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碩士滿街走”的當下,一個相當于副學士級別的“工士學位”究竟有多大價值,不少人表示懷疑。然而,在筆者看來,作為國內職業院校自己推出的首個“工士學位”,其意義遠遠超過一紙文憑本身,有望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是能完善高等教育學位體系。我國現有高等教育學位體系是不完整的,有博士、碩士、學士,但高等職業教育沒有學位,導致技術技能型人才上升通道狹窄。職教只是條“斷頭路”,這種體制上的“先天不足”,導致上職業學校淪為學生考不上高中和本科的“退路”,嚴重影響了生源質量和人才培養。如今,“工士學位”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讓構建“工士—學士—碩士—博士”四級學位體系成為可能,這勢必能夠吸引更多品學兼優的學生報考高職院校。
二是有利于提高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看做一個層次而非一種類型,一些地方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打造綜合型大學上,對于職業教育缺乏重視。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院校本科生均撥款大都達到或接近1.2萬元,高職生均撥款卻只有4000~8000元。設立“工士學位”,將高職教育明確為教育的一種類型,有助于端正政府理念,加大財政投入,讓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樣享受到“國民待遇”。
三是對于糾正社會觀念、消除職教歧視大有裨益。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傳統觀念影響,職業教育在國內備受歧視,一些用人單位甚至將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與“差生”畫上等號。反觀國外,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都建立了職業資格證書和普通教育證書等值等效的制度。湖北職院在借鑒國外和中國香港地區學位制度的基礎上,試點建立“工士學位”,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營造全社會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
誠然,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學歷文憑的貶值已是不爭事實。但這種貶值只是相對的,并不意味著處于體系低層次的“工士學位”就必然缺乏競爭力。有為才有位,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初次就業率持續超過普通本科院校,就體現了社會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認可。
同樣,堅持“寬進嚴出”,嚴把學位關,能夠大大提高“工士學位”的含金量,成為畢業生走向社會的有力籌碼。就此而言,湖北職院堅持獲得學位的學生必須達到“三證”“四合格”標準,學業成績和技術技能兼備,這一嚴格尺度為國家職業教育學位制度建設提供了良好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