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蒼穹
仰望蒼穹,星漢燦爛,宇宙洪荒,辰宿列張,浩瀚漫長。今晚,真是無比殊勝,好似要有貴客挑著燈籠悄悄來自遠方。遙遠的宇宙大爆炸,聚變的能量向四周持續擴張,我就是那時一粒微塵,一直追隨光明飄蕩。所有的生命無不是微塵的聚集與膨脹,生命的運動來自女媧煉石補天的磅礴能量。當生命幻化成靈魂,自由自在地在太空中激情流浪,應該學習夸父斗志高昂,馬不停蹄地追趕著火一樣的太陽。天女散花舞翩躚,琵琶聲鏗鏘,滿天都能聽到曼妙的音樂悠悠飄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此刻,我真想知道那閃閃發亮的星斗云層,是否和地球上人世間的命運沉浮,有著直接的關聯與對仗。滄海桑田,浴火重生,又在演化著一個怎樣的曠世周期肇始的表征?探尋那亙古恒常的大道啊,一步一步走近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遠處有景象飄逸升起,若隱若現,如幻如夢,天仙手捧哈達終將定格為美輪美奐迎賓彩虹,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請問世尊今宵說法到了哪重天上?三千大千世界,宏觀與微觀交錯包容,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仰望蒼穹,星漢燦爛,宇宙洪荒,辰宿列張,浩瀚漫長。今晚,真是天賜良辰美景。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又想邀請古圣先賢論道在內院天宮。吃上蟠桃,品上佳釀,把那古今道理細講分明。如是我聞:道就是星際之聯系與秩序的鏈接,道就是宇宙之價值與文明的共筑,太極圖是圣賢們描摹的宇宙混沌形象。昨天看見UFO降落在復活節島的巨石像旁,今夜猜測馬航失聯客機可能被外星人巧妙劫持,本來極不情愿,卻又遺憾地飲恨南洋。天地何仁,民胞物與,宇宙間的生命都應當得到切實尊重!何必疑惑,何必恐慌,才于珠峰看罷雪人,又入東海探寶龍宮;一陣眩暈,一陣抓狂,彈指一揮間,仿佛重新置身萬里蒼茫。我隨普羅米修斯盜火到人間,我跟老聃騎牛出關,我陪列子乘風而行;天馬行空,銀河踏浪,但是永遠不要忘記,地球是咱鳳凰涅槃的可愛故鄉。
仰望蒼穹,星漢燦爛,宇宙洪荒,辰宿列張,浩瀚漫長。今晚,真是機緣巧合,好似要有貴客挑著燈籠悄悄來自遠方。無與倫比的造化呀,只有不同維次空間的天使才會這樣,才會這樣悄無聲息、不厭其煩地頻頻聯絡暗訪。大千世界的無數賓朋,我早已在天池備好玉液瓊漿,期待著眾生都將回歸大同,歡聚在這個被稱做家的殿堂。拉拉家常,共享離苦得樂的永恒時光。忽然聽見蟬和斑鳩在榆樹底下粗口叫嚷,我便立志搖身變成北冥之鯤鵬,風起云涌,扶搖直上九萬里,遨游于太空之上。哈哈,我真的飛起來了!飛騰的感覺竟是這般美妙。嫦娥奔月乃是遠古的傳奇,搏擊銀河才是我輩今世應當創造的輝煌。看吧,滿天流星是航天征程上如雨的揮汗,遠處的區區黑洞,不過是我踏向太空歇息的腳印。我已張開了臂膀,張開了臂膀,吮吸和擁抱那即將來臨的穿越時空隧道的神圣光芒。飛天夢就是包括中國夢在內從古至今全人類共同理想!
