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說:“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一、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體制改革既要積極推進,又要謹慎穩妥。不積極推進,消極應付,就會違背人民的意志,就會貽誤改革的時機,就會積重難返,使我們陷入更加困難被動的境地,甚至會亡黨亡國。不謹慎穩妥,盲目冒進,貿然行動,有可能出現混亂的局面,欲速則不達,甚至會給反對政治體制改革的人以可乘之機,付出沉重的代價。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我國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行三十多年了,市場經濟要求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從計劃經濟時代無所不包的管控型政府變為服務型政府。這一方面要求政府減少和消除對資源配置和價格形成的行政干預,使市場機制有可能發揮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建設一個能夠為市場機制提供支持的法治環境。市場經濟還要求廉潔高效的政府。目前我們的政府離這一要求還相差甚遠。多年來,我們的政府機構越改越臃腫龐雜,官員越改越多,而效率卻不見提高,嚴重妨礙了經濟的發展。更有甚者,許多機構更是憑借手中權力,謀取部門利益,導致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一些部門盡量使本部門的利益最大化,出現了一些設租、尋租現象。權力在資源配置中仍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嚴重地扭曲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僅造成經濟結構的失衡和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出現越來越嚴重的腐敗現象,毒化了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社會階級結構、階層結構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經濟的發展、社會利益的分化和階層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新興的社會力量政治參與的強烈愿望。如果不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努力提供健全的體制、機制等民主管道,那么,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就難以得到保障,侵犯人民群眾權益的現象就難以消除,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表明: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窒息黨和國家的生機與活力,容易產生嚴重的社會動蕩,危及社會主義的前途。早在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的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他強調,要切實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他還多次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了保障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也就是說,要切實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這是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反腐倡廉的需要。由于我們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腐敗現象滋生蔓延。這已經成為一種制度性的問題。這種制度性的問題導致社會收入嚴重的分配不公,激化干群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這些都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長此以往還會釀造出嚴重的社會動亂。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關乎中國改革的成敗。早在1984年6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講到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時說,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事情要人來做,你提倡放權,他那里收權,你有什么辦法。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改革。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黨的一貫方針。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上已經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這次會議通過的公報明確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這次會議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實際上已經提上了日程。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必須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黨的十三大全面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明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并部署和安排了七個方面的改革。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十五大提出政治體制改革要繼續深入,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十六大提出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十七大強調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這次代表大會再次強調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二、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
從長遠看,從根本上來說,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是從集權政治體制向民主政治體制轉變。
民主政治體制與形形色色的非民主政治體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權力的主體不同。非民主政治體制是某種政治勢力(或個人、或家族、或集團)成為權力的主體,這些政治勢力決定國家的重大問題。而民主政治體制的權力主體是人民群眾,國家的重大事情由人民群眾通過一定的方式來決定。換句話說,非民主政治是“治民”,人民群眾只是被治理的對象;而民主政治是“民治”,人民群眾是真正的主人。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首先要就確保人民群眾權力主體的地位。正如十八大報告所指出,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問題。
