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愿心。
慈悲之心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
我有四句話: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愿心。
談到慈悲,大家總是說:“佛以慈悲為懷。”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但是許多人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義。那么慈悲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呢?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污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的淵藪、煩惱的來源。慈悲是凈化的愛、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能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愿心。集合了愛心、智能、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身體有了病痛,藥物可以醫治沉年痼疾;心理有了傷痛,慈悲的清涼法水,能撫慰受創的心靈。慈悲如船筏,在茫茫無際的生死大海,有了慈悲的舟船,能夠沖破驚濤駭浪,到達安樂平穩的目的地,免除在愛河欲流中滅頂的危難。慈悲好比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夠破除黑暗,如實地看清世間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間充滿著希望,前途有無限的憧憬;顛沛困頓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險為夷、轉逆為安。
慈悲就像伴侶,隨時陪伴在我們的身邊,給我們鼓勵勸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無事不辦,所到亨通。慈悲仿佛一顆摩尼寶珠,污濁的水中放入明曜的摩尼寶珠,可以讓雜質沉淀、清澄見底;在復雜混亂的人間,有了慈悲的摩尼寶珠,能照破一切昏迷,化復雜為單純,轉混亂為寧靜。
慈悲之心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間所以使我們戀棧,是因為人間有慈悲。一個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縱然再豪華舒適也形同冰窖;一個服務機關如果沒有慈悲,即使待遇再優厚,也難留住人心;親人彼此沒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誰也不愿經常往來。許多人家中供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就是希望把慈悲帶入家庭。
愛的慈悲與力的慈悲
只要我們有一念之慈,萬物皆善;只要我們有一心之慈,萬物皆慶。一念慈悲,不會傷害萬物,萬物當然歡喜;一心來實踐慈悲,萬物受到愛護,當然就會慶幸。“一人慈悲,眾皆伴侶”,如果一個人實踐慈悲,大家都可以做我們的朋友。“萬人慈悲,法界一如”,如果社會大家都能慈悲,普天之下就能如兄弟手足一般相親相愛。
佛教的慈悲,不僅是微笑、贊美而已,有時嚴厲的折服也是慈悲。我們到寺院拜佛時,一進山門,會看到一尊笑容滿面、身軀胖大的彌勒佛,坐在山門口很歡喜地迎接我們,這叫做慈悲的攝受;但是進了山門之后,在彌勒佛的后面,有一位手拿金剛降魔杵,身穿盔甲,看起來很勇猛威武的韋陀護法天將,就是以威力的慈悲來折服我們的煩惱。
有的人在愛的慈悲鼓勵中可以進步,有的人在嚴厲的折服里有所警惕。好比春天的和風,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萬物生長;秋天的嚴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萬物成熟。如《禪林寶訓》云:“煦之孕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以愛的慈悲去攝受眾生,一般人比較容易明了,以力的慈悲來折服眾生,可能難以理解。
恒順禪師在佛殿打坐時,有一個小偷躡手躡腳走進佛殿,小偷看到大殿上擺有一袋七月十五盂蘭盆會供僧的米,就伸手偷拿米,正要舉步離開時,禪師突然睜開眼睛大喝一聲:
“站住!”
小偷驚詫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忽然聽見禪師說:
“你拿走佛祖的米,不道聲謝謝就走了嗎?”
小偷一聽,轉頭向佛祖圣像,漫不經心地應了一聲:
“謝謝!”
然后扛著那一袋米大搖大擺地走了,小偷不久被警察抓到了,招供之后,警察把他抓來見恒順禪師說:“他是否偷了寺廟里的東西?”
“沒有呀。”恒順禪師平靜地回答。
“和尚,你不用為他隱瞞,他已經一五一十對我們招供了。”
“這個人確實到寺廟拿了一袋米,但是他不是偷竊,而是向佛陀借用,因為他臨走時曾經向佛祖道聲謝謝。”這個小偷聽到恒順禪師為他如此辯白,心里很感動,服完刑后,就跟著恒順禪師出家,成為一位很好的修道者。
慈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世界上的人,依身份的不同有他不同的依靠力量,如小孩以哭叫為力量:他要出去游玩,大人不滿他的意,他“哇”的哭鬧起來,大人沒辦法只好抱他出去溜達;女人以撒嬌發嗔為力量:只要太太一生氣,先生就六神無主了;國王以權勢為力量;羅漢以精進勇猛為力量;佛菩薩則以慈悲為力量。由慈悲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可以克服世間一切的困難,無往不利。
慈悲更應該是行動的實踐
慈悲不僅是理念上的了解,慈悲更應該是行動的實踐。孔子的“有教無類”,是對受教者無別的一種愛心,也就是慈悲心。杜甫曾發愿說“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有了千萬間的華宇美屋,就可以讓天下居無定所的人,有一個遮蔽風雨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慈悲心。
孟嘗君門下有食客三千人,他對貧苦的朋友有慈悲心,因此許多名士都來投靠他。溈山靈佑禪師,臨終示寂時,告訴弟子:“我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希望轉世天國乃至再來做人。我發愿來世出生為水牯牛,替大家服務,為眾生代勞。”靈佑禪師這種“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臺灣三義銅鑼附近的高速公路上,曾經發生一件連環大車禍,其中有一家人全家罹難,當救護人員用力弄開毀損的車子時,忽然聽到車內有孩子的哭聲,趕緊上前仔細一瞧,原來有一個小孩子,正躺在奄奄一息的母親懷中。大家七手八腳將襁褓中的孩子抱起來,此時彌留中的母親,突然睜開眼睛,氣如游絲地看著救護人員說:“拜托你了。”然后溘然長逝。是什么力量使這位母親忍耐到最后一刻呢?是慈悲的力量。
這個宇宙充滿了慈悲,我們要懂得欣賞,學習接受,如果不能體會相應,縱然佛陀出現在眼前,也無法領略慈悲的可貴。
我們應該和諸佛菩薩一樣地慈悲,我們的一雙手,要變成慈悲的手,“愿將雙手常垂下,撫得人心一樣平。”
我們有兩只眼睛,要使眼睛變成慈悲的眼睛,慈眼等視眾生。我們要培養慈悲的口、慈悲的面容、慈悲的步伐、慈悲的樣子、慈悲的笑貌、慈悲的語言、慈悲的音聲、慈悲的眼淚、慈悲的心,使自己與慈悲冥合成一體。不但我們自己要慈悲,進一步還要使整個宇宙都充滿慈悲。天上的云是慈悲的云,覆蓋著我們;大地是慈悲的花草、慈悲的樹木,向著我們微笑,給我們蔭涼;世間到處是慈悲的路、慈悲的橋、慈悲的山、慈悲的水。
我們要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的四攝法來行慈悲,我們要以自他互易的觀念來行慈悲,我們要抱持人我一如的胸懷來行慈悲,我們要以冤親平等的修持來行慈悲,我們要以“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的愿行,來完成慈悲的無上佛道,努力做一個慈悲的人,把家庭建設成慈悲的家庭,使我們的社會成為慈悲的社會,國家是慈悲的國家,娑婆世間是個充滿慈悲的國土,讓愛心遍宇宙,慈悲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