暮春閑話
看慣了房前屋后的樹木榮了又枯,枯了又榮;聽多了周遭人事沉沉浮浮,紛紛爭爭;聞到了百花破蕾前的陣陣幽香,混雜著撲鼻的泥土芬芳。今日,上好的金駿眉紅茶綠湯,看來非得開懷品嘗,滋潤胸腔,一訴衷腸。盡管村街上逐利沽名的眾生來來往往,熙熙攘攘;池塘邊寵物們趕來湊熱鬧,哈巴狗跳著追趕羔羊;枝頭群鳥嘰嘰喳喳,把糞便灑滿淺顏色的門窗,也不會攪我雅興,更不能損我慧命。忽然又想起多年珍藏的北方烈性燒酒蒙古王,為求豪爽,一仰脖子喝下它三碗五盅,索性把自己灌醉,以便酣睡到烏有之鄉。
看慣了房前屋后的樹木榮了又枯,枯了又榮;聽多了周遭人事沉沉浮浮,紛紛爭爭。一會兒是惠風和暢,明媚陽光;一會兒又冷雨打濕風箏,凄凄涼涼。記得昨晚還是皓月耀蒼穹,怎么黎明剎那間就變得霧霾迷茫?唯愿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村東小張家養老送終燒紙錢兒才停當,村西老李頭接生嬰兒熱氣騰騰滿門正慶功。我也懶得誠惶誠恐,峨冠博帶無常笑,羽扇綸巾鬼神羞。畢竟天行健,地勢坤,星漢燦爛,東風浩蕩,生生不息,美美與共。
看慣了房前屋后的樹木榮了又枯,枯了又榮;聽多了周遭人事沉沉浮浮,紛紛爭爭。翻開西漢那個受過腐刑的倔強老漢司馬遷寫的奇書,幽幽咽咽,蕩氣回腸,故紙堆里究竟道出了多少真諦,又藏掖著幾多真相。列傳第一篇的中間,專講采薇吃野菜羹躲貓貓在首陽,居然發出懷疑天道“是耶非耶”的喟嘆與感傷。我以為,天道不容置疑,更不用悲傷,天道就是榮了又枯、枯了又榮的樹根草藤,天道就是浮浮沉沉的生命線,天道就是平息紛爭的理論與主張。道不遠人,大道至簡,非人弘道,是道在弘人;道法自然,朝聞道夕可死焉。道就是宇宙的秩序和客觀運行規律,道是人世間忠孝、仁愛、正義、本性和天良。
看慣了房前屋后的樹木榮了又枯,枯了又榮;聽多了周遭人事沉沉浮浮,紛紛爭爭。暮春時節寒意和酒興雙濃,干脆談古論今把那閑話說長。儒家講道,佛家講道,道家更講道,石破天驚,就是基督耶穌也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傳教布道勸善良。天道化育圣賢,文以載道。道即生存智慧或曰文明思想。張橫渠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道的人敬畏天命和因果,不會自欺暗室,權錢交易,賣官鬻爵,嫉賢妒能;有道的人講究天地良心,不會貪贓枉法,損公肥私,奢靡成風;有道的人就是夢之隊員,執政為民,鐵肩擔道義,君子坦蕩蕩;有道的人夙夜在公,重養浩然正氣,富有擔當精神,引領時代風尚;有道的人敢于老虎蒼蠅一起打,善做善成,打鐵自身硬,勇當榜樣。一句話,有道的人都是我中華之脊梁!
看慣了房前屋后的樹木榮了又枯,枯了又榮;聽多了周遭人事沉沉浮浮,紛紛爭爭;聞到了百花破蕾前的陣陣幽香,混雜著撲鼻的泥土芬芳。大浪淘沙,不廢江河萬古流。歷史忘記不得,有一個人雖死猶生,與馬克思齊名的德國大學者雅斯貝爾斯,提出一個很著名的命題——軸心時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聲明: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地球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35度。這段時間,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走向。更為重要的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開創的文化傳統,有很多相通相證的地方。在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奇跡趨同,終極關懷的覺醒和扶正祛邪思想的提升。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面對這個世界,同時宗教赫然誕生。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和特征。那些沒有實現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雖然規模宏大,獨耀星空,但都難以擺脫滅絕的命運,成為文化的化石。而這些軸心時代產生的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傳播于四面八方。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人們總是回過頭去,肅穆端莊,心馳神往,看看軸心時代的先哲們是怎么闡釋和預言的,在字里行間探尋運用智慧擺脫困境、走向興盛之靈丹妙藥。以上是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最精彩的篇章。在軸心時代后期,中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學而不思則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君子和而不同,等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們有理由認為,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脫離了中國的歷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正確認識和發展中國的。