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份,央行先后出臺五項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實施細則,其中有關人民幣跨境的業務最先出臺。此細則一出臺,不僅是跨國企業的一大福音,也讓眾多外資銀行眼前一亮。市場人士認為,跨境人民幣業務將為在中國發展遭遇瓶頸的外資行開啟一片新的藍海,國際業務也將成為外資行在中國與中資行競爭的另一法寶。
“從我們客戶的反應來看,區內的跨國企業對于新推出的這些跨境人民幣業務非常感興趣。我們正與客戶就其具體需求展開深入討論,量身定制解決方案。”匯豐銀行(中國)常務副行長何舜華告訴《環球企業家》。
對于跨國企業而言,此細則最直觀的利好是可通過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降低融資成本。“境外市場的人民幣資金成本相對較低,可以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尤其對于中資企業以及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來說,以往基本是無法從境外借款的,現在通過自貿區新政將來可享受到更多的優惠。”何舜華說道。
跨境貸款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進一步加快,2013年包含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和倫敦在內的主要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人民幣總存款翻了一番,達到 1.2萬億元。考慮到國際市場人民幣的貸款利息低,人民幣境外借款在自貿區全面開閘,可以較大程度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而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主要包括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人民幣境外借款業務、雙向資金池業務等。
比如一家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缺錢,過去只能從國內銀行貸款,一年期貸款利率至少在7%以上。而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出臺后,外資企業可以向境外銀行、母公司或關聯企業籌借資金,以境外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利率4%計算,有3個點的利差。借款1億元人民幣,每年可以節省300萬元財務成本。
2013年,前海、昆山試驗區也有推出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但前海暫只針對香港,只有香港的銀行才有資格申請參與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而昆山則針對臺灣,兩者都沒有此次上海自貿區放開的幅度大。
實際上,去年12月上海自貿區就曾推出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和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只不過當時央行未明確借款的額度、用途及期限,使得自貿區內的跨境人民幣借款只能個案報批,未能鋪開。
據了解,這次細則對上述內容都做了明確規定:“只能用于區內生產經營、區內項目建設、境外項目建設等,不得用于投資有價證券、衍生產品,不得用于委托貸款,且借用期限在1年期以上。”
同時,還需要企業在上海地區的銀行開立專用存款賬戶存放,專用賬戶要受到監管,里面的資金只能按照活期計息。這些都是為了有效防止政策套利。用企業實繳資本作為基數,可以防范一個非常小資本的、注冊資本金的公司—那種注冊以后不繳資本的空殼公司套利,有多大業務需求才能有多大的借款規模。
多位銀行人士認為,隨著自貿區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興起,境內企業有望以便捷操作方式、更低融資成本拆借境外人民幣資金參與海外投資并購。各家銀行對此反應積極,“截至到目前為止,我行的人民幣跨境放款金額已超過420億元。”渣打銀行(中國)現金管理及貿易董事總經理安必杰告訴《環球企業家》,跨境人民幣業務就一直作為渣打的中長期發展戰略之一被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安必杰認為,“相對于前海、昆山,上海自貿區推出的人民幣跨境業務相關政策范圍更廣、力度更大,特別是無額度限制的‘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和創新型的境外借款管理,為企業帶來了資金統籌和融資安排的極大靈活性。同時,上海自貿區率先推出的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業務’,也為企業集團簡化跨境收付操作、建立統一財資管理中心創造了條件。”
雙向資金池
對于“雙向資金池業務”與“集中收付業務”一些企業或許還不太熟悉,花旗銀行(中國)上海分行副行長、花旗財資與貿易金融部現金流動產品總監張曉萌告訴《環球企業家》,“簡單來說,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允許跨國企業利用自貿區內設立的主辦公司,聯接其境內外的關聯公司,通過這種架構將企業在境內外的資金連接。”
