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湖州交通規劃設計院
摘要:城市生態型居住區作為我國21世紀居住區建設的主要發展方向,對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實現城市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居住區環境環境生態規劃是城市生態型居住區建設的重要環節,它是對居住區生態系統有機整合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居住區生態效益的發揮。本文針對城市住區環境的主要特點,分析了城市居住區環境生態規劃要點,旨在對城市住區環境的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規劃;居住區;環境;生態規劃
1 城市生態住區規劃的重要性
社會的發展使得生態破壞嚴重,為實現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存,必須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城市生態化住區。住宅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要素,住宅設計質量和居住環境質量都對生活質量造成直接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了住宅的要求不僅僅要求提高住宅舒適度,同時更注重生態環保如何改善居住環境、改進生態設計,已經成為城市規劃的重要課題。生態住區是在人類居住區基礎上融入了生態學的觀點,是在新時期城市化環境下形成的人居環境設計理念。在提高經濟水平的同時注重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應用生態學原則,多方位、全方面進行調查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發展方案,完成對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美好構想。
2.城市住區環境生態規劃要點
2.1規劃布局
(1)開放的住區模式。針對目前居住區出現“同質聚居”的現象,生態理念下的住區規劃應該更加關注開放復合的住區模式,以實現公共交通的通達、配套公共設施的共享和公共空間的整合,來表達城市空間和生活的延續。(2)緊湊的空間格局。目前,國內城市規劃設計往往傾向于高端大氣和景觀布局,卻犧牲了居住者的環境體驗。人文生態住區的空間格局,應該強調緊湊的空間格局,注重樓層密度和高度的協調一致和人的環境體驗,使人們身在其中具有良好的空間感和環境感知,同時遵循朝向、線條以及光線、色彩的協調原則,滿足光線、通風和溫度要求。在用地規劃方面,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將容積率控制在一個合理區間;小高層建筑為主,嚴格控制獨立別墅數量比重。
2.2住區空間規劃
(1)功能空間復合化。對于較大的居住社區建設,將居住、商業、綠化等多樣城市功能融合在一起,以增加城市細胞活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對于住區中心規劃設計,為了滿足居民的交往與活動需求,設計應注重節點空間布局和尺度的把握。景觀空間與道路空間復合、文娛設施與健身設施復合等均能增強鄰里交往,以強化居民的歸屬感。(2)住宅戶型多樣化。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對住宅設計出現多樣化需求。近年來推出的架空層、空中花園、屋頂天臺、陽光房以及獨門單元等新型住宅設計,為鄰里交往提供了豐富的平臺。為更好地適應未來住區需求的變化,人文生態住區可增加房型設計的變更功能,實現功能多樣性。以此來保證住區空間內的建筑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避免大幅拆建,提高住區建筑可持續發展能力。另外,住宅設計要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例如從收入、年齡、學歷和職業等角度出發,設計多元化住宅戶型,以迎合不同住區人群的需要,這樣可以保證不同社會背景和身份的人在同一個居住空間內和諧共處,提高居住空間結構的穩定性。
2.3水系統規劃
居住環境中適當的水景構造能起到豐富空間和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增強居住的舒適感;而大面積水域還能吸收空氣中的塵埃,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對居民的健康大有裨益。合理的住區水環境處理,要注意以下幾點:(1)整體性原則。社區環境是城市整體環境的一部分,要把水環境融入到住區及城市環境中,把規劃設計與生態系統的穩定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和諧的系統。(2)水體設計應充分利用水的特性及情態,注意水的尺度和比例。水具有流動性和可塑性,水的多種多樣的情態,水環境的處理要動靜結合。(3)水體設計要利用地形、地勢,把水環境溶于綠化系統之中,水體與綠地結合是環境景觀的基礎。將水體與綠化統一處理,在交融狀態中進行整體設計,改善住區環境質量。
2.4景觀設計
現代城市居住區景觀生態化設計不僅僅是簡單的植被綠化,創造出造型各異、色彩絢麗的景觀植物,滿足人們感官的欣賞需要,改善住區小的氣候環境,而且還要結合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合理種植綠化植物,設計創造出適宜的、優美的景觀小品,改善住區生態氣候環境,提升住區環境景觀質量,使住區居民欣賞到高品位的住區環境景觀,享受到和諧的住區生活,推進現代城市居住區建設和諧社區的進度,加快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
植物是環境設計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植物景觀自身的功能使其在環境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建設生態住區景觀的重要內容。植物配置應向生態化、鄉土化、景觀化、功能化方向發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態造景的素材,也是觀賞的要素。植物配置應充分運用形態樹種、觀花樹種、季相葉樹種、管理粗放的、觀賞期長的宿根的地被花卉、招引昆蟲的芳香植物,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形成生物多樣性。
2.5增強資源的循環利用,保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隨著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人們在追求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同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節能減排、資源的循環再生利用。我們既不可能嚴重的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又不能過度開發各種資源。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合理安排資源的使用率,提高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的能力,成為了多數人的研究目標。根據對目前資源數據的分析,結合現代生態城市的發展規劃,總結了幾點關于節能減排的方法。首先,在選材方面,以環保為主要選擇目標,不計較成本的投入,使用對身體和環境有益的建筑材料;其次,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督促市民對垃圾進行合理的分類,方便相關人員對有用垃圾進行處理并實現循環再利用,而對于污染環境的垃圾或者廢棄材料則定期進行集中銷毀,如塑料等白色垃圾等;最后,注意城市結構的布局,避免過多占用土地資源或綠化地帶,保障小區內的通風、采光等基本條件。
2.6精神文化規劃
(1)強化地域性、歸屬感。近年來,設計師探討設計了一些地域性風格的建筑和住區,但人文生態住區對于地域文化的延續,并不僅僅是對傳統建筑樣式和符號的簡單仿效和當地材料的運用,而是注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從而滿足現代人們生活的需求。關注城市的肌理、歷史文脈、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以建構充滿地域特色的,富有個性的城市生態住區。當前,城市住宅設計過于割裂獨立導致居民鄰里關系十分淡薄,如何促進鄰里交流成為近年來城市住區設計的熱點問題。人文生態住區的獨特魅力即是對住區歸屬感、認同感的營造。例如通過特色的公共空間營造社區的場所感;通過尺度宜人、層次多變的院落構筑歸屬感等。
(2)堅持人本原則。城市住區主要為人提供居住服務,因此其設計和發展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住區空間規劃設計要很好地滿足不同居住人群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住區空間設計要把握空間結構比例、確保生態環境平衡、保證居民生活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社交平臺和條件、要優先照顧老幼群體需要、同時體現不同居住人群的意志。
3結語
準確的把握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認識到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是城市化發展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堅持可持續發展,保障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的完整,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鍵。
參考文獻:
[1]謝天,許紀存,等.生態小區特征和指標體系探討[J].四川環境,2003(6).
[2]董偉.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理論與實踐[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3]黃小飛.城市規劃-以人為本[J].建材與裝飾(下旬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