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業是發展航運產業的重大裝備制造業,是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密集型現代工業,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外向度高,發展船舶制造業有利于拉動其它行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擴大出口;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帶動相關產業和技術研發的擴展,特別是船舶市場和航運市場的發展。
一、銅陵現有船舶生產企業情況
據統計,銅陵現有小型造船企業有十多家,生產時間三年以上的有四家,分別是銅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市大通造船廠、金洋造船廠、盛華造船廠,僅能制造維修5000噸級左右的船舶;占地約200畝,使用岸線約1000米,部分船廠在《銅陵港口總體規劃》中屬搬遷對象,銅北造船公司位于江北,土地屬于樅陽縣;由此可見,作為濱江城市,銅陵船舶工業不但落后于全國,即使與周邊縣、市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銅陵區位優勢明顯、條件優越、配套產業發達,但畢竟船舶行業基礎薄弱,企業規模小、分布散、技術低;再加上目前周邊城市,如安慶、蕪湖、池州等地大力新建大型修造船設施和基地,對我市的船舶工業形成了一定的擠壓,加快銅陵船舶工業的發展更是顯得極為緊迫;從行業管理來看,由于船舶工業屬省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許可管理,在銅陵沒有專門的行業協會或管理部門,也沒有發展規劃,對市場動態性、復雜性沒有部門來謀劃,對船舶工業的戰略發展沒有思考,特別是銅陵船舶工業在市場經濟中競爭優勢沒有挖掘,風險規避沒有對策,主要表現在;一是船舶工業對長江岸線利用不高,各部門、各單位各自為政,致使岸線亂用,船廠布局不合理;二是國內缺乏從可行性研究和不可行性研究兩方面對長江岸線船廠進行選址分析的理論,學科發展不充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撐則難以取得好的效果;三是船廠規劃中涉及的相關問題,包括船廠生產模式、布置選型、綠色造船理念應用等,在建設之初沒有提出具體方案,沒有進行總體設計;四是船廠生產模式,呈現“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在產品開發、加工、市場營銷三個基本環節上出現加工體系大,研發和市場營銷體系小的現象。這種模式往往造成企業投資負擔重、建設周期長、管理效率低,最終使企業喪失競爭力。銅陵有著豐富的長江岸線,但造船業相對薄弱,若完全以市場經濟模式來發展、規劃布局銅陵的長江岸線,發展船舶工業,對銅陵的經濟轉型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銅陵岸線資源基本概況
銅陵位于長江下游右岸,為安徽省五大港口之一,長江岸線從青通河口至復興圩段,總長59公里,另有洲區70多平方公里,岸線105公里,建港條件優越,具備建設包括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是長江流域最后一個可建萬噸級泊位的港口。根據《銅陵港口總體規劃》,可規劃建港岸線長52公里,其中大型碼頭(5000~10000噸)岸線長11.2公里,中型碼頭(3000~5000噸)岸線長4.5公里(大江2.5公里,右汊2.0公里),中小型碼頭(1000~3000噸)岸線長8.3公里,汀家洲小江內可規劃建設小型碼頭岸線長19.7公里,復興圩段可規劃建設大型碼頭岸線長8.4公里。左岸灰河口~土橋段,可規劃建港岸線長2.6公里。目前長江干線銅陵~南京航道(皖河口——燕子磯)維護標準尺度(長寬深)306.0公里100米5米,其中,現在的維護水深為洪水期(6~9月)7.5米,中水期(4、5、10、11月)6 米,枯水期(12、1、2、3月)5米,規劃航道按6m維護。遠期規劃結合長江口航道治理工程,逐步使1萬噸級海輪通至銅陵。
三、銅陵發展船舶工業的優勢
銅陵發展船舶工業具有四大優勢:一是岸線資源。銅陵長江岸線從郊區青通河口至銅陵縣西聯鄉復興圩,總長59公里,岸坡穩定,沿江開發空間大,水陸建港條件優越,具備建設包括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是長江流域最后一個可建萬噸級泊位的港口。二是體制機制。我市將設立保稅區,可依托保稅區功能和政策優勢,在修造船設備展示、展銷和國際采購方面加快發展;三是區位優勢。銅陵毗鄰“長三角”,承東啟西,通江達海,是安徽沿江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承接資本和產業轉移的前沿,適合沿海及長三角地區船舶工業的梯度轉移。四是配套能力。長江沿岸鋼鐵工業十分發達,分布著寶鋼、武鋼、馬鋼等特大型鋼鐵企業,同時,零部件生產企業眾多,如船用柴油機、儀器、儀表等。五是成本優勢。銅陵工業基礎實力雄厚,其主導產業除有大型企業銅陵有色外,還有化工、電子、電線電纜、電工器材和機械行業,還有工業設計研究院二所,水陸域交通便捷,電力供應充足,勞動力資源豐富。
