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治家之道,就是把孝悌忠信在家庭這個平臺上生活化,讓家庭成為道德課堂。
孝字當頭。父母既是孝文化的繼承者、表演者,也是傳播者,他們對爺爺?shù)恼疹櫴菬o微不至的。父親早晨干完活回家,先打水讓爺爺洗臉,把爺爺?shù)谋蝗炝罆裨谠鹤永铩D赣H沖上一碗雞蛋花,雙手捧到爺爺跟前,請他喝下。吃飯的時候,爺爺坐了,父母坐了,孩子們才敢坐。桌上的第一筷菜是夾給爺爺?shù)模译m然是長子,當時唯一的男孩,也享受不到這個待遇。這樣,一天又一天,在父母點點滴滴的言行中,我明白了什么叫孝。
對老人、長者要尊重。到我家來的人比較多,父母教育我必須做到:恭敬地稱呼人家、讓座、捧茶,客人走時要我送到大門外,客人走遠才能回家。直到母親晚年,只要有客人進家,她就要求家里人讓座、遞煙、上茶,還要求家里人買菜、準備飯,和客人拉家常,讓客人感到很熱情、很溫暖。久而久之對長者的尊重之心、敬重之心油然而生。
長幼有序。兄弟姐妹之間,大的要管小的,小的要聽大的。我每次回家,母親都說:“你是老大,要管好他們。”我說,他們都大了,不用管了。母親認真地說,那不行,這是規(guī)矩。有時妹妹逗她說:“我就不聽老大的,老大管不著我。”母親認真啦,說:“還反了你啦,老大就是老大,大家都得聽,這是規(guī)矩。”大家哈哈大笑,母親也笑了。
朋友有信。父母常說,人在社會上混,沒有朋友哪能行,但心眼不正的人不能交,不三不四的人不能交,你交了這樣的朋友,就把你帶壞了,一毀就是一家子。他們還說,交朋友要用心交,心眼不能歪,不能坑人家。一輩子可能交很多朋友,但真正知心的兩三個也就足矣。
夫義婦德。在我的印象中,家庭人口多,生活擔子重,父母卻能互恭互敬,從不吵嘴,友愛和睦,相敬如賓,是什么力量在維系?我想來想去,感悟到是“責任”二字。他們對老的要養(yǎng)老送終,對小的要養(yǎng)育成才,上托老,下帶小,這就是他們?yōu)橹畩^斗一生的追求,文化的傳承,子孫的繁衍,不就是靠這些千千萬萬最普通的家庭、最平常的父母來傳承嗎?我認為,這才是中國人的婚姻價值觀。
父母的治家之道突出兩個字,一個是“情”,一個是“禮”。“情”就是家庭的親情,是維系家庭的根;“禮”就是規(guī)矩,家庭成員相處之間要講規(guī)矩,家庭沒有規(guī)矩,是要亂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