這意味著,企業可將其在華所得的大量人民幣流動性在留足自身使用的情況下,將剩余資金轉入該公司的全球財務總部的資金池,支持其全球業務發展,反之亦然。安必杰認為“與單向對外放款相比,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給企業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企業可按照自身需求將境內富余資金調往國外,而在境內出現突發資金需求時及時將資金調回,從而進一步實現資金的有效利用。”
長期以來,只要提到全球資金池,一般都是指美元資金池。但隨著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不少外資銀行開始將目光轉向致力于全球經營的在華企業,幫助這些企業建立他們的全球人民幣資金池,之前中國實行的資本賬戶管制政策沒法操作,而自貿區開了第一個特例。
美國都福集團(Dover Corporation)是首批在上海自貿區內開展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的外資企業之一,都福日常經營現金流情況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有些月份資金比較充裕,有些月份資金又比較緊張,因此更需要對資金進行全球調配。自貿區政策放開后,在匯豐中國的協助下,都福集團通過其旗下一家位于自貿區內的子公司—都福(上海)貿易有限公司,開展了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試點。
“企業運用好跨境人民幣資金池,可以實現資金在集團內跨境的便捷調撥,以盈補缺,避免了使用外部融資來滿足生產經營需求,因此降低財務成本。”匯豐銀行何舜華表示,“這一方面提高了人民幣資金在跨國企業集團內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人民幣在集團內作為交易結算貨幣的地位。”一旦人民幣跨境歸集可以實現,跨國企業就會真正將人民幣作為一種工作貨幣去對待,可以使中國的人民幣能夠參與到全球整個貨幣的流動當中。
政策出臺后,已有多家銀行迅速開啟此項業務:花旗中國宣布將攜手羅氏中國建立全自動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渣打銀行亦宣布為汽車銷售集團寶信提供該項服務,這是首筆由銀行自主審核的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并且率先推出無額度限制的雙向人民幣資金劃轉。
安必杰表示,“大型中資或外資跨國企業集團均能受益于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目前在華跨國公司設立的中國區總部功能相對單一,由于稅收、外匯管制等因素限制,很少具備資金全球調撥職能。如果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運轉順利,這些自貿試驗區內的分公司們將成為其集團的全球資金管理平臺。
集中收付
“人民幣跨境集中收付業務則是通過在自貿區內的主辦企業,將其集團內各成員企業的人民幣經常項下的跨境結算集中起來,通過集中收付和軋差的方式,與其境外的財資中心或凈額結算中心直接結算。”張曉萌表示,這一業務可以大大提高集團內資金利用效率,降低跨境收付成本,亦可降低外匯風險。“相較于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質量更高的人民幣跨境集中收付和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是花旗在自貿區業務的主攻方向。”
據了解,此次《通知》規定,開展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業務的成員企業,除集團內企業外,可拓展至與集團內企業存在供應鏈關系的、有密切貿易往來的集團外企業,這有利于集團企業強化它在供應鏈管理中的主導地位。而在以往的其他地區試點中,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范圍僅局限于集團內部。
這類服務最主要的受益者是大型跨國企業,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跨國貿易及海外業務的中小型企業也將受益,張曉萌表示,“大部分中小型企業還處在嘗試跨境金融服務的初期階段。它們對于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提升資金利用效率和降低跨境收付成本、節約融資和匯兌成本方面。”
2月21日,花旗銀行再次攜手全球領先的健康醫療企業羅氏,通過其在自貿區內的企業,為羅氏中國實施經常項下人民幣跨境集中收付和軋差凈額結算。這是區內首單該類業務,人民幣跨境軋差凈額結算在全球尚屬首次運行。隨后,匯豐也攜手全球領先的住宅和建筑領域生產商圣戈班集團開展了人民幣集中收付業務。
至于未來自貿區金融改革還有哪些期待空間,張曉萌認為,“將來,如果企業的海外投資賬戶、債券增值賬戶、貸款賬戶可以和自貿區專戶打通,那么資金池的功能也將進一步升級。我們也期待在個人人民幣跨境資金流動、貿易結算方式創新和進一步放開人民幣資本市場等方面的開放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