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意見》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2017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據9月4日《法制晚報》)
作為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路線圖,此次實施意見呈現出來的諸多亮點,都體現了“公平”二字。不過,最值得稱道的還是改革敢于對備受詬病的地域歧視亮劍,讓公眾看到了解決這一頑疾的希望。
長期以來,高校招生計劃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色彩,對本地考生給予特殊照顧,導致不同省市的單位招生指標相差好幾倍甚至十幾倍。 每年全國“兩會”都有代表委員為此奔走呼吁,2012年7月,來自河南、山東、安徽、湖北四省的八位律師聯合致信教育部,呼吁部屬高校擴大高考大省招生比例。不過,由于牽涉到種種既得利益,消除高考地域歧視一直雷聲大雨點小。
改革誠然不易,卻難以回避。畢竟,高考公平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招生環節。即使做同樣的試卷,考同樣的分數又能怎樣?不同地方的考生,照樣要面臨有學上和沒學上、上名牌本科和上普通專科的命運分水嶺。這個根本性問題不解決,哪怕我們把考試體系設計得再完美,廣大考生和家長也不會滿意。同時,受到招生歧視的往往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以及人口大省,教育機會缺失無疑會影響當地人才培養和勞動力技能提高,無法給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撐。
值得欣慰的是,“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被明確納入了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有了這樣的“軍令狀”,我們有理由對消除高考地域歧視充滿期待。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進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眼下,《實施意見》提出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嚴格控制屬地招生比例,有助于合理調劑資源,做到相對公平。
而從長遠來看,高考能否徹底打破人為分配指標的模式,像國家公務員考試一樣,不分地域統一組織招考,公平競爭統一標準錄取?希望這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會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