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報刊、書籍、廣播電視和網絡傳媒上各種錯字病句層出不窮。報刊上的錯字是常見的事,圖書質量也大不如以前,有人笑稱“無錯不成書”。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常讀錯字,電視字幕問題多多,而網絡媒體的新聞報道錯字病句尤其多。如:(1)2013年浙江衛視反復播放的加多寶廣告:“中國每賣十罐涼茶,七罐加多寶”。這句話怎么聽都覺得別扭,原來句中缺少成分,若加上“就有”兩字句子就通順了,即“中國每賣十罐涼茶,就有七罐加多寶”。(2)2013年浙江衛視熱播的電視劇《精忠岳飛》第四十七集中,宋高宗趙構讓人讀信,說“讀予我聽”,“予”應為“與”。(3)2008年春節,于丹在中央電視臺講《莊子》時,把“狡黠”中“黠”(音“霞”)讀成了“皆”音,把“穢”(音“慧”)讀成了“歲”音。(4)2007年5月22日,國資委網站登載了一篇題為“江蘇用制度建設打造反腐長城”的新聞。“打造”的意思是制造,多指制造金屬器物。長城不能“打造”,應用“建造”。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三十多年前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呂叔湘先生以78歲高齡寫了一篇文章《錯字小議》,呼吁“讓所有寫稿子的、編稿子的、排字的、校對的,乃至于廣大讀者,聯合起來,向錯字宣戰!”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媒體的錯字病句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勢,鋪天蓋地地向我們撲來。面對這種現象,我們不禁要問,這是怎么了?
一 素質教育出現了問題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另外,素質教育不僅是針對在校學生的教育,還是針對全體國民(包括成年人)的教育。
然而目前的素質教育卻并非如此。對于在校學生,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把素質教育片面理解為學習唱歌、跳舞、繪畫、體育運動等,從而要求學生學習這些技能而忽視其他。殊不知,語言文字的學習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自古以來,儒家就強調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周禮·保氏》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六藝”中的“書”不僅指識字,書寫文字,還指書法。也就是說,一個真正有素養的人不僅能正確地辨認、書寫、朗讀文字,還要把文字寫好,有美感,讓人賞心悅目。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孔乙己“回”字的四種寫法,在小說中雖有諷刺他迂腐的意味,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古代學者對文字學習的高度重視。反觀現在,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大多重視外語,不重視漢語;重視考試成績,不重視基礎學習(包括語言訓練)。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嚴重缺乏嚴格語言訓練的學生不寫錯字不出病句是不可能的。一位知名的大學教授曾經感慨地說,現在的大學生、研究生寫的文章錯字一大堆,甚至很多句子都不通。這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當下素質教育的問題:錯字病句太平常。而這些學生畢業后一旦進入媒體工作,寫出的稿子質量令人堪憂。
而在各媒體工作的編輯、記者、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在工作中大多有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素質教育是學生的事,與自己無關。殊不知,素質教育不僅是學校教育,還是終生教育。2008年4月24日,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老先生在湖北省素質教育研究組籌備大會上說,人類正在毀滅自然,我們要盡快改變這種現象,急需提高全人類的素質;素質教育不只是針對小孩子,各位教職工作者(當然也包括全體國民)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質。他還說,順手帶走沒有喝完的水,這就是一種素質。帶走水是人的一種素質,不出錯字病句應該是全體媒體人的一種素質。
總而言之,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人擺脫庸俗、喚醒卓異,做一個健全、完美的人。然而對于素質教育持有偏見的媒體人一旦不重視繼續教育和自覺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出現錯誤終將不可避免。
二 文化心理出現了問題
一是急功近利、輕率浮躁;二是責任意識淡薄,缺乏羞恥之心。
近年來,各類媒體出現錯字病句的問題其實不是孤立的現象,它反映了我國的文化產業以及傳播媒介都存在急功近利、輕率浮躁的傾向或弊端。媒體出現錯字病句不只是媒體自身的管理制度、從業人員素質等因素決定的,還與當代學術文化創造主體的素質以及學風密切相關,是當代學術文化事業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反映。自20世紀以來,我國的學術文化領域真正享譽世界的大師巨子極少,這與長期抄襲他人的學風密切相關。20世紀初的學術文化主潮是“別求新聲于異邦”,學術界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無意間走上“抄襲他人”的歧途。與此密切相關,我國的學術文化建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傾向,教育特別重視外語和數理化,對于鑄塑人的靈魂的人文社會科學則重視不夠,因為這些知識似乎無關“實務”不能立即見效。有百科之母美譽的語文,更是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