二是權力的結構不同。非民主政治體制是某種政治勢力壟斷權力,這種權力是不容挑戰的。誰要挑戰,必然受到懲罰。而民主政治體制則通過一定的形式對權力進行制約和限制。因此,在非民主政治體制下,公民的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害,腐敗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而在民主政治體制下,公民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較好的保障,腐敗現象容易受到遏制。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重要的是打破權力壟斷,建立有效的權力監督和制約機制,從根本上防止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由社會的公仆變為社會的主人。
三是權力的來源不同。在非民主政治體制下,政府的組成是由少數人來安排、決定的,各級行政首長是任命的;而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政府是通過人民授權而組成的,各級行政首長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政府權力的來源不同直接導致國家公職人員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不同。權力來源于任命者,往往眼睛向上,嚴重地脫離群眾,甚至侵犯人民群眾的利益;權力來源于人民群眾者,往往眼睛向下,想方設法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解決權力的來源問題,做到官權民授。
四是社會的穩定程度不同。在非民主政治體制下,由于民眾的訴求缺乏表達的渠道,容易積累各種社會矛盾,因而社會往往是不穩定的。權力的壟斷者往往通過高壓手段來維持社會穩定。這種表面的、暫時的穩定實際上潛伏著重大危機,隨時可能出現社會動蕩。許多國家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在完善的民主政治體制下,權力受到有效的制約,公民社會發育比較成熟,人民群眾可以通過民主的途徑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社會的各種政治力量可以通過多種民主方式協調和解決社會的復雜矛盾,這樣容易形成良好的社會政治生態環境,使社會更加和諧。
五是社會的活力不同。在非民主政治體制下,人民群眾的民主自由權利得不到保障,往往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在民主政治體制下,人民群眾有比較充分的民主自由權利,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容易得到發揮,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民主政治就是陽光政治、流水政治。這種政治的優點就在于,人民群眾能夠廣泛地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國家公職人員處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不僅能夠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而且能夠使政府肌體保持健康,不至于腐敗變質。道理很簡單:陽光殺菌,流水不腐。
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歸根到底就是要建設民主政治,形成良好的社會政治生態環境。這就是十八大報告中所說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三者的有機統一,就要認真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在這里,人民當家作主是根本,是核心。離開了這個根本,離開了這個核心,其他都無從談起。這三者之間的良性關系應該是這樣的:人民選擇政黨,政黨引領國家,國家依法治理,治理服務人民。
人民選擇政黨,因為人民群眾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200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2009年9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指出:“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執掌政權的黨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就可能被人民群眾所拋棄而失去政權。任何政黨都要有站出來接受人民群眾選擇的勇氣。只有敢于接受人民群眾選擇的黨,才能真正做到不敢懈怠,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政黨引領國家,因為得到了人民的授權,就獲得了引領國家的資格,就可以按照黨的理論、路線、綱領來引領國家的發展方向。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
國家依法治理就是說,一個政黨獲得了引領國家的資格和授權后,并不等于由這個政黨對國家來直接發號施令,指揮一切,包攬一切,而是要通過法律的程序將黨的綱領、路線轉化為人民的意志、國家的意志。國家的治理要依照憲法和法律來進行。十八大報告強調,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治理服務人民就是說,國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化,我們的一切立法都要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國家的所有治理措施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三、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
一是要樹立開放的政治文化心態,努力彌補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治文化傳統。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思想,追求事物和諧的思想,強調社會責任的思想,整體意識與大一統的思想以及見利思義的思想等等,對于緩和統治者與人民群眾的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成分。
由于中國從未出現過民主共和政體,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總體上說是專制主義文化。這種文化存在著嚴重的缺失。一是權利意識的缺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公民這一說,當然也談不上公民權利這一說。二是民主意識的缺失。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雖然強調重民愛民,但都是從維護政權和自己的統治地位來講的。中國的民本思想其基本精神主要是說統治者要成就大業,要維護政權,就要重視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否則就有被推翻的危險。這種人本主義或民本主義與民主政治相距甚遠。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還缺乏自由和平等的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缺失凸顯了專制主義的實質。這種專制主義文化是與那時小生產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專制主義文化越來越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首先,它不利于人們創造性的發揮。由于自由、民主和人權的缺失,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是居于主體地位,而是被治理的對象,因此,人們往往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雖然中國古代出現過四大發明,在歷史上也曾經輝煌過,但近代大大地落后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近代社會的落后主要是專制主義造成的。