這樣的道理,醍醐灌頂,令人身心舒爽。東方文明的智慧之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穿透濃重云霧把寰宇照亮。述而不作,重在理論武裝。只要做到道統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繼承中發展,綿延堅正,必能指引人類從從容容走向欣欣向榮。堅持道路自信,順順當當,改革開放,既不走老路,也不改弦易轍瞎折騰。道統猶如發源于世界屋脊奔流到海之江河,恰似從遠古走來駕云騰飛之巨龍,萬物皆備于我矣,沿著正道矢志前行,十億神州盡舜堯,東方睡獅再猛醒。兼容并蓄、海納百川、與時俱進、趨吉避兇,中華文明史永遠不會斷裂。同圓夢想,中華軟實力一定能夠贏得全世界的尊重和褒揚。
看慣了房前屋后的樹木榮了又枯,枯了又榮;聽多了周遭人事沉沉浮浮,紛紛爭爭;聞到了百花破蕾前的陣陣幽香,混雜著撲鼻的泥土芬芳。萬水千山總是春,人間正道是滄桑。你聽,又一個大時代的腳步聲,正在悄然臨近。盡管錦繡高原上紅橄欖旁那一對對狗跳追羊,沙土飛揚,燕子歸來尋舊壘,喜鵲們歡呼著互不相讓,蹦蹦跳跳爭先恐后棲滿厚厚綠紗窗。萬類清明競自由,春潮涌動,請把那發黃的古書和刺鼻的烈酒一股腦兒拋置于厚重的書櫥之上,我還是忍不住激動,想放開嗓子對著天空登高詠嘆一段楊柳新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第三種人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亡。前輩詩人的話,至今在心中晝夜回響。其實,死了或者活著的是軀體,能夠獲得永生的是靈魂和思想。世界本來就是由物質和精神共同構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爭論了幾千年,到了今日也很難說清楚究竟誰占了上風,偏頗和問題就出在“唯”字上。拿掉“唯”字則道行圓融,拿掉“唯”字則天地無恙;物心聚合組成完美世界,大道光明;物心聚合組成完美世界,乾坤朗朗。人類的進化史往少說也有兩百萬年吧,進化的程度只能用得道的境界深入考量。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亡。前輩詩人的話,至今在心中晝夜回響。世間的人大體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身上仍然保留著很多動物性或說劣根性;為了攫取錢財和好處不擇手段,與同類你死我活硬要拼命。哪怕是面對自己的父母兄妹,也斷然不會有絲毫退讓,沒有禮義廉恥,赤裸裸張牙舞爪統統想攬入私囊。第二種人,利己不損人,有的還能做到自利利他,雖然在名利場的大醬缸里撲騰,但起碼講究做人的道德底線和天良;敬畏天命與因果,本分厚道,懂得感恩、誠信和互諒。第三種人,就是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個標準出自一代偉人毛澤東。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亡。前輩詩人的話,至今在心中晝夜回響。歷史上能夠精神永存的,只有第三種人,前兩種人鮮有名垂青史的,即使偶爾被后人記得,恐怕也多是滾滾罵名。我在這里重點要謳歌的是第三種人!第三種人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他們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實實在在謀事,實實在在創業,實實在在做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日食不過三餐粗茶淡飯,夜眠不過三尺簡陋席床。但是,時時刻刻惦念著百姓的溫飽與安康,時時刻刻不忘使命崇高的中國夢想。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亡。前輩詩人的話,至今在心中晝夜回響。如果用得道的境界深入考量,第一種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種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種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返璞歸真,螺旋上升。不要得道的專屬權都禪讓于古圣前賢,當代的勞模精英何嘗不是維系中華道統綿延堅正的民族脊梁!不要厚古薄今,言必稱頌四大發明;更不要媚外崇洋,老是覺得人家的圓月比我們的亮;不要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更不要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沒有道路自信的民族,怎么能夠實現偉大復興?