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攝錄編技術課程為例,結合黑龍江東方學院獨具內涵特色的“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為指導思想,培養學生以應用能力為中心,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切入點,將攝錄編技術課程整合為三大模塊:攝像技術、錄播技術和非線性編輯技術。在攝像技術方面重點培養學生的畫面構圖與拍攝技巧,把被拍攝的景物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使之產生一定的藝術美感,同時培養學生將前期拍攝與后期制作結合在一起,一部影視作品從劇本編寫到拍攝,從鏡頭剪輯到后期制作,從配音到配樂等工序流程,每一項都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每道工序學生即是體驗的主角也是實踐的主體,經過階段性的培養,在自己的作品創作過程中,經過藝術的加工處理,使作品絢麗多彩更具生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攝錄編技術課程整合;攝像技術;錄播技術;非線性編輯
引言:新世紀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更需要具有綜合能力的應用性人才,而培養應用性人才成為我們時代教育的主旋律。2013年黑龍江東方學院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39所“應用技術大學建設試點單位”之一,加強對大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視,因此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攝錄編技術課程的整合
從各大高校教學的課程體系上看,攝錄編技術課是從屬于一個專業的三個不同課程,攝像技術、錄播技術和非線性編輯技術,課程間有著各自的獨立性,理論課占實踐課程的比例較大,只適合研究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不符合黑龍江東方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所以針對我們學生的特點和專業的需要,將這三門課程進行整合為攝錄編技術一門課程,課程間承上啟下的作用得到發揮,理論與實驗得到合理分配,實踐與應用得到加強。如攝錄編技術課中的前期拍攝與后期制作的結合,影視創作與視聽節奏的結合,拍攝技巧與影視特技的結合,音視頻采集、處理、保存與直播技術的結合等,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以已知的信息或知識為基礎,對客觀事物或現象進行重新結合,特別是運用想象力和思維的加工能力,從而使攝錄編技術課的綜合應用能力得到加強,拍攝過程中如何運用美學知識進行構圖,運用構成藝術確定造型等,課程體系間的相關知識得到合理的運用,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了體現。開設了一門更適合培養我院學生的課程體系,同時將這門課程列為選修課,為影視愛好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學習的平臺,為從事影視藝術的學生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進而推動應用技術大學試點建設的進程。
從教學的實踐效果來看,攝錄編技術課程是新聞專業和藝術設計專業中一門重于技能的教學課程,課程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實踐特點,降低理論重心,以理論知識夠用為主,突出實踐能力培養,進一步完善理論教學約40%,實踐教學約30%,專業技術應用約30%的指標培養體系,由知識系統化向能力系統化轉變,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把攝錄編技術轉化為技術與藝術相結合課程體系,突出技能特點,在拍攝技巧、畫面構圖、燈光色彩、錄播技巧、非編技巧等方面強調基本功的訓練,這就是“技能強化”。在實驗實習分配上以3至4名學生為一個攝制組,錄制一個視頻短片有導演、有編劇、有策劃、有攝像、有編輯、有出鏡記者等,每名學生即是分工的體驗者又是實踐的操作者。其目的是使學生熟練掌握攝錄編技術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達到專業教學計劃的基本要求。
二、、攝像技術精選重要知識點,突出技能掌握。
攝像是一門視覺藝術,攝像技術的關鍵是運用鏡頭的技巧,學生必須懂得鏡頭的運用要服從于構思,著眼于整體,既要考慮所表達內容的需要,又要考慮鏡頭相互之間的關系,以此為前提,確定每個鏡頭的技巧、景別、構圖、節奏、動靜、長短、方向、角度等。
攝像機運動拍攝技巧可概括為推、拉、搖、移、跟、變焦距鏡頭等技巧。其運動拍攝的目的是創造畫面情緒和渲染畫面情緒,形成視覺節奏的變化,創造敘事沖突和解決沖突,使表達的主題具有內在的充實和外在的視覺效果,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操作要領簡言之就是平、準、穩、勻、清,以保證得到優良的畫面質量。很多影片中運動鏡頭的處理,在敘事上、視覺上,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電視與電影有著共同的鏡頭語言,在鏡頭的運用上攝像師無論采用哪種拍攝技巧,都離不開取景和構圖。
