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是客觀評價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維護高校正常經濟秩序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對高校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進行研究,本文針對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最后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高校領導 經濟責任 審計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002-02
一 引言
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下,高等院校作為行政事業單位,運營方式不再是從前單一的教學,而是教學、科研、服務三者并重的運行方式。近幾年, 隨著各級政府對高校經費投入加大,加上其他渠道辦學經費來源的增加等原因,如今高校教育經費來源的資金額度越來越大,經濟業務也日益復雜。因此,經濟責任的范圍不再局限于對財政資金的使用與管理上,而是要擴大到對自有經營項目的經營及管理方面的審計,對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已逐漸成為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也應當是高校內部審計的重點領域。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步伐,高校經過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經濟責任審計也逐步發展起來,但整體而言,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在我國仍處于發展階段,因此,高校經濟責任審計仍是值得探討的課題之一。
經濟責任審計是我國特有的審計制度,是為了加強對干部的管理和監督,促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認真履行工作職責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2010年,中央“兩辦”頒布實施了《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的規定》,有利于高校內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但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在評價標準、審計方法、審計范圍和內容、審計機構等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質量。
二 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
1.缺少統一的審計評價標準,增加了審計風險
審計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的核心,正確、客觀的審計評價能夠有效地規避審計風險。在高校體系中,領導干部任職期內的經濟責任的正確界定與否,直接影響到經濟責任審計的正確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一是學校層面:學校并沒有對高校領導干部實行嚴格的經濟責任制,而且高校領導涉及的崗位比較多,經濟責任和目標并不明確,無形中加大了經濟責任審計的難度,影響了準確性。二是國家審計署層面:針對高校領導干部具體的經濟責任到底該如何考核,國家審計署至今為止并未出臺統一的審計評價標準,因而造成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時無統一標準依據,易產生較大偏差,難以操作,從而增加了審計風險。
2.缺乏合適的審計方法,限制了審計監督職能的發揮
目前在實際操作中,對高校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大都采取“先任后審”“先離后審”的審計方法,這樣有很大的弊端。首先,這種事后審計,容易產生各種經濟問題,導致對高校資源的極大浪費。其次,這種事后審計,會大大影響審計的權威性,降低審計的積極性,模糊審計的目的,弱化審計作用,以致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地對高校領導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再次,弱化了審計的監督功能,把審計機構推向了兩難的境地。如果不實施審計,有關部門已經進行了委托,被審計人的升遷去留基本確定,如果審出有嚴重的違紀違法行為,情形尚好;但如果只有違紀違規的一般問題,要改變升遷去留較為困難;如果只是發現德行功績方面或廉潔方面的問題,那就更難改變原來的調動決定了。這樣容易導致那些雖不犯法,但經常犯錯的不稱職的干部繼續得到重用或提拔。在本案例中,有一半實行離任后審計;相當部分離任審計為批量審計,這種批量審計很可能在時間的壓迫下簡化程序,走過場、走形式在所難免,審計質量很難保證。
3.審計范圍、審計內容存在缺陷
《高校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操作規程實施細則》中,將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定義為:審計機關依法對高校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履職情況、其所在學校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重大經濟事項的決策、經濟管理、遵守財經法規及其他經濟活動應當負有的經濟責任進行的審查和評價。經濟責任審計內容如下圖所示。
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比較狹窄,有些校級領導沒有接受過經濟責任審計,而對院系所與機關部處的負責人進行的審計次數較多,并且審計的內容和重點也不夠全面,不夠突出。目前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工作中,審計工作更多側重于財務審計:對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及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進行評價,而很少考慮高校領導是否為單位增加了效益,缺乏對領導干部經濟活動的效益性以及其他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深入的查證和分析。由于在經濟領域違法違規行為比較容易隱蔽,違法手段多樣,造成審計人員很難從賬面資料中發現領導干部違章亂紀、接受賄賂等問題,很難全面反映領導干部任期內履行經濟職責的全貌,從而限制了經濟責任審計作用的發揮。
