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3年8月22日經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9月29日正式掛牌開張。試驗區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該區是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是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將大力推動上海市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
外媒關注:
對于中國大陸境內的首個自由貿易區,外媒也極為關注,并給予了頗高評價:“上海自貿區釋放出金融改革信號,這里將成為放松資本管制和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橋頭堡。——《紐約時報》”“試驗區將試行人民幣交易等金融自由化措施,吸引海外投資,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原動力。——日本《產經新聞》”“上海自貿區有望成為泛亞地區的供應鏈樞紐,建成世界領先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經濟學人》”……
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背景
業界人士認為,自貿區設立的意義堪比33年前的深圳特區設立,是以更大的開放姿態促進更深入的改革。從正式總體方案來看,雖然區內15%稅率優惠以及市內免稅店等優惠政策“缺席”,但金融改革的突破還是有很多看點,比如風險可控下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等創造條件先行先試。
上海銀行行長金煜在復旦大學舉辦的金融論壇上稱,自貿區不是一個簡單的政策優惠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從今后來看,自貿區可能比深圳特區的建立發揮的作用更大。他同時也稱,這絕非是一個簡單徹底的以追求開放的開放,否則就會做成一線完全開放,二線缺乏管住。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研究員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主動順應全球化經濟治理新格局,對接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當前,美國正在亞太和歐洲推動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PP和TTIP如果在預期內順利完成,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世界經濟貿易規則、標準和格局。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就是要先行試驗國際經貿新規則、新標準,積累新形勢下參與雙邊、多邊、區域合作的經驗,為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展相關談判提供參考,從而為中國參與新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撐。“從國內自身的因素看,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與此同時,勞動用工成本也快速提高,這也使得我國在低端制造業的廉價優勢不復存在。同時,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胎制導致人口老齡化問題趨勢日益凸顯,即將喪失人口紅利。”上海自貿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在低端制造業的優勢將迅速消失。我國在高端制造業沒有確立優勢產業,沒有具有優勢的企業和品牌,即所謂的“兩不靠”,這將導致產業空心化,也就是“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所以,要跳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首先必須要鼓勵創新型、擁有高生產技術和高生產率的企業擴大發展,并逐步利用市場機制來淘汰生產效率較低的企業,形成優勝劣汰機制。中國必須要通過成立自貿區來培養企業的全球競爭力,通過引入外來競爭刺激內部進行調整,以提高自身生產效率。這次上海自貿區改革是在中國經過35年成功改革開放基礎上的改革;它是在35年經濟大發展的同時,一系列深層次矛盾越積越深,倒逼深層次的改革。
上海自貿試驗區規模:
1、外高橋保稅區(10平方公里)
1990年9月正式啟動,是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全國15個保稅區中經濟總量最大的保稅區。
2、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1.03平方公里)
國務院特批的全國第一家保稅物流園區,同時是上海市“十一五”期間重點規劃的三大物流基地之一,于2004年4月15日通過海關總署聯合驗收小組驗收。與外高橋港區連成一體,距離外高橋保稅區僅有3公里。
3、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3.59平方公里)
2010年9月28日正式運作,位于我國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流域交匯點,緊鄰貨郵吞吐量世界第三的浦東國際機場,又處于亞、歐、美三角航線上。
4、洋山保稅港區(14.16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6.85平方公里,島域面積:7.31平方公里)2005年12月10日在洋山深水港開港時正式啟用,是上海市和浙江省跨區域合作建設,實行海關封閉監管的特殊功能區域,也是我國第一個保稅港區。
上海自貿試驗區功能
將推進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功能、擴大保稅船舶登記試點規模、研究建立具有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等十項功能先行先試,即: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運作、融資租賃功能全面發展、以期貨保稅交割功能促進大宗商品產業集聚、擴大保稅船舶登記試點規模、推動機場區港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做大洋山保稅港區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全面推進亞太營運商計劃、探索“前店后庫”聯動模式、試點全球維修檢測業務、研究建立具有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
上海自貿區先關政策
