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園林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310007
摘要:城市公園綠地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駕起了一座人與自然聯系的橋梁,是城市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經濟、社會和科技進步推動了公園綠地景觀建設快速發展,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營造具有親和力和特色的環境景觀,已成為一項關系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迫切任務。只有重視在公園綠地布局分析、景觀結構與空間布局關系、公園綠地設計與規劃方面的研究、綠地管理與旅游發展、應對災難性氣候等方面的思考,才能更好的促進公園綠地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城市公園;規劃;綠地
1.城市公園綠地概述
城市公園綠地是指向公眾開放,有一定的游憩設施和服務設施,同時兼有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綠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設用地、城市綠地系統和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體環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在人工塑造的城市環境中,城公園綠地以他獨有的特性而顯得非常重要。作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承載體,是城市中人與環境相互協調的標志,也是城市生態環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
2.城市公園設計
2.1 城市公園立意設計
在人的意象中,空間環境是場所,而時間就是場合,場所感是由場所和場合構成,人必須融合到時間和空間意義中去,因此這種環境場所感必須在城市環境改造設計過程中得到重新認識與利用。公園的立意也應該以人民大眾的愿望為重,滿足人們對公園某種功能的需求。
2.2 城市公園分區設計
為了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的游人多種文化娛樂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據處的地理環境來確定公園的主要的功能分區和相應的形式。面積比較大的公園會相應的比較多,分區時要注意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動靜的合理分布等等。
2.3 城市公園的交通設計
公園內的絕大部分面積被處理為草地、樹叢、水面或其他“自然”形式,人所活動的區域被局限在有限的園路、廣場等鋪砌地面上。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影響到人們思維和行為方式,人們喜歡走捷徑的想法常常會不顧已有的道路設計,而直線穿越草坪。同時由于開放后,很多周邊的居民因工作、學習也經常穿越公園,減少路上所花的時間。所以,公園在向城市完全開放的同時,應更多考慮人們進入公園的交通組織。
2.4 城市公園植被設計
一般在公園中園林植物種類比較集中,所以在場地分析時,要調查當地在植物配置中,喬木與灌木、落葉與常綠、快長與慢長樹種的比例,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應用。設計的主要原則是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主,一般來說,本地原產的鄉土植物最能體現地方風格,游人喜聞樂見,最能抗災難性氣候,種苗易得且易成活。相應考慮不同的活動空間內植物的特色問題,用植物區分不同的區域。其次,在植物的配置上一定要喬木、灌木、藤本、地被相結合,模擬自然植物群,組成有層次、有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這樣不但豐富了園林中的綠化景色,增添了自然美感,而且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間,增加單位面積的綠量,有效地提高了生態效益,更為有益地改善了環境。
