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夫妻,更是藝術道路上的心靈伴侶;在創作理念上,他們從沖突到磨合,再到包容,逐步走出了具有自身藝術特色的道路;他們追求進取,共同進步,努力地提高藝術修養,他們就是國家級工藝師、中國紫砂文化研究院理事潘亞云、王琴芳夫婦。
“一把好的紫砂壺,就像一代君王,需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身。”潘亞云夫婦正在紫砂藝術上不斷完善自己,積蓄力量,當時機來臨時,定將翱翔藝海,比翼雙飛。
共同進步
潘亞云主攻花器,王琴芳擅長光器,一開始夫妻倆因為藝術方向的差異,會有創作理念的摩擦,但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追求,讓他們日漸磨合,兩人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在紫砂藝術上更上一層樓。
“她做壺時,我會用我的眼光來審視,提出建議,她也一樣。”潘亞云說,在做的過程中慢慢地總結,他們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
潘亞云夫婦嘗試在光器的基礎上加上花器的一些元素做點綴,一兩片葉子,或一朵小花、一只小蟲;又或三兩顆櫻桃,就勾勒出充滿藝術韻味的作品。
藝術讓夫妻倆的生活充滿了溫馨的小情趣。其中荷塘系列,就以池塘、荷花、蓮藕、青蛙、小魚等元素,寄托夫妻間和睦、美滿的情深意切,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對藝術的追求。
亭亭玉立,裊裊如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是因為潘亞云夫妻倆美好的愛情,才創作出“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之意;才有了“相濡以沫”的戀戀深情以及“母子情”的濃濃親情。
潘亞云告訴記者,他們倆從事紫砂創作20多年,作品主要歸納為五大類,除了荷塘系列,還有以“龍”為創作靈感的龍之魂系列,其中“雙龍戲珠”造型、工藝復雜,雙龍仿佛穿越壺身,龍首、龍尾忽現騰云,意氣風發;
第三類是以一年四季、瓜果、花草、樹木為題材的田園小憩系列。葫蘆、壽桃、金瓜,這些從自然中提取的素材,在潘亞云的手中,創造出高于自然的藝術表現。“在藝術創作中,我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更希望在紫砂壺這個特別‘畫面’中,讓你感受到自然的藝術。”潘亞云說。
紫砂壺是自然的藝術,更是人文的瑰寶。潘亞云和王琴芳創作的第四大系列,就是紫砂、書畫的跨界合作。“多年來跟海派畫家像陳佩秋、劉曉青、車鵬飛等藝術大家合作,就是希望給紫砂壺注入更多的文化韻味。”潘亞云說,紫砂壺正是因為有了文人的參與,才形成了紫砂文化獨特的雅趣。
最后一類是返璞歸真系列。“從傳統中來又回到傳統中去,在傳統器形中加入個人的觀點、藝術特色,去重新詮釋傳統。”潘亞云說,這是創作返璞歸真系列的初衷。
自我超越
對于傳統和創新,潘亞云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傳統其實也是不斷在發展的,需要為傳統注入新的生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審美的變化,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并能經受時間檢驗的創新,才能引領紫砂的發展。而這類創新的作品,在將來也必將成為經典的傳統。”潘亞云正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潘亞云選擇到清華大學藝術系繼續深造。“當你眼界更寬廣后,你會發現紫砂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同人藝術需求也不同,對自己的要求也就更高。”潘亞云說,即使是以前做過的作品,現在重新做,就會用新的審美眼光重新審視,不斷完善。
隨著閱歷的增加,會有不同的藝術理解,潘亞云覺得,如果說前兩年還在紫砂藝術的門外徘徊,現在已經跨進了這道門檻。
現在的潘亞云夫婦,全身心投入紫砂壺創作中,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藝和藝術修養,他們明白,只有不斷地自我超越,紫砂藝術之路才能越走越遠。
正是這種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讓潘亞云夫婦的作品,獲得眾多的紫砂愛好者的青睞。
“壺友就是懂你的人,通過彼此的溝通,能更了解,他們的需求,他們對藝術理解。”潘亞云喜歡與壺友交流,他認為,這不僅是情感的溝通,也是對紫砂藝人自身的提高,更是對紫砂文化的傳播與弘揚。
只有培養更多的紫砂愛好者,紫砂文化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現在已經帶了十幾個徒弟的潘亞云說,未來,不僅要提高自己的技藝,創作出有個性、有思想、有文化內涵的作品,還希望培養更多的技藝傳承人,讓紫砂文化更加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