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散文家高彩梅的散文集《客居在城市的玉米》即將付梓,它是散文界的一個重要收獲,令我欣喜不已。
當年,文學為媒喜結良緣,火熱的愛情讓劉志成、高彩梅牽手走上了紅地毯,珠聯璧合成為夫妻作家,這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還是先例。
走進堂堂作家之家,墻上掛名家字畫,書房堆滿了書,書多得沒放處又堆在客廳,還有收藏的各類酒瓶琳瑯滿目,看上去亂而又顯得有序,敞亮窗下排列的盆景,鮮艷嫩綠的葉子倔強地伸展,枝椏花朵綻放,在花香霧氣中又多了一種書香之氣繚繞彌漫,那么淡然、隨意、恬適,真是一個悠閑寧靜,一個有分量、品位和境界的精神家園。
當下是一個文化缺失并有諸多社會亂象衍生的物質主義世界。堅守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有情方飲酒,無聊才讀書。這是對一個時代的嘲諷,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和悲哀。干作家的行當,更是青燈黃卷,螢窗雪案。物質和文學是雙刃劍,又是橫亙在前的珠穆朗瑪峰,翻越實在太難,是熬心費神的事情。一個家庭上有父母下有兒女,既要養家糊口又要寫作,常人想象不到歷練的艱難和痛苦。曾經,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劉志成流失在三輪車上的歲月中,高彩梅也遭遇寒冷的日子,尷尬、無奈、困惑、彷徨。而今,有多少人能洞察到浮華的表象后潛伏在社會中深刻的精神危機?其實,物質的乞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窮得只剩下錢的人。高彩梅沒有沉湎于浮華的城市生活,迷失自己,而是能夠沉靜下來,在亂麻中理出頭緒,有清醒的思維和覺悟。以讀書成就人生,孜孜不倦地大量閱讀名著,這已成為她生活的第一需要和重要內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解讀名著,研究名著,認識名著。(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她對名著的精神要旨理解和頓悟遠比常人深刻,吸收新思想、新知識,深諳讀書養氣之修為,滋養心胸,明智悟道,從善而為,視功名利祿而淡薄,秉持一種崇高境界。文學的魅力在于穿透力最強,震撼力最大。讀書、寫作、圓夢,在她自己這片具有個性的天地里馳騁撒歡,無疑是件快事。文學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可能成就中國夢、民族夢、個人夢。她被朝夕相處的劉志成孜孜不倦地創作,在文學道路上奮力前行的精神和高尚情懷深深打動……文學為他們建起了一道促進了解、增進情感、傳播正能量的真善美的精神橋梁。如今,夫妻之情血濃于水,有了甜蜜幸福的愛情,沉醉在美好的生活和創作之中……文學讓他們的愛情萬歲!
早在2007年《西部散文家》雜志上我編發過高彩梅的散文。這些年來,她筆耕不輟,創作頗豐,作品又在全國各地刊登和轉載,在讀者中反響強烈。作品散見《內蒙古日報》、《西部新世紀文學》、《西部散文選刊》、《歲月》、《雪蓮》、《草地》、《延安文學》、《草原》、《文學自由談》、《躬耕》、《散文百家》等刊物。散文選入《2011年中國散文詩精選》、《2011年中國精短美文精選》、《2010年中國西部散文年選》、《首屆中國西部散文獎獲獎作品集》、《中國散文年度佳作2012》,《2012年中國散文精選》、《2013年中國精短美文精選》等選本。另有多件作品獲得各種獎項并入選各種文集。曾榮獲第五屆冰心散文獎。
丹納說:“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設想他們所屬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藝術品的本質》)“作家對人的存在、人的精神品質、人的靈魂操守負有責任與道義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者。然而,作家的誕生和作品的成功,離不開地域環境和歷史人文的影響和養育。