2.5 公園入口設計
公園的入口是公園給游人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公園內在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時,公園的入口也是劃分公園內外,轉換空間的過渡地帶除了集散功能外,還要注意結合整個公園的性質,所處地位,當地居民、地域文化等等來進行綜合分析。一般通過道路等級的降低、路面材質的改變、與自然地形地貌結合等不同的形態,成為內外空間限定的要素。
3.鹽城城南新區中央公園規劃
該地塊位于開發大道和聚亨路之間,是鹽城新城城市中心的重要地塊。基地以開發大道和聚亨路為南北界線,東側以躍馬路為界。東西寬約628米,南北長約627米,占地面積33.2公頃。
3.1規劃結構
中央公園規劃結構為:“兩帶、兩心、雙環”。
“兩帶”——濱水商業休閑帶、自然景觀休閑帶
濱水商業休閑帶位于場地的西側與南側的環湖地塊,規劃開發為以高檔酒吧、酒店、高檔會所為主的濱水空間。整個沿湖岸布置三個院落式分布商業建筑組團,注重自然空間與建筑空間的融合,用豐富的綠化形成幽靜獨立的院落空間,同時臨湖岸線形成一條濱水步道,通過高差變化、綠化設計,使濱水空間呈現錯落有致的景觀效果。
自然景觀休閑帶位于北側與東側的環湖地塊,規劃以密林空間、疏林草地為主的生態空間,并增加相應的服務設施和景觀亭廊,完善道路游線系統,形成安靜、自然的空間,與湖對岸的商業空間形成鮮明對比,它們一軟一硬,一動一靜,同時兩者整體風格又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中央公園的景觀體系。
“兩心”——文化活動中心、水韻舞臺中心
文化活動中心是中央公園地塊中體量最大的建筑。采用玻璃、鋼等現代材料為主,造型現代,伸出水面110米,是南部的視覺中心,同時也是觀景的最佳場所之一。它統領了兩側的商業服務建筑,與它們一同構成了濱水休閑帶。
水韻舞臺中心位于北側,緊鄰湖面,以圓形水上舞臺及弧形看臺為中心,以一組弧形噴泉為背景,集表演、休憩、親水活動于一體,配以特色的照明及音響系統,形成北面的視覺中心。
“雙環”——陸上游覽環、水上游覽環
陸上游覽環結合道路系統布置,形成一條環湖的陸上游覽線路,串聯了場地內的主要景點,既可體驗沿湖風光,也可方便到達園區內各景點。
水上游覽環利用其內部的大水面,布置一定數量的碼頭,形成一條水上游覽環線,既能在水中觀賞自然景色,近距離接觸水面,又可在寬敞的水面上欣賞周邊風光,放松心情。
3.2功能分區
中央公園功能分區為:“水云追月”、“城南新翼”、“碧波流翠”、“綠林水韻”。
3.2.1水云追月
水云追月是以文化活動中心建筑為主的濱水空間。文化活動中心是中央公園中體量最大、最有吸引力的建筑,它位于南側主入口處,是一幢臨水建筑,建筑置于挑出水岸線110米處的扇形平臺上,以玻璃、鋼等現代材料為主,是城南新區中心內港湖乃至新區中心地塊的標志性建筑。它的空間位置極其重要,在建筑外的弧形臨水平臺上,是觀賞景觀的視覺焦點。文化藝術中心可以作為鹽城大型文化活動如話劇、歌舞劇、晚會等及當地戲曲表演的場所,是整個新區的文化活動中心。
3.2.2城南新翼
位于文化活動中心的東西兩翼,建筑體量化整為零,建筑布局靈活多樣,并掩映于一片綠樹叢中。具體功能主要分為酒吧會所、高檔接待及休閑茶座等幾個組團,每個組團各具特色,相對獨立又互為整體。這片區域主要面向高消費人群,通過水體綠化遮擋,使得整個環境顯得更加靜謐;這部分建筑采用四坡頂形式,兩層為主,局部三層,高低錯落。建筑造型上突出表現建筑的休閑性,強調建筑的韻律感,典雅大方又獨具個性;另外,在建筑材料的運用上,通過砂巖及大玻璃的運用,展現建筑的通透性和現代性,與整個大環境有機共融。
3.2.3碧波流翠
碧波流翠主要位于場地的東側,由一條6米寬的水上木棧道與商業休閑區相連接。以自然、生態的環境為基礎,結合小型展覽建筑,生態棧道、亭廊等,整合道路游線系統,開展生態游覽,為游人提供親近自然、了解自然、感受自然的場所,與對岸的商業空間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在水面開闊區開展劃船等親水活動,并開辟一些休閑場所,使其與自然融為一體,提供一個以自然環境為主,優質人工環境為輔的室外休閑場所,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主要景點有入口水景廣場、鹽城歷史展覽館、翠洲、水上走廊等景點。
