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10月廣東電視臺推出國內首檔電視真人秀節目《生存大挑戰》開始,電視真人秀節目在國內迅速崛起。其節目數量日益增加、收視率日益增高,已經成為國內電視節目的主流形態。
電視真人秀節目在國內尚沒有很明確、很規范的定義,能被大眾普遍認同的概念是清華大學教授尹鴻的觀點,他認為“電視真人秀作為一種電視節目,是對自愿參與者在規定情境中、為了預先給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規則所進行的競爭行為的真實記錄和藝術加工”。 從這個定義來看,“自愿參與”、“真實記錄”體現出真人秀“真實”的特點,“規定情境”、“給定目的”、“特定規則”則體現了真人秀“虛構”的特點, 這就決定了真人秀必須把“真實”和“虛構”充分有機結合。
電視真人秀的本土化發展,關鍵就在于將真實的人物和人物故事進行合理的編劇,加入適當游戲規則,從而適應廣大中國觀眾的收視習慣,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下面,從兩種創新方式對電視真人秀節目本土化發展進行論述。
引進式創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而是“搶占先機”。在選擇模板上要做的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縱觀中國電視市場,成功的真人秀節目多采用引進國外模板進行本土化改造的模式,如2012年浙江衛視推出的《中國好聲音》源自荷蘭模板《The Voice》,2013年東方衛視推出的《中國夢之聲》脫胎于美國模板《美國偶像》,湖南衛視創造收視奇跡的《爸爸去哪兒》引進的是韓國模板。
《中國好聲音》在音樂類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在于理念的創新、模式的創新和規則的創新。該節目顛覆了以往觀眾的收視習慣,用明星導師“盲選”的好奇心與觀眾的好奇心進行“通感”,充分表現明星真實感受的同時,通過編劇對每個選手的精確定位,將一批具有人物個性和人物特色的“歌手”推上了“歌星”之路。
《爸爸去哪兒》是搶占先機的最好案例,可謂是打破了電視市場“音樂類”選秀節目獨大的局面。這是一檔直接“打通觀眾情感”的體驗類節目,真實的人物情感加以虛擬游戲的襯托,孩子與父親都在節目中成長,用血濃于水的真摯情感帶領觀眾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溫馨、一起成長。該節目一經推出便獲得收視第一。
電視制作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在引進中模仿、在移植中改造、在跟進中超越,搶占先機,率先引進成功、獨特的節目模板,是電視真人秀節目本土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專家把目前在國內出現的真人秀分為九類:生存挑戰型、人際考驗型、表演選秀型、職業應試型、身份置換型、益智闖關型、游戲比賽型、男女速配型、生活技藝型。這些不同類型的真人秀節目在電視熒屏上此起彼伏,在觀眾對同質節目審美疲勞的時候,引進內容新穎、矛盾尖銳、戲劇沖突強的節目,才能吸引觀眾的關注和熱議。
原創式創新電視真人秀節目是其本土化發展最有效的手段。
1.節目內容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底蘊是電視節目的生命和靈魂。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為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真人秀節目要打開中國市場、在國內有所發展必須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適合中國國情和意識形態的真人秀節目,才能在眾多電視節目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內容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親情、友情和團隊合作,所以親子類節目、團隊合作類節目更能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自2014年1月初原創音樂真人秀《中國好歌曲》以接近2%的高收視率引爆內地自主研發節目模式的熱潮后,“原創真人秀”就相繼開播,成為國內綜藝熒屏來勢洶洶的新生力量:戲曲真人秀《國色天香》、親子真人秀《人生第一次》,勵志真人秀《出彩中國人》……一大撥原創節目潮水般涌來。這些節目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如《國色天香》用“歌改戲”的方式對流行歌曲進行了戲曲化改編,明星以競演方式將流行歌曲用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和二人轉的唱腔再度演繹。《出彩中國人》和一般達人類節目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主題并不偏重才藝形式上的五花八門、奇功絕技,而是更關注表演者的內心,力圖呈現選手身上最出彩,讓人感到振奮、敬佩、贊賞的精神氣質。《出彩中國人》更看重選手本身的特點、性格魅力和生活中能夠給人感染力的經歷,比如首期節目中亮相的舞藏王朝就是典型的“出彩”。他們不僅創造性地將藏族舞蹈融入街舞,長期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又讓觀眾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一股正能量。
2.節目要弘揚社會正能量。
在人物個性展示方面,西方真人秀節目迎合了普通人求知欲、獵奇心、八卦心以及偷窺他人隱私的心理。中國傳統文化崇尚道德,與西方真人秀相反,它不能過分窺探他人隱私心理,必須適當保護他人的心理,呵護他人的心靈,不過分展現人的負面情緒和負面心理,要突出人物的正面形象,為公眾樹立榜樣。
在人物故事講述方面,要尊重主流意識形態,弘揚社會正能量,突出人物真、善、美。在《出彩中國人》中 ,“小龍女”組合在節目錄制中潸然淚下,導師了解到是因為組合里少了一人。原來,2月8日下午節目錄制前,藝術團得知了“小龍女”組合成員點點走失了,藝術團的老師和點點的小姐妹借由錄制機會,向外界發出求助。2月18日,節目組在網上發出尋人信息,得到許多熱心人的幫助和響應。終于,2月22日,在失蹤15天后,點點平安回家了。節目組對這一事件在節目中進行了跟蹤關注,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電視媒體的責任和擔當,一檔選秀類的節目,不僅發掘了中國人的出彩,更從人性的角度關懷了中國人情感。
3.注重節目的品牌效應,實現節目品牌化。
電視真人秀節目市場化很強,制作方一定要對真人秀的品牌非常重視。在《中國好聲音》的品牌鏈條上,節目播出平臺浙江衛視贏了收視率又贏了品牌價值,這個品牌的衍生收入——冠名收入、廣告、手機短信是該節目主要收益來源。再如湖南衛視的整體營銷觀念,一檔節目推出,在全臺實現品牌聯動,比如《爸爸去哪》收視飆高之時,《快樂大本營》馬上邀請參與節目的五位嘉賓和小朋友,該節目收官的時候,五位嘉賓又為下一季推出的《我是歌手》做宣傳,號稱觀看《我是歌手》是《爸爸去哪兒》的特別任務,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再如央視《出彩中國人》,節目中評委對選手宣布“出彩”時,有一個雙手豎起大拇指的標志性動作,這個動作與冠名商“長安汽車”的標志非常類似。這個細節上的創新,就是一種品牌的植入。
中國品牌,中國制造,品牌效應在國內觀眾群中,帶動力很強。提升節目品牌效應無疑是電視節目真人秀進行本土化改造的一大法寶。提升品牌價值的方法很多,比如一檔節目的主持人形象塑立,讓主持人成為這檔節目的標志,如《中國好聲音》的華少;還可以將電視真人秀節目與其他節目制作融合,形成聯動共贏,湖北衛視打造的音樂勵志真人秀《我的中國心》,邀請鳥叔來參加該節目的啟動儀式,在接近一萬人的場地,舉行了一場盛況空前的預熱活動。該儀式在首期《我的中國心》播出前半小時預熱了衛視熒屏,達到了屏幕內外雙贏的宣傳效果。類似這樣的策劃和制作應該成為常態,以節目為源頭,以活動為輻射,為節目宣傳造勢,提升衛視品牌競爭力。
電視真人秀節目在我國發展勢頭良好,作為一線電視人,應更加致力于加速其本土化的進程,打造出適應大眾消費、走進百姓生活的優質電視節目。
(作者單位:湖北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