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本質屬性一樣,都是社會公益性事業,都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我國民辦高等教育伴隨改革開放恢復發展,在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滿足多樣化需求、緩解財政壓力、擴大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從高等教育的“必要補充”發展成為“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高度重視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采取一系列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受“非公即民”觀念等因素影響,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處于“難產”狀態,一些關鍵性問題長期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比如,法人屬性不清。目前,民辦高校被當作“民辦非企業”對待,既不是事業單位,也不是企業,直接導致民辦高校教師法律地位難落實。民辦高校教師與公辦高校教師不平等的保障政策,致使民辦高校難以吸引、留住優秀人才。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思想,做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戰略部署,為進一步完善民辦高等教育支持政策體系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三中全會召開后,民辦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春天。下一步加快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關鍵是按照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市場和學校之間的關系,合理定位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勢,進一步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形成自我發展和約束機制。為此,有四點建議:
一是以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切實解放思想,全面把握民辦高校地位作用的內涵。民辦高校的重要地位作用,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應體現在質量上。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只有發展若干高水平民辦高校,才能真正形成公辦民辦共同發展格局,使得民辦高校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二是落實配套政策,對民辦高校實行分類管理。解決當前民辦教育的諸多問題,都需以分類管理為基礎。2010年,國務院部署一些地區和學校開展分類管理試點,已取得明顯進展。但由于分類管理涉及諸多配套政策,有的與《民辦教育法》等現行法律規定和政策存在沖突,在地方和學校層面難以取得突破。建議按照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原則,修改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國家層面及早出臺指導意見,盡快落實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配套政策,突破實施分類管理的制度“瓶頸”,形成長效機制。
三是加強政策引導,大力支持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發展。從國際經驗來看,非營利性是民辦高校的主流(在當今世界的各類大學排行中,位列全球前100名的大學,絕大多數為非營利性私立大學)。今后,民辦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提升辦學水平,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選擇“非營利性”辦學,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將民辦高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視為生命線,承擔崇高的社會責任,政府和社會理應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營造有利于“非營利性”辦學的制度環境。建議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和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落實分類管理的措施,啟動實施“高水平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支持獎勵計劃”,支持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加快發展,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
四是依法加強管理,促進學校完善自我發展和約束機制。一方面,引導民辦高校確立長遠目標,堅持公益性取向,避免追求短期效應。另一方面,本著簡政放權原則,加強監督,規范管理,通過質量評估、信息公開、專項審計等方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同時,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聯盟給予更多的指導,引導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建立健全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走上持續、健康發展道路,使中國出現更多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常青藤”高校。
(秦和 全國政協委員,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