(1)入口水景廣場位于道路的交界口,為一圓形廣場,正對入口處是一組跌水景觀,分三層,高約4米左右,水體跌落在鋪滿鵝卵石的淺水池中,成為兒童戲水的樂園。
(2)鹽城歷史展覽館是碧波流翠景區中主要的一座建筑,建筑以傳統形式為主,由主體建筑、長廊的排列組合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內部庭院,并引水入院,使景觀層次更加豐富。鹽城歷史展覽館是一個以展示、服務為主的建筑空間,主要以展示鹽城的歷史變遷為主,用照片、歷史文獻、實物、模擬場景的方式展現鹽城由古至今的歷史發展變化。
(3)翠洲是公園內最大的綠島,以綠化為主,環繞島西側大草坪。利用喬木、灌木、地被及水生植物進行立體式種植,營造出一片疏林草地的景觀。島上臨水建水云軒,與水韻舞臺和文化活動中心互為對景。
3.2.4綠林水韻
綠林水韻位于北側的沿湖地帶,沿道路一側以密林為主,不僅可以遮擋道路交通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場地內部處于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而且也可作為綠色背景。沿湖地帶以大片的草地、孤植或散植的高大喬木形成開敞、大氣的生態空間,游客可以在草坪上休息、玩耍、聊天、放風箏、踢球,享受陽光,享受城市中難得的自然氣息。主要景點有水韻舞臺、緩坡草坪、煙雨軒等。
(1)水韻舞臺
水韻舞臺是場地北側的視覺中心,它由入口廣場、水上舞臺及弧形噴泉四部分組成。入口廣場以矩形硬質鋪裝場地為主,為北部人流集散中心。入口廣場經下沉式臺階逐步過渡至水上舞臺,水上舞臺是一個伸出水面的圓形場地,兩側有弧形看臺,是進行小型表演,市民活動、休息的主要場所。弧形噴泉與弧形看臺相呼應,是舞臺的背景,結合音響系統、激光表演及照明系統,形成一處極具吸引力的場所。
(2)緩坡草坪
緩坡草坪位于水上舞臺的兩側,結合道路處理微地形。植物種植以散植、孤植為主,配以大片的草坪,創造自然的親水空間。
(3)煙雨軒
煙雨軒位于商業休閑建筑東側,該地塊以密林種植為主。結合小橋、折線親水步道,微地形,形成一個自然安靜的空間,與背后的商業空間形成對比。煙雨軒為一座小型游船碼頭服務建筑,兼有小賣、服務、售票、候船等功能。
(4)演藝廣場
演藝廣場位于內港湖公園的北側,與內港湖地塊隔開發大道相望,廣場處于城南新區主軸線上,為規則對稱式布局,并且延續了北側的弧形紋理。以大面積鋪裝場地為主,結合樹陣、花壇、大臺階的布置來分隔空間,中心是一處高起的“T”型舞臺,平常是市民集散活動的場所,也可以開展大型的室外歌舞表演,舉辦大型活動。
3.3專項研究
3.3.1硬質景觀
各種園林硬質景觀和現代社會活動設施(包括建筑、裝飾、公用設施、游憩設施)的設計,如亭、廊、門區、公廁、雕塑、欄桿、鋪地、景石、座椅、棚架、井蓋、燈具、標識、引導牌等。做到融功能性、整體性、藝術性和個性于設計之中,強調使用材料的質感、裝飾的色彩以及加工工藝的精致。
3.3.2水體景觀
中央公園的水體是整個公園成功的關鍵所在,在水體的設計上,采用“借水拓綠”和“借水生景”的傳統手法?!敖杷鼐G”可以從平面布局上避免林地線條單調的弊處?!敖杷啊敝高@里湖面開敞,湖水澄清,溪流蜿蜒,瀑布壯美,以及堤岸或筆直,或彎曲,或為臺地各不相同。給我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生態和景觀美。
3.3.3生態、環保和節能新技術的應用
中央公園在設計中大量采用環保、節能新技術。在污水排放上采用生化處理,做到污水零排放。利用鹽城沿海的地理位置,路燈照明系統采用風能和太陽能供電。道路加強了滲水性處理,植物的根系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3.3.4駁岸景觀
中央公園內水面面積較大,駁岸形式應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沿場地西側及南側是濱水商業休閑帶,以建筑空間、濱水廣場空間為主,沿河為濱水步道,局部有親水平臺、下沉廣場及碼頭,駁岸的設計可采用垂直式石砌駁岸,同時增加護欄。沿北側及東側是以自然生態為主的休閑區,應采用自然式駁岸形式,以自然草坡入水,配合種植水生、濕生植物的形式,形成生態、自然的景觀效果。部分湖岸處于半自然狀態區域,有一定的自然干預,設計結合塊石、沙灘結合水草種植的形式。