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小康必能走向富強。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亡。前輩詩人的話,至今在心中晝夜回響。時代呼喚著更多第三種人涌現,時代需要亙古彌新的不朽精神,時代搭建締造傳奇的舞臺專供有夢想的人享用。可惜,當下還是存在第一種人占比居高不下的狀況,第二種人雖然是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但也時有令人痛心的節節滑坡現象。第三種人有時候還被邊緣化,遭遇冷落、排擠、打擊,只得重上幽州臺感慨: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只得酸楚地仰天長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只得大隱于市,鋪開宣紙宣泄: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東風。可喜的是,他們畢竟沒有氣餒和沉淪,信仰堅定,胸懷寬廣,眼望五洲江山外,襟展四海日月邊,天下為公,默默奉獻,發奮圖強。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亡。前輩詩人的話,至今在心中晝夜回響。時代呼喚著更多第三種人涌現,時代需要亙古彌新的不朽精神,時代搭建締造傳奇的舞臺專供有夢想的人享用。社會的公平正義,是第三種人全面發展的有機土壤;社會的平等包容,為第三種人健康成長提供有利環境;社會的民主自由,是第三種人實現價值的忘我追求和理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道無疆,順之者昌。國家的文明進步,取決于第三種人造就的數量;國家的繁榮興盛,取決于第三種人煥發的力量。第三種人旺則國運旺,第三種人強則國勢強。
遙想古賢
中秋滿月朗照塞上,夜空深邃而包容,原野廣袤而持重。邊墻猶如巨龍騰空,穿越大漠北疆,黃河恰似銀蛇飛舞,環繞奇峰疊嶂。徘徊在這厚重的磚塊和碎石煅燒夯實的老烽火臺旁,端詳著歲月煙雨風塵特別是冷兵器時代的斧鉞刀槍,把頹廢墻體上的篆字齊刷刷侵蝕切割,并漸漸磨光。那是何方仙人在此地信手涂鴉:秋染千山紅,晴空萬里明;罡風攜紫氣,心包太虛寧;黃河飛龍動,長城瑞雁行;致君堯舜上,饒益眾有情。雖然字跡模糊不清,但仍然可感覺出椽筆遒勁癲狂,和像星空一樣深邃靈寂的詩情,撩撥心弦,激情高昂,只是晚上和白天大不同,實在難以登高遠望。據說那是古人留待后人步韻唱和的詩局,千年等一回,斷腸也無怨,眼前有景道不得,寂寥無人敢應。我想對著月亮放開嗓子高吼一聲,意恐驚嚇耽擱了舉手可攀的正在趕工期伐木的吳剛。還是靜下心來聽一聽陣陣松濤絮語吧,那才是呼麥般的天籟,此時,清風送來了遠方城區但愿人長久的絲絲吟唱,讓人猛然間記起了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縱橫與蒼涼。
中秋滿月朗照塞上,夜空深邃而包容,原野廣袤而持重。寒蟬凄切,濤聲高亢,莎草秋風挽胡楊,獨在高處欲斷腸。苦思冥想,諦聽而又尋訪,滾滾黃河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到哪里去找尋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幽州臺夢?堅固垛口上的五色黏土,可以想象守城的兵士曾經澆鑄過萬千桶滾燙的米湯,直到今天還能撫摸出千年未腐附帶熱量的大把糟糠,發酵歷史釀造出一壇唯有豪杰才配痛飲的烈酒陳缸。明月呀明月,你曾照耀和抓拍數不清古賢的剛毅面龐,讓他們西行的身影如此清新坦蕩,伴隨我們在長城腳下櫛風沐雨中茁壯成長,而且世代永難相忘。清風呀清風,你曾吹拂和拓展無數仁人志士光風霽月的襟懷,讓他們偉岸磊落的身影如此飄逸傳神且風韻久長,使我們在巨大的青銅雕像下望其項背,如癡如醉,靈犀點通,油然而生無邊無際的敬畏與尊崇。夜色中農夫們歡慶豐收點燃的莊稼秸稈和艾草烈焰騰騰,使人聯想到鉆木取火、刀耕火種和薪火相傳;隨便一腳下去就能從泥塘里踢出的陳年陶瓷瓦當熠熠生光,說不定斑駁的花紋中蘊含著價值連城的古代密碼和寶藏。邊塞絲綢之路風沙中一代一代消失了的腳印和鈴鐺,在今晚月光下重又蓮花綻放,仿佛廟宇里法螺吹響。
中秋滿月朗照塞上,夜空深邃而包容,原野廣袤而持重。在垛口上打開依然嶄新的行囊,翻開那些曾經穿行古道的袞袞諸公的著作,墨香橫溢,頁頁隨風舞動,字字大放光明。讀上幾句小時候就會倒背如流的風雅頌,好像是找著感覺重新回到家鄉學堂,唯愿伴隨蟾蜍和玉兔共度寒窗。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我說,二十四史,一言以蔽之,文以載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銘記著道統,道統就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也就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和有機土壤。