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藝術享受是雙重的。它不僅是藝術品,更是實用器,在手中誕生,在火中涅槃,水與手的“撫摸”下,會經歷成長,會產生蛻變,最終綻放出奪目的藝術光彩。
正是這樣的特殊性,讓紫砂壺幾千年來歷久不衰。當然,這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技藝,也在宜興一批批紫砂藝人中發揚光大。國家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紫砂文化研究院副理事長王小平(藝名:王平)就是其中優秀的代表。
合理創新
“你不認識我,但通過你的壺,我已經認識你很久了。”費盡周折找到王小平的藏家,激動地握住他的手說:“我就喜歡你的紫砂壺,你的壺,有性格。”
熟悉王小平的人都知道,他平時話不多,但遇到興趣相投的朋友,就會顯示出性情的一面。
性格決定藝術風格。王小平性格內向,追求低調,作品大多以傳統器形為主,但當靈感迸發時,總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亮點。
“脫離了傳統的創新,做不出好東西。”王小平認為,從打基礎到自己創作,沒有十幾年的積累,沒有人生經歷及社會閱歷的支撐,都是空中樓閣,經不住時間的沉淀。
對于有二十多年制壺經驗的王小平來說,他在2006年才真正意義上,開始自己的第一款創作——“新月壺”。
從構思到效果圖,王小平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向來仔細慎重的他,把各個細節都考慮到了,但到實際操作還是不一樣。
“這把壺的難點就在半圓弧度的控制上。”王小平說,如一輪彎月懸空的壺身,遠看是個半圓,其實在制作上,兩條弧線需要一長一短,才能呈現出半圓的視覺效果。就像畫素描一樣,需要用制造陰影效果來突顯立體感。
經過多次修改,“新月壺”終于基本成形,但要求完美的王小平依然覺得有不足。“壺藝的創新要做到形、神、氣三者的融會貫通,方可稱為佳作。”
當做壺做到深夜,仰望星空明月時,王小平突然來了靈感,所謂眾星捧月,月亮要在空中才更顯高潔。于是,他在壺的底部加了三個小球形底足,圓與圓的融合,線與線的過渡,無不透著精氣神。
在江蘇陶瓷實訓基地技能大賽上,王小平做的正是這把代表作。監考官看到后,驚嘆不已,連說:你這個創意好啊!并把在現場錄制的電視臺攝像叫來,讓他多拍拍這件作品。
此后,王小平還嘗試創作了超大容量的“新月壺”,最終只有兩把滿意的成品,一把被壺友高價收藏,另一把王小平自己收藏。曾有藏家出價10萬,但最終王小平沒舍得賣。
歷久彌新
創新的作品能得到廣泛的認可,是對紫砂壺工藝師最高的贊譽,此后,王小平的創作激情更高了。
但王小平并不盲目,他知道創新并不是一拍腦門子的事。現在是大浪淘沙,泥沙俱下的時代,作品一定要經得起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當初朋友的兒子結婚,想讓王小平做一把紫砂壺作為新婚禮物。經過慎重思考,“永結同心壺”出爐了。壺鈕為四面心形,提梁也是心形,相互呼應。一向追求細節的王小平,又想到如果把心形提梁做成竹節的,會不會更切主題,于是又動手做了一把。
到了約定的時間,朋友來取壺,大為贊嘆,并一眼相中了那把竹節提梁的“永結同心”。臨走前,朋友開玩笑說:“以后誰家結婚都要來買一把這個茶壺,寓意確實很好。”
對于這種主題創作,王小平說,在有針對性的前提下,符合普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尤為重要。
王小平最近創作的這款“小橋流水壺”,就是以清明上河圖為創作靈感。一顆垂柳,一截小橋,它們就安安靜靜地矗立在那里,等待著有緣人去探尋小橋流水人家的秘境。在繁雜喧囂的城市里,沏一壺清茶,品一把好壺,會覺得生活就是這樣的美好。
好的作品是需要品的。很多喜歡王小平的壺友,在跟他成為朋友后,直言不諱地說:“你的壺剛開始乍一看不打眼,但仔細把玩品賞之后,則越看越喜歡。”
也許就像王小平工作室的名字一樣,“拙真軒”,在看似“拙”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顆晶瑩剔透的藝術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