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規劃設計院 陜西延安 716000
摘要:城市規劃是必須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的政府行為,公眾參與是城市規劃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本文分析了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必要性,并闡述了國外和國內社區組織參與城市規劃的概括,并提出了社區組織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及社區組織如何參與城市規劃。
關鍵詞: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社區組織
城市規劃的實施和管理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是一種公共行為。它是為了城市的發展,對城市土地、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涉及到市民、企業、社會團體等各個層面。由于社會各個層面主體都有各自利益要求及公平爭取自身利益的權利,而這些要求之間往往存在著矛盾和沖突,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規劃應當考慮到需求的多元化,并作出適當的判斷和協調,使決策符合最大多數公眾的意愿。
1、開放性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必要性
在傳統的觀念上,政府多少是被認為是全知全能的,是完全理性的,并代表了社會的整體利益。但實際上,政府的理性是有限的,他們難以甚至不可能完全地代表真正的公共利益。因此,應該重視公共服務和公共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政府不再是實施社會功能的唯一權力核心,而是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社區組織、公民組織等第三部門以及私營機構與政府一起共同承擔管理事務,市民社會和民間組織成為社會公共事務中的一種主要的發展潮流。在新型的政府體系中,政府管理職能權限不斷向地方政府轉移,社會事務更多地由社區組織來承擔。
《英漢住宅、城市規劃、建筑結構術語匯編》中,公眾參與的定義為:“鄰里、城鎮或者是城市在有利于整個社區的活動或計劃的參與,如城市規劃及社區發展實施計劃等,也被稱作社區參與、鄰里參與、公眾參與和社會參與等。”公眾參與是城市規劃理論和實踐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城市規劃是一種決策,是對設計目標及其實現方式與程序的多元復合、動態漸進的過程。由于規劃人員自身思維方式與方法的局限性,單方面決策必然造成結果與社會現實環境的不協調和不適應,造成決策失敗。現代城市規劃應該是“參與性智慧的集約”,這就決定了規劃過程的開放性特征。它強調規劃過程中與相關的人員對規劃過程的共享,實現了規劃與公眾的對話。規劃部門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并將這些意見盡可能地反映在規劃決策之中,成為規劃決策的組成部分。真正全面和完整的公眾參與要求公眾能夠真正參與到規劃的決策過程之中。
2、國外和國內社區組織參與城市規劃的概況
2.1國外。在國外,公眾參與主要是依靠社區力量和組織進行。西方國家中,社區在公眾參與方面擔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社區基本由所在地的居民組成,根據地域不同劃分了多個社區。社區中的公共機構幫助社區居民學習有關社區建設的知識技術,為居民提供服務,同時也充實了城市規劃體系中組織公眾參與的技術手段。不同的社區組織參加公眾聽證會,社區代表對所公示的規劃方案進行表態,表示同意或反對,以及提出反對的具體理由等等。如果公示的規劃方案在編制的過程中與其涉及的社區團體緊密合作、調查研究,并讓他們參與決策的討論,那么,在公眾聽證會上的意見分歧將大大減少。
2.2 國內。我國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尚未能得到全面發展,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既由于社會整體制度中缺少公眾參與的實質性內容,城市規劃難以超越其他制度層面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因缺少必需的社會組織基礎而難以充分組織起公眾的參與。城市基層社區組織是社會事務管理的基本單元。國內外的經驗證明,城市社區組織制度是推進社區和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城市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往往還會遇到各種問題,仍然需要公眾的繼續支持。城市建設的質量只有在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和公共參與方針指導下才能得以提高。
我國現存的社區組織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社會街坊關系,還沒有出現真正的社區組織,也不具有與大規模投資體制相抗衡的經濟和管理實力。因此,需要提高社區的公眾參與水平,激發社區的自我更新愿望,以產生真正的社區組織來進行社區自身的建設。一旦形成了這樣的社區組織,政府與公眾在就規劃決策進行協商時將有更強的互動力,更能有效地推動社區和城市的發展。
3、社區組織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
社區(Community)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及社會生活共同體,具有親密相連的社群、相對完備的生活服務設施和與之相連的社區成員對所屬社區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城市規劃涉及到社會各部門、各個團體的利益。如何滿足不同利益的團體要求,而又不損害團體利益或將損害降到最低,特別是滿足和不損害公眾利益及弱勢團體利益,是新時期城市規劃管理和編制的新要求。社區組織作為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不僅可以調動社會基層參政議政,同時也可以起到完善規劃管理體系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政府規劃措施和政策的推廣與實施;另一方面,較好地促進了社區居民對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參與。
從社區角度看,社區組織中的專業人員以專業知識提供技術服務,幫助社區向政府機構提出困難,并幫助制定住宅建設、舊區改造等方面的規劃,從而使社區獲得專業服務。在一定程度上,社區組織成為公眾參與的組織者和代表。社區組織既不直接依賴于政府,有增強了與政府協商談判的能力。從政府的角度看,社區組織分擔了調查社區狀況、了解社區需要的工作,因此可更確切地反映社區的意愿。在不影響政府社會職責的同時,減少了政府的工作量。再者,以社區組織為中介,還能減少政府與基層群眾難免的矛盾沖突,為政府解決問題留出余地。
4、社區組織如何參與城市規劃
對社區組織在公眾參與城市規劃方面的工作可循序漸進。在初期階段,社區組織應把工作重點放在規劃知識的普及和傳播上,讓社區成員真正了解規劃的實質。可以通過專家會議、媒體報道等形式對社區民眾進行規劃知識的普及和宣傳。當公眾對規劃有一定的認識時,可以嘗試擴大公眾參與的范圍,由公眾選出社區代表,通過社區組織參與規劃的編制和決策。甚至可以組織各種座談會、展覽會,編制各種各種手冊、目錄等方便公眾參與。
5、結束語
城市規劃是一個多元參與決策的公共過程。一個成功的城市規劃,往往是不同利益團體各種需求折衷的結果。城市規劃的管理和實施,關系到城市的長遠發展和整體利益,也關系到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用民主思維、科學手段進行城市規會管理,是城市現代化的基本要求,而公眾參與城市規劃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應該充分發揮社區組織的基層作用,發揮社區組織的橋梁作用,引導公眾更加有效地參與到城市規劃的決策和管理過程中,從而提供我國城市規劃的民主決策水平。
參考文獻:
[1]陳紀凱,適應性城市設計——一種實效的城市設計理論及應用;
[2]孫施文,殷悅,西方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的理論基礎及其發展,國外城市規劃,2004,(19);
[3]陳兆玉,公眾參與的城市規劃制度探討,武漢市城市建設學院學報,1999,(3);
[4]陳錦富,論公眾參與的城市規劃制度,城市規劃,2000,(7);
[5]錢曉如,李耀斌,毛雯麗,我國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2;
[6]陳乃華,非政府組織在規劃管理體系中的作用——以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第五屆研究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7]吳忠友,瞿玉龍,論城市社區組織的形態培育和角色定位,中國民政,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