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引灤工程黎河管理處 064200
摘要:本文結合引灤黎河輸水工程運行現狀,對河道存在的各方面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根據黎河工程的總體功能和要求,制定了黎河輸水河道治理方案,從保證河道安全輸水、保護河道水質、改善河流生態環境等方面,采取開通道路、護砌工程、減少污染、聯合執法等措施對黎河進行綜合治理。
關鍵詞:黎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建設
一、黎河概況與演變
(一)黎河自身特征
黎河輸水河道是引灤入津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借用天然河道輸水,從引灤入津隧洞出口的炸糕店橋下25米到與沙河的匯合口,輸水河段全長57.6km,占引灤全線近四分之一(引灤全長234公里)。設計流量為60m3/s,校核流量為75m3/s。
黎河發源于河北省遷西縣與遵化市交界的燕山山脈的丘陵地區,沿程接納了小廠河、東黎河、老峪河等15條支流,流域面積560km2。黎河河道基本特征是:河底坡降變化大、河床深淺變化大、河寬變化大、河床質變化大、河道彎曲弧度變化大。
(二)黎河功能的轉變
引灤輸水前,黎河主要承擔56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排瀝行洪。1982年引灤入津工程借用了57.6公里輸水河段,使黎河河道功能發生了由單一的行洪河道向長期輸水河道的轉變。黎河河道行洪過水的特點是:季節性強、過水面積不均等、行洪時間短、洪水泥沙含沙量大。輸水過水的特點是:常年輸水、等量輸水、水質清、清水攜砂能力強。
(三)黎河河道變化
黎河原為天然行洪河道,洪水來時攜帶著泥沙下泄,夏季河床內植被多,河床糙率大,所以河水流速緩,行洪時間又短,河床基本穩定。輸水后,黎河變為長期輸水河道,輸水為清水,河床基本沒有植被,清水攜砂能力強,長時間過流,原有自然條件下相對平衡穩定的狀態被破壞,致使河床下切,兩岸坍塌,險情頻發。
二、實施工程措施 確保輸水安全
(一)完善治理,黎河輸水能力得到提高
為盡早解決天津缺水燃眉之急,1983年8月提前進行了通水試驗,試驗期間黎河不堪重負,各類險情不斷。上游12.34公里整治段內,最初水流在平面上極不穩定,產生變速流,部分工程被毀。引灤正式輸水后,因過水量、過水時間和流量的變化,破壞了黎河自然平衡條件,出現了河床下切,岸坡坍塌,農田被毀,橋基外露等各種險情,直接威脅著兩岸群眾生命財產、水工建筑物的安全。
為確保大動脈暢通無阻,黎河管理處在摸索黎河變化規律并借鑒山區小流域治理經驗上,提出了“寬順河槽,調整比降,減緩沖刷,逐步穩定”的治黎思路。1983年在小安樂莊首建4道鉛絲籠U型緩水壩,達到了降低水流流速、穩定水流的效果。
(二)持續治理,黎河治理工作不斷提升
2003年以來,黎河管理處逐步改變治水思路,更加注重由工程水利向環境水利、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在工程治理的同時,更多地融入環境保護、生態改善措施。混凝土聯鎖板生態護岸技術的大力推廣應用,對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上游段進行的近10000平方米的土工網綠化護坡實驗,為黎河治理探索新的生態護岸形式作了有益嘗試。黎河處按照“構筑‘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節約資源’三道防線,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今,長3公里、綠化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黎河帶狀公園,將道路、堤防、綠化與景觀有機結合,已成為黎河輸水線的一道亮麗風景。
(三)不斷發展,黎河治理工作邁上新臺階
2010年以來,黎河管理處明確把黎河支流口生態環境整治作為重點工作,建立黎河水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從而改善黎河周邊水環境,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通過建設攔污堰、沉沙池、表流濕地、人工濕地、支流兩岸防護等工程措施,有效遏制黎河水質惡化現狀,確保支流入河水質安全,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治水理念,全力打造生態水利的典范,為創建國家級水管單位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黎河目前面臨的問題
雖然近30年來對部分河段實施了邊坡護砌、修建跌水壩、擴寬、河道清淤、復堤等治理措施,對安全輸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投資限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黎河問題,中下游河道尚不穩定。另外,沿岸村莊、人口眾多,距黎河較近的村莊規模已擴大到堤邊,且沿河道不斷延長,村莊的生活污水、垃圾和田間瀝水直接進入河道,使輸水環境收到破壞。農業面源污染以及上游潘家口、大黑汀水庫來水水質的降低,導致黎河輸水水質呈逐年降低趨勢。
(一)重項目,輕挖潛
目前,行業內普遍存在著等、靠、要的現象,放松了水利行業的挖潛。對于投資項目的爭取固然重要,然而在爭取中千萬不能放松挖潛,否則會引發發展的后勁不足。上述問題的存在,勢必會影響和制約黎河河道管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不利于現代化的管理建設。
(二)隊伍建設不夠,管理水平不高
當前,黎河管理處青年職工他們雖然在一線工作,但對工程管理知識知之甚少,其管理水平可想而知。此種原因的造成:一是絕大多數職工長期沒有接受過培訓。二是系統內部學習氣氛不濃。縱觀全局管理系統肯學習的人少,肯在學習上投入的就更少。黎河河道管理正在向現代化邁進,此種現象再也不能存在了,應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黎河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已經過去,河道工程管理和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必定要提上日程。
四、對于黎河發展的想法
(一)多措并舉,打造現代水利工程
堅持以科學的理念為指導,以污染減排為主線,以改善環境為目標,以生態建設為措施,加大工程治理力度,確保黎河水質安全。一是調整黎河治理思路。在保證岸坡安全穩定和滿足輸水、行洪要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黎河及其支流產匯流特征、水量損失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把工程治理的重點轉移到黎河周圍水環境治理的水源保護項目上。二是依靠科技興水。針對不同河段水位、流態、流量,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改進傳統的混凝土、漿砌石護岸的工程形式,大力推廣應用生態護岸技術促進水體凈化,有效改善水質。三是樹立和實踐現代治水理念。開展黎河綜合治理科研課題研究,轉化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新材料、新技術。在黎河治理措施中將工程、環境、生態、資源、信息、文化、景觀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不斷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推進水利現代化,實現黎河工程、資源、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二)以人為本,實現人水和諧、人水合一
在重點解決沿岸生產、生活污水排放、工業廢渣等問題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沿河居民生產生活等活動規律,主動加強與地方政府協調溝通,正確處理村莊、企業與河流的關系,結合黎河綜合治理,加大生態環保工程與生態文明村共建活動力度。把黎河治理作為惠及天津、遵化兩地人民的一項大事,做實、做好、做到位,實現利和治理成果共建、共管、共享。
治理開發黎河事業任重道遠,光榮而艱巨。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朝著加速實現河道管理現代化的方向前進。我們必須在把握發展方向的同時,正視差距、實事求是,把現代化的黎河河道管理引向深入,為譜寫治理開發黎河事業的新篇章不斷進取,奮勇拼搏,勵精圖治,再創輝煌。
參考文獻:
[1]《引灤入津黎河綜合治理工程規劃》.天津市水利勘測設計院.2008.
[2]《引灤黎河輸水河道水源保護工程規劃工作大綱》.天津市引灤工程黎河管理處.2010.
[3]《黎河水源保護和環境治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天津市水務局.2010.
[4]《引灤入津黎河綜合治理工程規劃修編設計大綱》.天津市水利勘測設計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