方水土流失的治理,根據地方不同的水土情況,做出相對應的治理措施,以盡快促進當地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黨維勤.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對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國水利,2010,(10):25-27
[2]劉城宏.水土保持的社會開發性[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