電影電視畫面構圖與攝影和繪畫構圖是一致的、也是相通的。畫面明快、有層次、有冷暖、有對比、有虛實等因素結合在一起,才能拍攝出準確、生動、新穎、感人的畫面。構圖布局一般包括主體、陪體、前景、后景、背景、空間、均衡等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要求學生在實踐中研究理解構圖,把被拍攝的景物用藝術的形式有機地安排在鏡頭之中,使之產生一定的藝術美感。在拍攝構圖過程中要把握好動靜關系,結合不同拍攝角度、不同景別、不同光線、不同運動方式的畫面進行組接,才能把事物的細節和特點表現得具體、形象、生動。在一個電視節目的制作中,為了揭示主題思想,把所有的構圖要素結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并根據構圖原理對各要素作適當的安排,使它們搭配得當、布局合理、主次分明。
一部影視作品,每個鏡頭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鏡頭是電影電視視覺流程中最基本的單位,任何一部片子都是由若干個分鏡頭組成,也就是畫面的景別,景別可以概括劃分為遠、全、中、近、特。在拍攝鏡頭畫面時,以整體結構為主,大處著眼,注意細節,每個鏡頭不能只停留在鏡頭表面,對所要表達的內容不但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在鏡頭面前所要表現的景物,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處理方式,而藝術的眼光和藝術的處理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在實踐拍攝景物時要求學生用藝術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通過攝像技巧用美學的視角巧妙地展現給觀眾,這也是同學們為從事這一行業所要追求和研究的目標。
三、錄播技術
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多媒體和互聯網成為信息技術的載體,催生了錄播技術的長足發展,它所涉及的行業多,包含的范圍廣,錄播技術作為信息互動資源分享的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我們針對攝錄編技術課程的需要,選取錄播技術中視音頻采集、處理、保存和播出的基礎知識進行理論講解和實踐應用,以學生前期拍攝的素材為實踐操作的內容來掌握錄播技術的基本流程。同時讓學生了解不同行業錄播技術的應用案例,如多機位現場錄播的技術、演播室錄播技術、流媒體錄播技術、錄播教室等方面知識的學習,為將來從事錄播技術的學生提供入門的基礎。
四、非線性編輯
學生在掌握了攝像技術、錄播技術與技巧以后,還應當學習和掌握節目后期制作。以計算機為代表的非線性編輯系統,已成為影視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創作工具,2012年我院購進上洋U-Edit 1000HD廣播級非編系統,學生以3至4人為一組上機實驗,進行剪輯、包裝、合成、動畫制作、音頻處理等功能的編輯學習。學生在創作自己作品的過程中,他們是編劇、是導演、是攝像也是制作人員,體驗不同角色所帶來的學習體驗。一部影片有不同內容、不同長度,可能由成百上千個鏡頭所組成,一個鏡頭有長鏡頭和短鏡頭,一個鏡頭在剪輯時可能分成幾個鏡頭使用,怎樣設計,怎樣剪輯,怎樣取舍,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都有所感悟。在節目后期制作當中,結合前期拍攝的鏡頭,使用特技效果充分發揮其想象力,添加視頻特技、轉場特技、音頻特技等藝術效果,通過藝術的加工,使自己制作的節目更加精彩,創作出來的畫面形象超過了事物本身的感染力,制作出五彩繽紛的藝術畫面。他們滿懷激情的投入其中,有著很強的創作欲望和無窮的藝術樂趣,根據自己的創作構思和掌握的技術,調動了一切藝術手段,形成了屬于他們自己的拍攝風格,創作出感人的影視作品。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攝像技術、錄播技術及非線性編輯系統是新媒體產業鏈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成果之一,他不僅僅以一個單一的產業身份發展,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闊,影響領域眾多,受眾群體越來越大,作為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是必要的,記錄我們周圍的事件,記錄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下隨著各種攝錄編產品的普及,相信需要學習這門課程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我們熱愛影像,因為留不住時間。攝錄編技術課程的開設,在現代的大學校園了掀起了影視創作的浪潮,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于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拿起手中的攝像機記錄生活、感悟人生。這門課程的開設將成為學生應用能力中的一技之長,他們吸取了高科技的營養,拍攝的作品煥發出新的生機與生命力,相信他們會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1]駱志偉.《電視攝像》課程教學的實踐與創新[期刊論文]-文教資料2011
[2]白玉明.攝像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5
[3]馬金鐘.電視攝像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研究[期刊論文]-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
基金項目:“黑龍江東方學院2012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4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2014 C02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