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勞模進職校”活動,邀請李素麗、張曉雨和魏俊強等部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走進職業院校,擔任校外德育輔導員。在教育人文化的今天,社會呼喚職業教育的人文化,追尋職業教育的人文精神。發揮勞動模范先進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失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職業教育人文精神傳播的有效途徑。
“勞模進職校”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喚起職教人文精神的回歸,尚需時日檢驗。但“勞模進職校”活動本身卻對全國職教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我國有近萬所職業院校,勞模不可能一一進入輔導。人文精神的回歸關鍵要看職教本身對人文精神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如何。
我們一直重視發展教育,當教育只關注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視人文素養培養的時候,人就會變為沒有感情、沒有是非、沒有愛心、沒有責任感的機器。在我國專業化分工愈加細化、就業形勢愈加嚴峻的今天,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過于強化職業技能的培養,不注重其主體自我價值的實現,使學生被職業技能“奴化”,成為工業分工的一個個機器組件。職教人文精神缺失,其危害不可小視。
人文精神是人之為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能促進人自身素質的提高,更能促進人的心智成熟和豐富想象力的產生,使受教育者具有知、情、意統一的完滿人格。職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會導致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單薄、公共意識低下、心理素質脆弱。學生因不能對社會人生有較理性的分析和認識,學會技能不一定能找到一份滿意工作;因缺乏健全的心理素質,面對就業挫折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因道德素質、審美情趣低下,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會忽略社會責任。
教育要以提高人的素質、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為根本目的。職業教育在重視能力本位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職場中的技術能手,還要培育其人文品性、塑造其健全人格。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改革決定中,明確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提出要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職業教育要改變目前人文精神缺失的現狀,就要從多個維度、多個層面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人格培養、人文精神培育,要從專業情感與技能培養、校園文化氛圍、實踐活動課程建設、主題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來豐富和發展學生人文精神教育。要充分挖掘優秀畢業生創業事跡,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使教育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不斷的自我認同、自我超越中實現人生價值。
總之,職教人文精神要回歸,職教首先要充分認識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在創新中、在實踐中、在活動中,構建起以“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文體活動與身心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學生素質教育培養標準體系,構建起新的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