我們看一看近現代社會生活中一些重要物品,哪一種是由中華民族創造發明的。從現代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到電器產品、電子產品,全是由西方包括日本創造發明的。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強,我們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的成果,卻沒有對現代物質文明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其次,它不利于社會矛盾的解決。由于缺乏自由、民主和人權,人們沒有表達、決定自身利益的渠道和機制,往往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當人們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會揭竿而起,社會隨之陷入混亂狀態。這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再次,它不利于現代民主政治建設。中國幾千年的專制文化傳統,使中國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非常艱難。由于專制主義文化根深蒂固,中國在推翻滿清王朝后,民主政治一直沒有建立起來。辛亥革命后相繼出現的統治者都很專制,以至于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談判時鄭重地提出了“政治民主化”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專制主義的文化傳統并沒有隨著中國共產黨執掌全國政權自然而然地消失。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國家的重大事情基本上由少數人決定,民主流于形式,有時甚至連形式都沒有,以至于出現了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全面內亂。
我們要正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方面的缺失,努力彌補這些缺失。
彌補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就要克服思想上的障礙,樹立開放的政治文化心態。目前在這方面最大的思想障礙莫過于“西方模式”論。當我們在談到政治體制改革時,總是有人站出來大聲疾呼:“不能照搬西方模式”。這個說法乍看起來好像是正確的,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它的國情,中國有中國的國情,怎么能夠照搬別人的模式呢?但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什么是西方?西方并不完全是一個地理概念。我們所說的西方主要指歐美,當然也包括日本、澳大利亞等。西方在政治體制上從來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何來西方模式?美國是總統制,英國是形式上的君主立憲制,而實際上的議會內閣制,法國是不完全的總統制,德國是議會內閣制,瑞士實行的是委員會制。日本有天皇,英國有女王,歐洲的許多國家還保留著國王。有三權分立的,也有議行合一的。有一黨長期執政的,也有兩黨輪流執政的,還有多黨聯合執政的。我們照搬哪一個?可見,所謂西方模式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我們撇開這些國家的具體模式而言,剩下的就是民主的原則、人權的原則、法治的原則。而這些正是我國傳統文化所缺失的,正是我們要學習、要彌補的。
彌補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除了克服思想上的障礙外,至少還要在兩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在全社會特別是在執政黨中培育自由、民主、人權的觀念,克服政治領域的唯心主義。我們要給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注入新的內容,即人民群眾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社會的主人。我們不能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現,將人民群眾僅僅當作呵護的對象。二是在政治實踐中認真貫徹自由、民主、人權的原則,切實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事實上而不是名義上解決權力的主體、權力的來源、權力的運行方式等問題,使國家各級主要的公職人員真正由人民群眾而不是由少數人來選擇、來安排,使權力能夠受到有效的制約。
二是要認真吸取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
政治文明是人們改造社會所獲得政治成果的總和。一般表現為人們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實現程度。政治文明的內容包括國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等多方面。政治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社會、國家的文明水平,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主要標志。
在人類歷史上,代表生產力發展方向的先進階級,通過社會革命改造舊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形態。在新的社會形態里,統治階級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統治,需要建立與生產力、生產關系狀況相適應的社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在這些制度中,人們的民主、自由、平等權利實現的程度相應獲得新的提高,這就是政治文明的進步。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能離開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大道,而是人類政治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民主政治體制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也是人類進步的方向。我們應該很好地繼承這份遺產。在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注意學習、借鑒西方民主政治的經驗。西方的許多民主形式屬于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我們不能采取排斥的態度,而應該認真地吸取。在社會主義運動史上,以資本主義民主存在著某些不足為由而搞專制政治的教訓是夠慘痛的了。我們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必須解決好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繼承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而不是否定資本主義民主的形式;另一方面,克服資本主義民主的某些局限。西方的某些民主形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可以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可以用。有些民主形式我們過去沒有條件采用,不等于現在沒有條件采用;現在沒有條件采用,不等于將來沒有條件采用。當然,我們在借鑒西方民主政治形式時要注意結合中國的國情,創造出真正適合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形式。
中國共產黨如能領導人民建立起健全的民主政治體制,那將是對中國的歷史性貢獻。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責任編輯洪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