4.缺乏獨立的審計機構,影響了審計質量
目前高校的審計機構基本形同虛設,審計的監督作用發揮有限。首先,雖然高校的審計機構有獨立的公章和辦公地點,但由于專門的審計人員數量有限,高校往往選擇把審計機構并入財務部門,不作為一個獨立的審計部門,造成審計的組織結構達不到獨立狀態,而這種不獨立的狀態將直接影響審計的獨立性。其次,審計部門的主管領導大多是由主管財經或后勤的副校長來擔任,而他們在審計專業方面存在缺陷,高校領導班子專業或知識結構的效能無法完全發揮,而財務、基建、后勤等這些部門是審計監督的重點,在這種情況下,審計結果的客觀公正必會受到影響。第三,審計人員在對相關人員進行審計時,如果他們的上級領導干預審計工作,審計人員在考慮到個人問題時,有可能就會做出不公正的審計結果。因此,審計機構的獨立性是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和基礎。
三 解決問題的對策探討
1.建立統一的審計評價標準,降低審計風險
高校應該盡快建立統一的審計評價標準,制定科學可行的審計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把評價指標進行科學量化。考核指標要全面:應該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評價指標不僅要有財務相關指標,也要有經濟效益指標。對各指標都要規定相應的責任,根據責任完成的程度賦予不同的分值,并把每個人的分值作為考核的依據,并把這一結果與高校領導績效與薪酬掛鉤。其次,學校要加強預決算的對比分析,通過對高校領導的投入產出效果進行績效評價,增強高校領導及有關責任人的經濟責任意識,促進各部門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從而為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通過建立科學的審計評價標準,有利于高校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明確履行職責的范圍和內容,較深入地了解單位經濟狀況,能夠自覺加強自身廉政建設,從而管理好單位財務工作。通過制定科學的經濟責任審計的定性和定量指標,有利于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時做到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高校領導的經濟責任和績效,從而降低審計風險。
2.改變審計方法,注重任前、任中審計
在審計方法方面,要改變以前的“先任后審”“先離后審”的審計方法,之前的這種審計模式忽視了任前、任中審計,而且離任后再審,損失無法挽回,審計結果也難以處理。而經濟責任審計的根本目的在于對審計人的經濟責任做出正確評價,從而能夠為組織人事部門的干部考核與選拔提供依據。首先,應該抓好任前審計,讓下任領導干部不接糊涂班,且能夠對之前留下的問題進行整改。其次,要嚴抓任中審計,加強對高校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的監督,以防止發生重大經濟錯誤,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要把錯誤扼殺在搖籃里,并把這期間的審計結果與其績效薪金掛鉤,從而對高校領導形成約束。
3.完善審計內容,加強效益評價
現在對高校領導的經濟責任審計多集中在財務審計中,較少涉及效益審計。財務審計指的是對財務支出是否節約和資產是否安全所進行的審計,用以得出高校領導干部的財務活動是否恰當及其是否遵紀守法。僅僅是對高校領導進行財務審計是不夠的,還要加上效益審計。效益審計,指的是在合規性審計的基礎上進行經營和管理性的審計,而不是簡單的財務審計,應該向增強管理水平的方向轉變,對高校領導的經濟活動是否經濟有效進行評價,評價其是否完成了計劃目標,而且通過效益審計,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制止,對進一步的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議,以達到提高財務資金運用效益的目標,真正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監督作用。
4.建立獨立的審計機構,提高審計質量
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并沒有獨立的審計機構,審計部門多是依附于財務部門,審計人員和審計程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的質量。針對目前審計人員方面的不足,高校應該配備充足的財務人員,并且加強對他們業務能力的培訓,防范控制審計風險,另外高校內部審計部門間應加強交流,提高審計工作質量。
四 小結
目前,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尚處于摸索階段, 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不斷總結經驗,使高校經濟責任審計更加規范化和程序化,高校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能夠真正實現監督職能,審計工作能夠健康發展,高校領導能更好地把學校財政運用得當,能夠更好地為學校服務。
參考文獻
[1]楊一斐.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現狀與對策[J].北方經貿,2012(8):151~152
[2]宋育蔚.經濟責任審計的難點及改進[J].會計之友,2010(3):99~100
[3]張美蘭.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現在分析及其改進[J].財會通訊,2012(1):90
[4]陸美娟、雒敏、周伶俐等.高校經濟責任審計與內部控制的實證研究——基于江蘇省高校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J].會計之友,2011(33):108~11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