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根據壺勢,隨手刻繪,靈感來了,每一把都不一樣,都是孤品。”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紫砂文化研究院理事羅榮賢這樣形容自己的紫砂作品。
但這看似隨意之作,卻都是點睛之筆,都透露著深厚的藝術功底與文化積淀。羅榮賢設計制作的紫砂壺,或繪或刻,為紫砂壺注入國畫的神韻、書法的精髓,將書畫與壺藝完美結合,在傳統上創新,突顯出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
融會貫通
“你以后肯定是吃美術這碗飯。”在羅榮賢小時候,老師就給了他這樣的評價。
從小喜歡寫寫畫畫的羅榮賢,美術課總是第一名,學校的各種書畫比賽更是出類拔萃。因為字寫得好,就連期末成績單的評語,老師都讓他代為謄抄。
眼看一個書畫“新星”正冉冉升起,但作為家里的老大,他毅然放棄了高考,選擇到鎮上的扇子廠,邊工作,邊學習扇面作畫。
然而,一直沒有放棄美術夢想的羅榮賢,渴望站上更大的舞臺。憑借著出色的書畫功底和藝術靈氣,羅榮賢考入了安徽藝術學院國畫系,開始攀登更高的藝術之峰。
有學院派的理論,又有扇子廠的實踐,期間,羅榮賢更是幸運地得到了陳師曾大師二代傳人、著名海派畫家袁勁中的長期藝術指導,藝術造詣日益提升。
九十年代末,在書畫界名氣漸隆的羅榮賢,在朋友的邀請下,來到了宜興。他的書畫在宜興很受歡迎,不少紫砂藝人慕名而來,希望與他合作,在紫砂壺上刻繪。
隨著深入的接觸,羅榮賢深深地被紫砂壺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所吸引。2005年,他毅然辭去了扇子廠待遇優厚的美術設計工作,移居宜興丁山開始潛心研究紫砂藝術。
紫砂壺的刻繪對于羅榮賢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藝術精髓;陌生的是表現媒介。
“剛開始,還是會有很多困難,與在紙上創作書畫不一樣,紫砂壺是有弧度的,而且每個壺的弧度都不一樣,要完整表現書畫的氣韻,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了盡快掌握訣竅,羅榮賢曾嘗試在碗上練習書畫,以慢慢適應在有弧度的媒介上創作。
“藝術是相通的,都講究點線面的構圖美和造型美。”憑借著天賦、悟性和勤奮,羅榮賢很快就將書畫藝術融會貫通于紫砂創作。
充滿文人氣息的羅榮賢,對竹子有著特殊的感情。“竹子養育了我,從小在山里,一抬頭就看到竹子,對它的生長規律了然于胸。”鐘愛竹子的羅榮賢,更是在紫砂壺上,把竹子的氣韻表現的淋漓盡致。其第一把獲獎的清韻壺,就是以竹子為創作靈感。
半世畫竹,一生畫蘭,除了竹,羅榮賢還有一手絕活——畫蘭。看似簡單的蘭花,其實最不易畫。寥寥幾筆要把蘭花,神形靈動地或繪或刻在紫砂壺上,更不是一日之功。
“刻繪蘭花更是有講究的,例如,葉子需長短不一,寬窄相間。”羅榮賢刻繪出的蘭葉似翩翩飄動,蘭花則仿佛都能聞到清幽芬芳。著名書畫家沈文泰評價其:“蘭花刻繪,目前無人能及。”
畫龍點睛
2007年,羅榮賢創立了“石竹齋”陶藝工作室,不僅刻繪,更自己設計、制作紫砂壺,并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紫砂藝術風格。在他看來,把書畫與紫砂完美結合,不能喧賓奪主。
“書畫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品,不能為了書畫,反而破壞了紫砂壺的整體美感。”
羅榮賢說,要畫龍點睛,首先得“相壺”。每把壺都有其獨特的走勢,所以要先審視,構思好了再動刀,刻繪時要順勢而為,氣韻統一。
以羅榮賢的“梅花通轉壺”為例,一株梅花,貫穿整把壺,隨著疏密、虛實、縱橫的花枝,思緒也隨之慢慢延伸,合理的留白,又讓人充滿無窮的想象。品茶時賞梅,仿佛總有暗香吸引你走向梅園深處。
像這樣的點睛之筆,羅榮賢還有很多。一把傳統的仿古,他在壺身正中央留下“美意延年”的刻章,章雖小,但文化意境卻濃,這不僅是紫砂刻繪的高境界,更是文人制壺的妙智慧。
平常就喜歡看歷史、人文等方面書籍的羅榮賢,更加鐘情傳統的老器形,但又不拘泥于傳統,在紫砂壺設計、制作中總會在細節處加入自己創作思想,讓人眼前一亮。像四方如意壺,他就在壺蓋里面鏤空“一生如意”四個字,并根據不同的泥料,在壺鈕處鑲嵌不同顏色的瑪瑙,這種嵌珠工藝還是羅榮賢的專利。
正是憑借著深厚的藝術功底和不斷創新的文化積淀,羅榮賢的作品獲得了廣泛的認可。2008年11月,“洋桶壺”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的公益美術品博覽會金獎;2009年5月,“吳經提梁壺”在《深圳)中國第五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2011年5月,“四方壺”在(上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金獎。
獎項的肯定是重要的,但在羅榮賢看來,藏家的青睞則是最高褒獎。一個福建的藏家,就在收藏了羅榮賢的一把壺后,把家里之前的收藏十幾把壺全都送人了,以后只要羅榮賢出新款,他都會收藏一把,成為羅榮賢的忠實粉絲。
以壺結緣,好的作品會說話,羅榮賢就是用他獨特的藝術語言,以紫砂為媒,向更多的人傳遞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