從三皇五帝和堯舜禹,到周王文武和孔孟荀墨老莊;從董仲舒、司馬遷和揚雄,到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及六祖惠能;特別稱道的是君圣臣能的貞觀盛世開創的千秋輝煌,讓當代英國大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時時想著夢回大唐。唐宋八大家無論是為文,還是從政,抑或是立德立言立功,修齊治平,經世致用,為古今中外莘莘學子樹立了崇高榜樣。直至宋元明清的理學和心學把道統推向新高峰,儒釋道、基督、古蘭萬法歸宗,三教九流因勢利導不斷碰撞、融通,漸趨于大同。魯迅先生倡導的拿來主義,我認為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正確態度與務實取向。
中秋滿月朗照塞上,夜空深邃而包容,原野廣袤而持重。歷史的驟雨暴風,早已將文化中的糟粕沖刷和滌蕩。像這垛口下的石刻壁畫原也滿墻,如今只剩下一首無題的殘詩,唯有流傳下來的才顯得真實厚重,只有經過洗禮的真實厚重的精糧,才能發酵并且釀造出美酒醇香。我不明白為什么直到今日還有人在歇斯底里妄想,妄想著把高雅的古典詩文從孩子們的教科書中活生生刪除,手扶垛口真想拍磚,“去中國化”究竟居心何在?數典忘祖是世界上很多文化突然斷裂的悲哀根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高唱正義歌,傳遞正能量,怎么能籠統地說成是復古和倒退?實質上,歷史上每次大的進步與飛躍,無不是在文化復古或文藝復興的語境和覺醒中,實現了大踏步向前推動。社會發展的規律就是這樣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繼承與發展,破與立,棄與揚,永遠是辯證的統一與疊加,真正的歸途其實就是最好的出路。好了好了,堆堆篝火烈焰陡然散發出濃濃熟食的烤香,明月正當空,把酒臨風,讀經典、話復興、品佳釀,喜氣洋洋,不必自斟獨飲,何必孤芳自賞,否則愧對花好月圓、良辰美景,今宵說好邀請廣寒宮嫦娥仙子下凡,期待與我瀟灑對弈長城。
中秋滿月朗照塞上,夜空深邃而包容,原野廣袤而持重。邊墻垛口上金風送爽,高山流水,好似馬頭琴拉響《萬馬奔騰》,撫今追昔,想起了古賢中一張張熟悉的面孔。春秋時代管仲給齊桓公建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三國時期諸葛亮作《出師表》諄諄告誡蜀主:親賢臣,遠小人;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貞觀伊始大賢魏征諫疏唐太宗:民為水,君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南宋儒宗朱熹談修養:守正直而佩仁義。有明一代文壇巨匠王陽明傳習:知行合一致良知。明末大儒顧炎武疾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晚清重臣曾國藩開示: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一代偉人毛澤東號召: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聲猶在耳,茅塞頓開,牢記訓導,使命不忘。融會貫通古今中外諸多事理,乃為我所用。科學的理論和思想,歸根結底是為謀求和指引人類一步步走向幸福安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文化和現實層面的最佳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和認識新飛躍,目前正在深入人心,成為全民族的共識與自覺行動。
中秋滿月朗照塞上,夜空深邃而包容,原野廣袤而持重。依墻而坐,浮想聯翩,我與古賢感應道交、息息相通,如同坐在鄉間農家小炕,月夜茅廬一壺酒,圍爐吟唱醉春秋;西瓜炒米油烙餅,蟹黃菊香,整個晚上投緣,總有拉也拉不完的家常,此正是上蒼賜給我求證和請教先生的絕佳機會。子曰:后生,你明白嗎?東漢名士陳琳《討曹檄文》文采飛揚,讓一代梟雄曹孟德領略了文字的力量,一頓入木三分的臭罵,立即治愈頑疾偏頭痛,他倆終于成為曠世忘年至交,傳為千古佳話。現今三歲小孩子都知道鼎鼎大名的神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作者唐杰駱賓王,武則天女皇讀到其如太阿神劍出鞘的文章,凜然正色急忙問左右股肱大臣:宰相安得失此人?這是何等的胸襟與雅量!人類歷史反復證明:只有非凡氣度的人物,才能成就非凡的事功。子曰:后生,你曉得嗎?“人定勝天”這句古語,一直被幾代人曲解,其實,這里的“定”是指“禪定”,以訛傳訛,誤人至深至廣。子曰:一定記住,文化文化,重在“化”字上,有文無化,只是知識或說就是一座書房;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方為智慧和德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選自《鄂爾多斯散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