高彩梅生于陜北,長于陜北。從文學出發,陜北是天堂,也是地獄?;蛟S造化垂青,使得她曠達、低調、淡泊、誠信,重情尚義,聰慧敏銳,才華橫溢。宏闊、厚重、悠遠的陜北有民族風情、傳奇人物、經典故事、農業文明精耕細作的智慧、多種文化碰撞的深厚積淀和寬厚博大的氣象。陜北有一片寫作的領地,高古的黃土、貧瘠蒼涼和浩瀚的大漠,孤單的樹木,草垛、田埂、土屋、孤煙、風聲、駝鈴、親人、鄉音、秧歌、信天游,嶙峋的山崖石壁,山川河流,錯綜起伏的荒坡野地,天空等。陜北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細節,無一不在她心中留下恒久的印象,它無不燭照時代現實、歷史價值和民族精神。許多作家都有一種故土情結,作品中無不打上故土的印記。她在《陽光般的愛·流淌在生命里》、《深沉的父愛》、《表姐,是一朵山丹丹花》、《圣母石》等篇章中寫出濃濃的血脈深情;又在《客居在城市的玉米》一文中這樣寫道:“我終于理解了父母親,為什么好幾次拒絕我們進城生活!老人們,這些最后的玉米使者,是在為我們這群客居在城市的玉米守望著村莊!”陜北的文化和精神激勵著作家的擔當、強烈的責任心、嚴謹的態度,從生活中汲取活水,從歷史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給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之文學藝術之樹根深葉茂。文學藝術是作家的心靈、情感和精神高地。這些優秀作品源于根性,取材多于現實之間,優美的文字和嚴謹的結構,情景交融的描寫,語言講究詩意化,落筆準確,嫻熟的敘事技巧,充滿濃郁的現代派味道,擁有陜北民情風俗和地域特色,無論是人性的關懷還是情感幽思都還原著陜北生活的況味,抒發著生命的純真厚樸,自然流露出生命的體驗,有一種堅守拓掘與綿綿永恒的氣息和靈魂凈潔的美麗。作家有思想有建樹,在作品中體現出高境界的精神構筑。又如《艾香,飄過端午》一文中寫道:“在陜北,這天各家各戶要包餃子、炸油條、吃軟米糕像過年一樣隆重。黎明,母親挎著籃子從河畔、坡地拔些掛著露珠的野艾帶回家將艾插在門上,母親也早早叫醒我和弟妹,讓我們在屋西邊的小河邊清洗眼目,這樣做一輩子耳聰眼明。又給我和弟妹每人脖子上佩戴五彩線,男孩子五彩線線端系著一小簇野艾?!彼^察事物細致入微,小中見大,以淺寓深,筆觸細膩,表達意蘊濃郁,空靈散淡,清新雋永,舒卷自如,文采飛揚,富有鮮明的時代精神,那份天賦、才情、功力和知識令人驚訝。人類因擁有歷史文化而發展,而傳播文明的種子。她是一位知識女性,一直把追求意境作為終極目標。作家的思維,執著、才氣、天分和能量見證了文學的符號。
在《絕處風景》一文中:“此時,我一眼認出,這株綠植物不是什么名貴的花草,而是鄉間普通瓜秧。這是一株充滿新奇、飽滿的生命,以古樸而健康的姿容呈現出原始的單純、自信、無畏,綠色的光波洋溢春潮的氣息。在這水泥叢林里竟然與我在囚居的五樓陽臺相遇。這,是否是上帝給予兩顆豐盛而柔弱生命宿命?對視,誰安居在這里,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瓜秧傳遞這一種堅忍、質樸的生活方式??此迫崛酰瑢嶋H上卻無比堅韌,穿透石隙。無論處境如何,勇敢地挑戰生命的極限,活得足夠真實、本真。關注一棵瓜秧,讓遠離鄉土的腳,放慢匆忙步履,搬一個小凳,沏一杯清茶,放一曲淡淡的音樂,與瓜秧蔓享受這片刻的陽光,聽不到忙碌的嘈雜,看不到張揚的喧嘩,有一種溫柔和靜謐,只活在自己的生命軌跡里,從容、淡定。”文學創作成就高低取決于作家個人生命情感體驗的程度。在文學作品中,細節描寫是不可缺失的技法,細節見證作家的功力和智慧,細節的力量最能扣動心弦。作家對生命的高度贊揚:寫物即是寫人,寫人即是寫物,似在寫物,又似在寫人。她曾在《寒露濯秋菊》一文中這樣寫道:“應該做菊一樣的女人。少了年輕靚麗女子的嫵媚張揚,多一份成熟的美韻。猶如秋菊般的氣質,這種氣質氣壓群芳,有一種沉穩成熟的美。言行舉止大方得體。雅致風韻猶存。也有了含蓄動人風韻,多了份矜持的風情,智慧去詮釋人生的含義?!卑踩粚懸獬浞直磉_樸素與深刻的哲理,感悟對未來人類生存的焦慮與不安,同時也在文明生態中獲得生命永恒。
縱觀《客居在城市的玉米》概括說來,有廣闊的文化眼光,以抒情方式充滿激情和火一樣熱烈的文字格調,反映普世價值情懷、人文精神、氣質、態度、風格和語言精粹,謳歌人性偉大,喚醒良知,潔凈靈魂,釋放正能量,激勵奉獻精神。細細讀來,一種久違了的親近感油然而生,開啟心智,啟迪思想,有山肴野蔌之美。
文學永遠是照耀人性的太陽、滋潤生命的雨露。我們面臨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作家就是要把自己命運與民族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無愧于時代賦予自己的神圣職責和使命,以自覺追尋人類精神家園,傳承文明與幸福而作出巨大貢獻為己任。我深信高彩梅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更能洞察生活的智慧、把握事物的敏銳、體驗生命的哲思,探索文學背后的內涵,發掘藝術的真諦,弘揚改革開放時代的主旋律,謳歌民族精神,繼續去攀登文學藝術巔峰,用手中的筆寫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佳作。
以上筆談,是我一點浮淺感受,難免有遺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