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嚴歌苓長篇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歸來》近日在全國火熱上映。雖說是改編,但看過原著和影片的人一定很清楚:《陸犯焉識》與《歸來》有著質的不同。《歸來》其實是編導在咀嚼了《陸犯焉識》后選擇了馮婉喻的角度重新進行創(chuàng)作的結果。
《陸犯焉識》是作者嚴歌苓目前自己最滿意的一部作品。這篇小說以陸焉識在西北勞教時為敘述的切入點,花開兩朵,西北勞教之后的經(jīng)歷為敘述主線,西北勞教之前的經(jīng)歷為敘述副線,按照時間順序交叉進行,最后收為一點。小說真實再現(xiàn)了“文革”時期勞教生活的殘酷,重點講述了風流倜儻、儒雅溫和、學識淵博的富家公子陸焉識在風云變幻的歷史大潮里逐漸向環(huán)境妥協(xié)、隱藏個性并走向心靈成熟的過程,細致地披露了陸焉識情感世界的豐富性與成長性。除了歷史的厚重感,這部小說對人性的挖掘和情感的探討讓人無限回味。應該說,這是一部頗有深度的小說。然而,要把這樣的長篇巨制用兩個小時的電影表現(xiàn)出來卻相當不容易。影片《歸來》選擇了避重就輕的方法。
首先,它把小說里濃墨重彩描繪的時代背景淡化,通過演員的表演側面折射那個時代。在原著里,作者通過主人公陸焉識的經(jīng)歷、種種細節(jié)、形形色色的人物等為讀者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可感可觸的歷史時代。但是,因為受制于長度,電影不可能像小說那樣廣泛地展開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因此,影片《歸來》選擇了從側面來交待時代背景。比如女兒丹丹在工宣隊隊長面前毫不猶豫地表白忠心、渴望出演吳清華而向鄧指告密,丹丹的兩個老師在挑選主演時的議論,馮婉瑜聽見陸焉識敲門時內(nèi)心痛苦的掙扎,為營救陸焉識而遭遇方師傅性侵以及必然會遭遇的各種白眼、嘲笑與風言風語終究刺激了她,導致了她的失憶等等。這一切都無聲地控訴了那個殺人不見血的時代。這種側面交待時代背景的方式使得演員的心理戲和表情戲非常吃重,也增加了表演的難度。值得慶幸的是,鞏俐等演員不負眾望,以非常嫻熟的演技完成了這個表達。
其次,弱化陸焉識的意義,以馮婉瑜為中心講故事。陸焉識和丹丹都是馮婉瑜的陪襯。陸焉識身上的個性內(nèi)容基本上被拋棄,只留下了一個右派知識分子的符號,參與故事的內(nèi)容主要是兩次歸來。第一次是逃回來的,第二次是無罪釋放回來的。這兩次歸來構成了對主角馮婉瑜的沖擊。在這兩次歸來的場景里,馮婉瑜的一舉一動成了重點描述的對象,因為這既關系到這個主角的形象塑造,也關系到整部電影主題的表達。與此相聯(lián)系,丹丹在兩次歸來里的表現(xiàn)也很重要,因為她的表現(xiàn)與馮婉瑜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陸焉識第一次歸來,丹丹向環(huán)境投降,深怨父親,馮婉瑜卻毫無怨言、關懷備至,以或明或暗的抗爭凸顯了愛的堅韌與高大。陸焉識第二次歸來,丹丹感念父親,悔恨交加,失憶的馮婉瑜卻風雨無阻、癡心等候,以一如既往的執(zhí)著展現(xiàn)自己無悔的愛。丹丹的有怨有悔與馮婉瑜的無怨無悔形成了愛的不同層次,讓人感嘆真正的愛可以歷經(jīng)磨難、可以穿透時代的力量。
再次,調整馮婉瑜的形象。馮婉瑜在原著中是一個溫婉、隱忍、和順、柔韌、知足的女人。她深愛陸焉識,愛到可以犧牲一切。但是,她并不去努力占有,而是一直默默地堅信與守候。雖然陸焉識經(jīng)歷了從冷落、逃離到回歸她的過程,但她卻渾然不覺,一直活在自己愛的樂園里,安詳而幸福。作者把她編織進陸焉識的故事里,讓她成為一顆閃耀的明珠,照亮陸焉識迷失的情感世界。但是,在影片《歸來》里,馮婉瑜只保留了堅韌、執(zhí)著和對陸焉識無怨無悔的愛。她個性里最具特色的隱忍和知足卻被拋棄了,這個恰恰是原著里最觸動陸焉識并喚起陸焉識對她的愛的特點。這是影片弱化了陸焉識的意義的自然結果。所以,在影片《歸來》里,不管是馮婉瑜還是陸焉識,其實都犧牲了一定的個性而具有更為濃重的普遍的意義。他們代表了文革時期非常普遍的相濡以沫的知識分子夫妻的形象。也許,編導希望這種普遍化能夠更好地喚起老年觀眾的共鳴吧。
最后,簡化了主題。原著的歷史跨度大,人物關系錯綜復雜,事件起落交錯,織成了一張很大的網(wǎng)。在這張網(wǎng)里,人物彼此之間構成了很大的張力,生發(fā)出多層次的耐人尋味的意蘊。所以,除了如實反映歷史的原貌,寫出主角陸焉識的坎坷經(jīng)歷與心路歷程外,作者還展現(xiàn)了人性的美麗與丑惡,探索了愛情與性格的碰撞、婚姻與幸福的關系等等。然而,在影片《歸來》里,隨著人物關系的簡化,這一切都被隱沒了。這也是影片的長度決定的。為了突出一個鮮明的主題,讓影片的表達更加準確而精粹,影片必然地犧牲了原著主題的多義性。與此相適應,原著里豐滿、鮮活的配角也被影片里一些符號化的配角所取代,而且徹底改換了很多人物。因此,影片最后都將鏡頭集中在以馮婉瑜為中心的三個主演身上,由馮婉瑜擔綱完成了歷經(jīng)滄桑、矢志不渝的愛的傳達。她宛如一棵望夫涯邊的歪脖樹,雖被環(huán)境迫害而致殘,但仍然頑強地挺立在那里,守候愛人的歸來。看來,編導并不想考驗大眾的理解能力,他們只想設置一個表演的舞臺,讓觀眾看到演員們精湛的表演藝術并用一種鮮明而深厚的愛情觸動這個時代日益功利化的神經(jīng)。
綜上所述,通過時代的遠景化、主角的調換、形象的調整、主題的簡化等手段,影片《歸來》完成了在小說《陸犯焉識》基礎上的質的轉換。但是,時代的傷痕與愛情的盛放卻又使得兩者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因此,影片《歸來》其實是從電影的需要出發(fā)對長篇小說進行大膽駕馭的范例。這是一次將演員的表演而不是故事作為影片核心的大膽嘗試。緩慢的節(jié)奏、平淡的情節(jié)、重復出現(xiàn)的場景、拿捏到位的表演等等,讓影片《歸來》仿佛一首傷感的抒情詩在銀幕上緩緩鋪開……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