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高寧
中糧集團董事長
海外高歌
攜100億美元遠征海外,寧高寧能否駕駛中糧戰車馳騁國際糧油市場?
現在作結或許為時尚早,但中糧的必勝野心已躍然紙上。2月28日,中糧集團宣布收購荷蘭農產品貿易商尼德拉(Nidera)51%的股權。由于后者在南美及中歐地區擁有強大的糧食采購平臺和網絡,中糧此舉將使縈繞多年的“國際夢”向前大大躍進。
自2005年接管中糧以來,寧高寧用九年時間就將其打造為國內糧油食品市場的領頭羊。如今,寧再度發力,意欲打造一個與四大國際糧商“ABCD”(指ADM、Bunge、Cargill和Louis Dreyfus)一爭高下的“第五”巨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收購尼德拉后,外界又傳中糧正在與香港來寶集團(Noble Group)接觸,商談合資事宜。寧高寧素以喜好讀書著稱,此次能讀好“中糧國際化棋局”這本書嗎?
薩提亞·納德拉 Satya Nadella
微軟CEO
第一把火
對微軟這樣的科技巨頭來說,變化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但也最讓人不安。隨著納德拉繼任為公司第三任CEO,微軟的人事變動大戲也開始上演。
3月3日,高管托尼·貝茨(Tony Bates)和塔米·萊勒(Tami Reller)從微軟離職,接替兩人職位的是高級戰略執行副總裁埃里克·魯德爾(Eric Rudder)和營銷高管克里斯·卡柏塞拉(Chris Capossela)。此次變動也使外界堅定了此前的猜測,即認為納德拉正在構筑自己的領導團隊,貝茨和萊勒的離開只是一個開始。
此外,納德拉在公開信中的發言還被解讀為暗指貝茨和萊勒不夠“全心投入”。但此種說法很快遭到否定,因為貝茨決定離開緣于想成為公司CEO,但卻在微軟CEO之爭中最終敗北;而萊勒本有機會選擇微軟其他職位,但本人最終放棄。
王中軍
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董事長
勇闖好萊塢
在成功打造了中國的電影帝國后,王中軍又將夢想伸到電影人的夢鄉—好萊塢。
華誼兄弟3月6日對外稱,公司擬與部分投資人組建“華誼兄弟投資方”,購買好萊塢電影公司Studio 8的部分股權,后者由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前總裁杰夫·羅賓諾夫(Jeff Robinnov)創建。由于此次交易涉及金額1.2億至1.5億美元,若協議最終達成,將成為中國公司進軍美國電影業的最大一筆投資。
王中軍的好萊塢情結并非始于此。早在2011年,華誼就計劃與美國傳奇影業組建海外合資公司,但由于融資未能如期完成,合作項目無疾而終。
但此次折戟并未終止王中軍挺近好萊塢的步伐。隨著近兩年中國電影市場逐漸向好,華誼終于按耐不住,決定再次勇闖好萊塢。
潘石屹
SOHO中國董事長
反轉迷局
理解潘石屹的反轉戲碼似乎并不容易。
2月28日,SOHO中國宣布將其位于上海的兩處資產—海倫廣場與靜安廣場的全部權益出售給金融街控股有限公司,總交易額達到52.3億元。此舉也讓潘石屹成為繼李嘉誠后,又一位“撤資上海”的大亨。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因為在此前,SOHO中國正火速挺進上海。如今僅溢價11.26億元就將其打包拋售,如果加上管理成本等財務費用,該筆買賣并不劃算,也不符合潘石屹“土豆賣黃金價”的營銷風格。潘稱此舉只是為了調整北京與上海的投資比重,使兩地業務更加均衡。
但外界對此并不買賬。更可靠的解讀是,SOHO中國開始進行戰略轉型,從銷售轉向持有,由于資金鏈偏緊,急需現金作為支撐。此次拋售上海資產,雖不理想,但也屬無奈之舉。
楊家誠
伯明翰環球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黑道家族?
從窮小子奮斗至首屈一指的富豪,爾后鋃鐺入獄—楊家誠用其豐富經歷演繹了一段勵志夢破碎的人生故事。
3月7日,香港區域法院裁定伯明翰環球控股主席楊家誠洗黑錢罪名成立,并判處后者六年監禁。據稱在2007至2011年間,楊曾利用多個銀行賬戶洗錢,總金額高達7.2億港元。盡管此后多方為其求情,但由于“被告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法官并未改變對楊的最終裁定結果。
楊家誠因2009年收購英國伯明翰城足球俱樂部而聲名鵲起。2011年,伯明翰擊敗英超豪門球隊阿森納,奪得48年來首個聯賽杯冠軍,楊的個人聲譽臻至巔峰。
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發廊合伙人變身英超老板,再到如今身敗名裂。楊家誠的人生多級跳為其帶來名聲和財富,但也招致今日悲劇。
柳井正 Tadashi Yanai
迅銷公司主席
攻城略地
柳井正的勝出正如迅銷公司的成長,路雖漫漫,但終有回報。
數年來“一勝九敗”的堅持,使迅銷成長為亞洲服飾零售業霸主。然而,柳的野心仍不止于此。近日迅銷宣布,計劃每年在大中華區開設約100間分店,并致力于未來六年內超過Zara母公司Inditex SA,成為全球第一大服裝零售商。
由于目前迅銷與Inditex SA營收差距仍然較大,這項稱霸計劃從一開始就充滿挑戰。不過柳表示對公司前景非常樂觀,相信能成就第一美名,而中國與美國兩大市場將成為攻略重鎮。
自2003年進入中國后,迅銷—尤其是優衣庫品牌—就已積累相當人氣和市場。真正的困難來自美國。由于市場差異,理想的方法是收購當地品牌,借助原有市場和渠道快速擴張,這也不難理解迅銷目前與美國服飾品牌J.Crew的持續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