擬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金融領域試點最惹人關注,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徐權表示,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試點內容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產品創新等,也涉及一些離岸業務。上海市市長楊雄證實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在申請試點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而且這一改革方向不會因為短期的流動性變化、熱錢流向的變化而變化。
構建離岸金融中心:離岸金融業務是自由貿易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一脈相承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也看好上海的離岸金融中心,人民幣匯率價格發行機制能使外流資金更好地周轉,提高人民幣使用的效率。
稅收優惠:稅收政策優惠是大家爭議較多的話題。因為自貿區的政策和創新需要有可復制和可推廣的價值,因此,自貿試驗區建設的目標不是傳統的由優惠和特殊政策構成的“政策洼地”。對外公布的自貿區總體方案沒有提到之前媒體盛傳的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而是“注冊在試驗區內的企業或個人股東,因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等資產重組行為而產生的資產評估增值部分,可在不超過5年期限內,分期繳納所得稅”。應該說,自貿區的稅收政策優惠程度低于預期。
貿易領域監管模式創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將實施“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這是與上海綜合保稅區的主要區別。所謂“一線”,是指國境線:“二線”是指國內市場分界線,也就是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空間分界線。創新監管模式提出要將一線監管集中在對人的監管,口岸單位只做必要的檢驗檢疫等工作,特別是海關方面將不再采用批次監管的模式,而采用集中、分類、電子化監管模式,達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內人與貨物的高效快捷流動。
推動外貿物流創新發展:整合了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四大保稅區后的上海自貿區利好外貿物流。長江是全球最大的內河水運通道,被稱為黃金水道。上海港90%的集裝箱貨源來自長江經濟帶,浦東機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貨運機場也依賴長江經濟帶。
FTZ與FTA的本質區別: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FTZ):是根據本國(地區)法律法規在本國(地區)境內設立的區域性經濟特區。這種方式屬一國(或地區)境內關外的貿易行為,即某一國(或地區)在其轄區內劃出一塊地盤作為市場對外做買賣(貿易),對該地盤的買賣活動不過多的插手干預、且對外運入的貨物不收或優惠過路費(關稅)。與國際上傳統自由貿易區(FTA)不同的是,傳統自由貿易區是多個國家一起玩,游戲規則多國共同制定;而這種方式是一國在自個的地盤玩,自己地盤自己做主,游戲規則自己制定。
傳統的自由貿易區(FTA):是根據多個國家之間協議設立的包括協議國(地區)在內的區域經濟貿易團體。指多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之間做買賣生意(貿易),為改善買賣市場,彼此給予各種優惠政策:至于怎樣做買賣,不是某一國說了算,而是在國際協議的基礎上多國合作伙伴一起商議制定游戲規則,按多國共同制定的規則進行。
上海自貿區肩負四項重大使命
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已被理論界普遍認可。面積達28.7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不僅是國內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區,更是后WTO時代應對美國主導下的全球自由貿易新格局的重大舉措,也是調整國內經濟貿易結構、促進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先行試驗區。專家也將其視為與1979年建立深圳特區、2001年加入WTO同等級別的重大改革舉措。因此,上海自貿區的成立肩負了重大使命。
一是貿易自由化:即沒有海關監管、查禁、關稅干預下的貨物自由進口、制造和再出口。上海要做貿易中心,盡管有航運的優勢,但是比不過舟山和寧波,所以上海的目的不是做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倫敦不過就是幾百萬標箱)。這里面最核心部件有兩個,一是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包括資金、運營和營銷),另一個就是構架大宗商品交易平臺。
二是投資的自由化: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非禁即入,除了負面清單規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這特別針對的是服務業——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社會服務、文化服務,六大領域全部開放。實踐證明,不管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凡是對外開放比較徹底、積極參與全球資源競合的領域,都會發展較好、競爭力變強。因此自貿區內投資大部分會實行備案制,取消外資持股比例或經營范圍等諸多限制。
三是金融的國際化:這才是自貿區的真正內涵,其終極目的就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過的一關是放開資本項目管制。預期在自貿區內,投資和貿易相關的資金可以自由兌換,利率、匯率都是市場決定的,會積極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貿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以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重點,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擴大人民幣在貿易、投資、保險等領域的使用。
四是行政的精簡化:自貿區將實施“一線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一線”指國境線,“徹底”被不斷強調。因此自貿區建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要在現有的開放試點里,化繁為簡,減少行政成本,提供一條整合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