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機構和商業機構一樣,基于符號意義上的合法性以及追求更多資源的訴求,把改名作為向外界利益相關者釋放的一種信號。值得關注的是,一所高校更名后的變化,也促使其他高校紛紛更名,形成了連鎖反應,大學名稱的陌生化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全國近2000所高校中,有近一半改過名字。在高校校名換來換去之時,高校名稱越來越近似,導致開學時經常有新生走錯校門。更有甚者,有學生甚至報錯學校。
大而全的綜合化發展是中國許多高校認定的發展方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為了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選擇形象包裝來擴大自身的影響應該說是一種較好的競爭策略選擇,尤其對那些在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的高校來說作用就更為明顯。眾所周知,對那些“非著名”大學來說,吸引考生最實惠的辦法就是改名字。
其實,不是說搶到了金字招牌就完成了形象包裝,或者社會聲譽就由此而穩步提升。被中國高校刻意忽視的專業化發展,恰恰是成就名校的重要道路。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是一所將教學與科研集中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科學領域的頂尖學校,成為所在領域的大學領頭羊,絕對不是名字的功勞。不難看出,更名不過是發展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終極目的。
一所高校的聲譽、影響、知名度是靠長時間一點一滴的積淀,逐漸形成并被人們接受并認同的,光靠改校名提高不了知名度。如果一味地求全求大,都希望辦成綜合性大學,那就很容易“千校一面”,也很容易失去辦學特色。我們必須保有足夠的警惕,大學名稱陌生化的形成,很有可能會割裂學校的發展歷史,使大學原有的品牌效應喪失,從而誤導求學者和用人單位,影響校友和師生的母校情結和歸屬感。那種指望通過改兩次校名就能提高知名度的想法,顯然是幼稚可笑的。
大學不在于其外在名稱,而在于其內在精神。因此,在賦予大學新的名稱時,我們應該采取理性和審慎的態度,既不能害怕負面影響而抵制必要的陌生化,也不能因為獵奇取巧而無限制地創造新名稱。對于高校自身而言,要尋求新的發展,僅靠改個名字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還在于扎扎實實修煉內功,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提高教學科研水平上下工夫。只有敢于堅持一流大學理念,按照一流大學的功能辦學,堅決拒絕實用主義,引導師生以學術為終身志業,經過奮斗和長期的積累,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