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文:漓江乳雪選用桂北高寒山區野生喬木古樹的春天鮮嫩芽葉,在繼承傳統黑茶(廣西六堡茶和湖南千兩茶)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對茶葉發酵工藝進行大膽的創新,茶色黑褐油潤,茶湯橙黃明亮,茶味濃厚爽滑,具有悠長鮮爽的檳榔香味。
第十屆中國國際茶博會的“斗茶大賽”宣布獲獎名單的那一刻,李宗儉內心無比激動。在為期兩天,別開生面的“斗茶大賽”中,數十位國內聲望極高的茶業專家在48小時的時間里,對上百種參賽茶葉進行了品評。最終,一杯湯色清透紅亮、滋味甘冽的黑茶新品種,殺出重圍斬獲金獎。
而這杯茶湯正是由李宗儉研發、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黑茶新品種——漓江乳雪沖泡而成。“這個獎項,對當時僅上市兩個月的漓江乳雪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雀躍的消息。”李宗儉頗為感慨。漓江乳雪作為一個新事物出現,能獲此大獎不僅提高了其知名度、肯定了其質量;另一方面,也是對其創始人近十年研發的肯定。
茶緣
談起自己的茶緣,溫文爾雅的李宗儉毫不掩飾,“當時,農村孩子能考上大學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入學后服從分配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然而這一毫無自主權的選擇,卻成全了李宗儉二十多年來與茶為伴的緣分。
李宗儉自幼生長于漓江之側,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騷客云集的地方,因此他深受傳統文化氛圍的熏陶。1993年從安徽農業大學制茶專業畢業后,李宗儉被分配到國營茶廠任職,并在他24歲時升為廠長,埋頭于繁忙的的制茶工作,以為一生就此與茶相伴,也會使得人生別有一番滋味。
但是由于當時全國范圍內的茶廠發展都不景氣,加之改制的影響,因此當時被人們視為牢靠的“鐵飯碗”終未能保住,而這使得李宗儉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該何去何從?
“我當時因企業需要擔任駐京銷售處主任,于是在企業給予充分自主權的情況下,毅然選擇了下海經商。”李宗儉說。但是對商業的選擇,依然鎖定茶葉生意,是當年大學時期56個同學中,至今仍然堅持茶葉生意的為數不多的幾人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茶癡”。
回想經商之初,也遇到了些許困難。但令人欣慰的是,李宗儉是個內行,深諳各種茶葉的茶性,因此在選擇上要比外行更加明確,技術上比外行也更加成熟。于是,新千年之初便鎖定了當時人們印象比較模糊的普洱,幾年內便迅速打開市場,資本的原始積累也得以順利達成。
深諳行業之道的專業人士,總是那么“不安分”,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片天地。熱衷研習茶文化,深諳歷代茶典籍的李宗儉便是如此,2004年,受云南野生古樹普洱概念的啟發,他憑借對專業的鉆研熱情,深入考察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著名黑茶茶廠。第二年,歷盡千辛萬苦在當地尋找合適茶源,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創建了老街茶廠。
“茶經”
據李宗儉講述,在漓江之水的源頭,桂北漓江江源山區,有歷史深遠的老街古鎮,以及老街背后的厚重文化。清乾隆二十三年,因老街水運交通不便,集鎮貿易遷至潭下鎮,“老街”因此而得名。
老街古鎮北靠漓江江源山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明朝初年,地勢南臨桂林府,因而成為桂北貿易重鎮,是物資進出的重要通道和貿易集散地,一度聚集了大批商賈。他們南來北往,挑擔買賣,給小鎮帶來了燦爛的民居文化和人氣財氣。至明朝末年,老街的常住人口已達五千余人。
老街至今仍保存有完整的清代古民居群落,可以看到風雕雨琢的百年鏤花門窗,如同一座座不朽的豐碑,刻印著那一段永恒的老街古鎮歷史。盡管斯人已去,但當人們駐足街巷中心二千余米的青石板主道上,還可依稀感受到當年商鋪林立的繁榮,分布均勻的七塘八井靜靜地向來者敘述曾經的輝煌和昔日榮光。
李宗儉的老街茶廠就是在這里進行深入研發古樹黑茶新品——漓江乳雪。
除此,“黑茶,明末孕育而生,清初傳至廣西境內。”李宗儉說。漓江乳雪采取茶廠+農戶的形式,選用桂北高寒山區野生喬木古樹的春天鮮嫩芽葉,在繼承傳統黑茶(廣西六堡茶和湖南千兩茶)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對茶葉發酵工藝進行大膽的創新,茶色黑褐油潤,茶湯橙黃明亮,茶味濃厚爽滑,具有悠長鮮爽的檳榔香味。
可以說它既保留了歷史積淀中的溫度,又注入了新的茶文化和技術活力,具備一枝獨秀的茶品特質,堪稱茶中品質新貴。
