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于豆蔻年華,便將心交付紫砂,二十余載,情深不變;她于青春芳華,便名揚業界,獲榮譽無數;她于而立之年,用作品說話,留下鮮明的烙印,她就是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紫砂名家、中國紫砂文化研究院理事朱丹。
“紫砂藝術是我生命里不可缺失的東西,我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是我的精神伴侶。”也許就像朱丹曾經說的那樣“我的一半是壺,壺的一半是我”,她的紫砂藝術里滿滿的都是愛。
父母大愛
在朱丹藝術館里喝茶,茶海上的“珠丹壺”引起了記者的興趣。這把壺是朱丹的父親朱少平設計,朱丹制作的。
壺鈕為一粒紅珠,是為朱姓也,由水波紋裝飾托舉,隱含掌上明珠之意;整個壺身呈“丹”字形,蔣蓉大師題詞“朱壺丹心”為中間一橫,朱丹紫砂的注冊商標圖案,是為點;壺把上點綴龍形裝飾,是為朱丹屬龍。
有人評論,只有父親才會如此設計“珠丹壺”,也只有女兒才能做好“珠丹壺”。
濃濃的父愛不僅成就了“父女壺”的佳話,更一直伴隨著朱丹徜徉在紫砂藝海中,扮演著引航、護航和船槳的多重角色。
小時候,父親的愛是嚴厲的。沒有“心肝”、“寶貝”的嘴上疼愛,只有對學業的嚴格要求。初中時,更是請來知名的書畫家,讓朱丹學習書畫,為她的藝術道路打下基礎。
“我喜歡陶藝是因為他。”朱丹說,16歲那年,隨父親去看陶藝展,就深深的愛上了紫砂藝術。之后,她毅然選擇從事紫砂藝術,父親就只說:“一旦決定,就不要放棄。”
經歷過徒工班,后師承李昌鴻、蔣蓉之教授,又得益于“紫砂黃埔軍校”紫砂一廠的歷練,朱丹憑借著扎實的功力,獲得蔣蓉大師“紫藝接力有來人”的肯定。
二十年如一日,朱丹全身心投入紫砂藝術的學習與創作,而父母親則為她承擔了所有繁雜的瑣事。在父愛的呵護下,朱丹不斷地向更高的藝術殿堂邁進。
愛入骨髓
在外人看來,37歲的朱丹就成為了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獲得無數榮譽與獎項,簡直是個傳奇。但其實這一切都是努力后的水到渠成,更是源自對紫砂真誠的熱愛。
就在記者采訪期間,朱丹也只是簡單交流后,就又一頭扎到了工作臺前,朱少平說,朱丹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壺,就連當年懷孕時,也沒落下。
“當肚子越來越大的時候,矮的泥凳坐不下去,我還專門到市場給她定做了一把高點的凳子。”說起女兒當年的努力,朱少平也有些動容。
只有熱愛,才會投入。朱丹對紫砂的愛早已深入骨髓,以至于生活中的任何小細節,都能成為紫砂藝術創作的靈感。
最近,葫蘆成為朱丹的“新寵”,在工作室中,隨處可見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葫蘆。朱少平就曾在微信中以“朱丹和她鐘愛的葫和壺”為題,介紹了朱丹以葫蘆造型為靈感創作的“吉祥三寶”系列和“大亨葫蘆”壺。大亨葫蘆壺,不僅是朱丹考高工的作品,更獲得了第七屆“中陶獎”中國陶瓷產品設計大賽潮州杯金獎。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藝術積淀,朱丹還經常去博物館,與充滿歷史韻味的藝術珍寶對話,開啟穿越時空的藝術火花。其中,對于朱丹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雄寶璜”就是她去杭州博物館參觀時,看到一件稀世玉璜而獲得的靈感。
“分為璜,合為璧,分為月,合為日”朱丹將玉文化與紫砂完美結合,讓中國的傳統文煥綻放出新的光彩。作品獲得了第六屆(國家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特別金獎。
壺友厚愛
獲獎是專家對朱壺的認可,朱丹從不刻意為了獲獎而創作,更多的是表達內心的東西。在朱丹看來,獲得再多的獎項,也不及壺友的認可。
1999年秋天,24歲的朱丹和父親一起參加了北京香山的一個展覽會。一個香港商人從眾多作品中,挑出朱丹的兩把壺,4000元成交,又定購了十把壺,還邀請她年內到香港展出。如今,這個香港商人依舊是朱丹的忠實壺迷。
那時開始,朱丹這個名字,慢慢被壺友們熟知。隨著喜歡朱壺的人越來越多,朱丹渴望與壺友有更深層次的心靈交流。
2005年,朱丹工作室陸續發起了朱壺配詩、養壺、攝影比賽,每一次都反響熱烈。以首屆魅力朱壺攝影比賽為例,共收到壺友共76件參賽作品。
其中,壺友“云可贈人”拍攝的“祥云壺”獲得了第二名,他在寄語中寫到:收藏朱壺兩年,每把都是有靈魂的,既是一件完美雕塑可陳列于架,又是一件絕美工藝品可摩挲于手,且沒有絲毫實用功能的不便。
壺友們的積極參與,充分反映了壺友們對朱壺的深刻理解與愛意。面對壺友的厚愛,朱丹覺得責任更重了,她坦言,每次做“祥云壺”都會在線條上有些微的改動,“就像在茫茫人海中,你的眼里只有她那樣,每一把壺都宛若天成,不可再生。”
因此,把自己的作品當孩子一樣的朱丹,對壺友總是千叮萬囑:壺到了你們手里,就像嫁出去的女子,要信任,要尊重。也正是這種對作品負責的態度,讓更多的壺友喜歡朱丹,更喜愛朱壺。
“壺友的愛,是壓力,更是動力。”朱丹表示,會一直把蔣蓉老師對其“紫藝接力有來人”的教誨銘記于心,在積淀、綻放和不斷突破中,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