3.3.5種植設計
根據場地內不同的景觀需求,植物的種植方式可分為四種:庭院空間、廣場空間、水域空間、疏林草地。
(1)庭院空間:以高大的落葉樹為叢植或孤植樹為主,點綴竹、石楠等造型優美的植物或常綠灌木,以海棠、柿樹、丁香等色葉或觀果灌木作主景,下植品種單一的耐蔭地被,達到簡潔、流暢的效果,與建筑相互襯托。
(2)廣場空間:多以叢植或孤植為主,選擇欒樹、香樟等冠幅大生長狀況良好的喬木,以供人們享受夏蔭冬暖的好處,下層種植麥冬、白三葉、萱草等,在臨水的林蔭廣場,樹種選擇大葉柳等耐水濕樹種。
(3)水域空間:在淺水區或駁岸邊種植水生或濕生灌木,在陸地上以自然種植為主,營造出植物自然生長的狀態,喬木以叢植為主,片植和孤植為輔,少種中層灌木,以開闊視野,品種有:柳樹、水杉、荷花、水蔥、菖蒲等。
(4)緩坡草坪:以層層密林為背景,以片狀花灌木為中景,以緩坡草坪為主景,并有叢植或片植的水生植物過渡到水系。密林的營造以銀杏、欒樹、楊樹等高大落葉喬木為上層,香樟、雪松、女貞、石楠等常綠樹為中層,常春藤、菊花等耐蔭地被為下層。
4公園綠地規劃的幾點新原則
4.1富有時代氣息,符合現代人對公園的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廣大群眾對公園綠地的要求在不斷變化,由去公園散散心向求知、求樂、求趣轉化;由觀光型的靜態游覽向全方位、多樣性、可參與型的休閑娛樂轉化。這就給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公園綠地規劃應具有時代感
4.2突出主題,特色鮮明,才具有吸引力
現代人的休閑、娛樂方式日趨豐富多彩,歌廳舞廳、茶樓酒樓、電影電視、電子游戲、體育競技、商場購物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吸引游人,公園不再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唯一選擇.因此,近年來足,或者是內容設置比較單調,游人的求知、求樂、求趣心理不能得到充分滿足,加上各種娛樂設施的不斷出現,致使公園的游人數量減少,經濟效益不高,大量的資金投入難以得到回報面對21世紀,公園的規劃設計更要突出特色,只有特色鮮明才具有吸引游人的能力,才能在眾多的休閑娛樂場所中占有一席之地.
4.3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
現代公園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應將公園今后的經營管理、經濟效益放在重要位置進行綜合考慮,以保證投入的資金能得到應有的回報,從而使園林職工的積極性得到充分地發揮,公園的運作真正地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達到自我維持、自我發展的目的.
5.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綠地特別是公園綠地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很早以前就被雅典憲章定義為城市四大功能之一“游憩”,其實綠地并非只作為游憩場地,它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的方方面面,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地區概念的相對模糊化以及突發事件的發生,使公園綠地景觀建設充滿了機遇與挑戰。獨具匠心的公園綠地布局,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突出城鎮的個性,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小型生存空間,對常住居民和旅游者都有持久不衰的魅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公園綠地在緩解人們精神壓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總之,開拓與創新,傳承與發展,共建和諧人居環境永遠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