四、銅陵擬建船舶工業園區的選址方案比較
1、郊區和悅洲選址方案
該選址位于南部城區大通鎮和悅洲,四面緊鄰長江,有岸線14.5公里,土地面積為9平方公里。目前大通鎮已建有大通造船廠,按港口規劃遠期需要搬遷,可搬遷到和悅洲。該選址地勢平坦,岸灘穩定,主航道深泓一側岸線前水深20米以上,水域開闊,航道順直,船舶進出便捷,可以造5萬噸左右的船舶,宜建設大型船舶工業園區,實行圈區管理。缺點是該地有國家級淡水豚保護區,陸域道路不通。
2、銅陵縣老洲選址方案
該選址位于主城區西側老洲鄉,緊鄰主城區,四面緊鄰長江,有岸線37.3公里,土地面積為31平方公里。該選址地勢平坦,岸灘穩定,深泓一側岸線前水深-10米以上,宜建設大型船舶工業園區。缺點是航道水域狹小,陸域道路不通,離主城區近,噪音干擾大。
3、銅陵縣西聯鄉選址方案
該選址位于主城區的北側西聯鄉,一面長江,有岸線19公里,土地面積為90平方公里。可規劃建設船舶工業園區。陸域條件好,道路暢通,基礎設施條件好。該選址地勢平坦,岸灘穩定,缺點是處在汊道內,枯水期航道十分狹窄,可作為小型修造船項目發展預留岸線。
4、銅陵縣胥壩鄉選址方案
該選址位于我市主城區北側17公里的江心洲上,土地總面積為111.57平方公里,其中江域面積25.07平方公里,陸地面積86.50平方公里。該選址地勢平坦,岸灘穩定,深泓一側岸線前水深-10米以上,宜建設大型船舶工業園區;選址用地位置相對獨立,且距離城市中心區較遠,對城市環境影響較小。產業用地較為充足,發展空間較大,但是,工業基礎較為薄弱,基礎設施條件一般,現狀道路、水、電、氣等各類基礎設施條件較差。
綜上所述,筆者推薦在銅陵縣胥壩鄉選址建設銅陵船舶工業園區。
五、對策與建議
藍色經濟是本世紀的重要標志,開發海洋、維護權益將成為當前我國戰略重要內容,能否抓住機遇,為我市船舶工業尋找市場藍海,是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一是成立市船舶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將造船工業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并在《銅陵港口總體規劃》中規劃預留深水岸線,用于發展萬噸級以上船舶制造園區;組織編制銅陵市船舶工業發展規劃,明確我市船舶工業的發展方向、定位、發展目標、重點產品和配套產品。二是立足于我市船舶工業的發展實際,并與相關規劃作好銜接,合理確定船舶工業發展途徑,力爭經過5至10年的努力,把銅陵打造成為全省重要的現代化船舶工業基地或營銷基地,基本建立與船舶工業發展相適應的船舶配套工業、營銷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三是借助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將船舶工業列為招商引資的重點產業,加強產業鏈招商引資力度,探索利用外資新形式,加快引進外資研發機構、高端船舶制造項目;推進部門協同合作,出臺政策指導意見,在發展壯大船舶制造及配套產業方面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四是加強配套支撐產業發展,培育涉船服務業,拉長船舶產業鏈;重點培育造船材料配送中心,建立船舶交易平臺,大力發展船舶維修、改裝服務,發展綠色拆船業。建設生產經營信息化系統,支持船舶修造企業探索數字化設計、自動化制造和智能化營銷。五是加大資金扶持,支持符合轉型升級方向的船舶工業基地建設,發揮好財政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強化稅收政策清理與創新,支持船舶出口;強化金融支撐,完善融資環境,大力促進融資模式創新。六是強化人才建設,依托現有二所設計研究院加大船舶工業的高端人才引進、人才基地建設、人才隊伍培養,以人才引進與培養為重點,大規模開發人才,提高人才素質。七是建立行業管理,實行經濟運行情況監測、分析及管理,進一步關注行業發展的前瞻性、趨勢性問題,并利用行業內各種信息渠道,及時通報國際航運及船舶市場動態;加強行業管理,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作用,推進船舶工業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