漓江乳雪與其他黑茶最大的區別還在于,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茶經》中關于茶樹的生長環境,曾提到:“野者上,園者次。”野生茶多出于深山。漓江之源的貓兒山在林海水源的滋養下,孕育出有萬畝野生喬木古茶樹的山場。
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廣西桂林市的北部,總面積1.7萬公頃。其山體古老,地形復雜,氣候垂直差異顯著。主峰海拔2142米,狀若匍匐的巨貓,居五嶺之冠,為華南之巔。
自然保護區內古木參天,林海茫茫,森林覆蓋率達96.5%。這里遠離山莊,沒有耕地,人跡罕至,落葉如氈,土壤肥沃,絕大多數山地保存著原始風貌。
正是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配合時令的春季采摘,保證了漓江乳雪鮮葉原料的上乘品質。
俗話說樹長多大,樹根有多深,所吸收的營養成分就越多。而無性繁殖即人工繁殖,通常采取修剪枝葉的方式,將修剪的樹枝扦插在土壤中,沒有主根的茶樹自然不會吸收來自土壤中較為渾厚的營養成分,其生命力和營養價值當然就比不上有性繁殖的野生古茶樹。漓江乳雪產茶基地的野生古茶樹很多都有上百年樹齡,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
“茶道”
然而雖有眾多優勢,但是新事業要順利進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建廠之初,李宗儉面前就擺著三座大山:一是資金;二是精力;三是美譽度。
農產品與工業產品不同,反復認證的周期相對要久,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但值得慶幸的是,李宗儉的普洱茶生意在資金和精力方面都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因為普洱市場已經趨于成熟,所以無須投入過多的精力。”李宗儉說。
話雖如此,但是注入漓江乳雪的資金一投入就是近十年,令李宗儉的朋友持懷疑的態度。但是執著于自己事業的李宗儉將別人的品評拋諸腦后,他卻早已做好了數年之內看不到任何效益的準備,甚至還與朋友戲謔道自己幾乎歷經了“八年抗戰”。
但最終,還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經過近十年來的探索研究,“漓江乳雪”茶的加工工藝于2013年3月份成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獲得國家專利局認可及通過。
李宗儉也對自己獲得的專利技術——日潤夜露發酵工藝進行了簡要介紹:除了采青、晾青、殺青、揉捻、渥堆、復揉之外,還需要進行熏干和日潤夜露。日潤夜露是利用白天的太陽熱能為茶葉增溫保溫,通過茶葉自然吸附夜間露水而增加其含水量,這種借助自然保溫、保濕的效果,可以完成發酵。過程需持續30天,之后進倉自然陳化。通過長達一年以上的自然陳化期,形成了漓江乳雪茶葉獨特的品質。
盡管成功已經初見端倪,但是要想在市場上建立自己的一席之地,未來還有兩三年的路要走。李宗儉對漓江乳雪目前的市場情況有著清晰的判斷。
“目前漓江乳雪有兩個運營中心:一是在南寧;二是在北京。”李宗儉說。北京是非常好的信息交流平臺,如果知名度在北京市場打開之后,未來他還準備在廣州開辟一個運營中心,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廣州是茶葉的資本市場,輻射全國的吞吐量是非常大的。
除此,李宗儉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正在籌備的漓江乳雪茶文化博物館將會以一千種茶品茶樣,一千本茶書,一千張茶文化圖片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三個一千”都是李宗儉私人收藏及愛好。“數字背后的深意,將逐漸清晰中國茶葉歷史的脈絡,成為最生動的茶葉綜合信息課堂。”李宗儉說。
“漓江秀美,乳雪逸茗。”之所以做博物館是出于漓江乳雪知名度影響的考慮,因為一旦漓江乳雪有了極高知名度,不排除人們會對這個品種的孕育之地產生好奇心,而茶鄉山水生態游、茶文化學習考察游、茶民俗風情游等為一體的綜合旅游項目無疑是非常符合人們的預期。
所以,到時無論是參觀茶廠所在地老街,通過游走街巷從路旁的古建中體味其深厚的歷史文化;亦或請相關專家舉辦講座,講解漓江乳雪的工藝,品飲其獨特滋味;進而讓游客到山中親自參與采茶、制茶的過程。并組織他們重走茶葉運輸古道,入深山體驗瑤族油茶文化。在美的享受與游的樂趣中,循序漸進了解關于茶的知識,形成賞茶、愛茶的心理,從而促進茶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而實現這一切都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踏實的做好每一步。”李宗儉最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