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素養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所必備的素養,是培養民族院校大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民族院校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的農村、山區,信息意識普遍較為薄弱。本文針對民族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探討了在民族院校中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途徑和措施。
【關鍵詞】民族院校 大學生 信息素養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006-02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一詞,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養定義為“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與技能”。近四十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信息素養給出過多種定義,現在一般認為,信息素養是“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能夠檢索、評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信息素養概念一經提出,信息素養教育就在全球得到了廣泛的推進。目前,信息素養教育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界和圖書館界密切關注的課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網絡信息資源對高校的不斷滲透,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我國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中明確指出“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是高校圖書館的主要任務之一,圖書館可以通過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以及其他多種手段,進行信息素質教育。作為以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為宗旨的民族院校,應肩負起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使命。
一 民族院校開展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意義
民族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是我國高等院校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各少數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所在,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批判、創新中最活躍、最有生機的力量。他們的信息素養水平將直接關系到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主義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關系到我國民族地區的繁榮和穩定。因此,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1.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是提高民族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力保證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們要想在信息的海洋中,準確地獲取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就必須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能力。民族院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可以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掌握信息知識,選擇合適的調查研究方法或信息系統來檢索所需信息,提取、記錄和管理信息,正確地判斷信息的真偽,評價所需的性質和范圍,識別各種潛在的信息資源;才能強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信息意識、豐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信息知識,使之具備過硬的信息能力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因此,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是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力保證。
2.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可為民族院校大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美國大學研究圖書館學會明確提出,高等教育機構的中心任務是培養終身學習者。高校開展的信息素養教育,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延伸到了課堂教學體系之外,為大學生進入社會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在現代信息社會的浪潮中,學生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所獲取的信息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更多的信息、更豐富的知識需要大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通過終身學習獲得,這就要求大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正確掌握獲取知識和創造知識的方法,有效提高獲取和創造知識的能力。而作為民族院校的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發展的歷史重任,是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和后備力量,更應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信息素質是民族院校大學生立足信息社會必備的素質,民族院校大學生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是實現終身教育的最佳途徑。
3.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信息素養教育可以開發智力資源,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養成關注信息、搜集信息的習慣,使其能通過信息搜集把新知識、新信息融合到原有的知識和信息中去,從中提取重要觀點和思想,通過綜合形成新的概念,達到知識的更新和創新的目的。
4.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可以規范民族院校大學生的信息活動行為
信息素養教育能夠使學生了解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懂得知識產權及正當使用有版權的出版物的規定,遵循獲取和利用信息資源的法律、法規、政策和禮儀,進而增強學生的信息道德觀。
二 民族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
民族院校大學生多數都來自偏遠農村、山區,受當地環境的制約,部分大學生入學前對計算機的使用比較生疏,對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獲取信息及與信息相關的法律、規范知之甚少。入學后,經圖書館及各部門的培養,許多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普遍有了提高,對網絡信息資源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利用現代圖書館的搜索工具獲取信息資源的能力還處于較低的水平。
1.信息意識淡漠
信息意識是指人們對信息的敏感程度,即遇到問題主動尋找答案。然而,民族院校大學生對信息的感受力、信息價值的洞察力、判斷力普遍較差,不會主動利用信息。有的大學生遇到問題僅僅是從書本中去尋求答案;有的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都沒有利用過圖書館的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有的大學生偶爾有信息需求,也是因為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非自覺行為。民族院校大學生利用信息的無目的性,導致他們不能有意識地把利用電子資源和網絡資源,并將其當成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和重要的學習工具。
2.信息能力較差
信息能力是指人們搜集、整理與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能夠熟悉各種信息資源,能夠對信息進行查尋獲取的能力。民族院校大學生的信息能力將是我國民族地區科技創新和科技發展的重要保證。然而,民族院校大學生由于缺乏高效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技能,不能敏銳地發現有價值的內容。有的大學生對如何獲取電子資源較為陌生;有的大學生對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資源和積累信息資源的能力較差;有的大學生在需要參考文獻時,還不具備鑒別、篩選、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從何下手,不會將信息轉化為知識。
3.信息道德欠缺
信息道德指在信息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倫理道德。由于民族院校大學生接觸網絡的時間不長,對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規內容的認識不夠全面,導致許多大學生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缺乏對不良信息的判斷能力與信息的安全意識,缺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與自律意識,容易造成不負責任的濫用信息、抄襲他人科研成果等學術不端現象。
三 提升民族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途徑與措施
1.抓好民族院校新生入館教育,不斷夯實信息素質基礎
新生入館教育是提高民族院校大學生信息意識的啟蒙教育,它可以為培養新生信息意識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它也是大學生深層次信息素質教育的先導。民族院校的新生,信息素養普遍不高,絕大多數新生對利用圖書館獲取知識信息這一途徑茫然不知。高校圖書館應該把握這個關鍵時期對新生進行信息素質的基礎教育,使新生在入校之初接受、理解、適應現代信息環境,產生良好的信息意識,并將信息素質的培養作為自己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民族院校圖書館應在每學年開始,策劃新生入學專題,開展對新生利用圖書館檢索文獻及獲取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訓,培訓形式應趨于多元化,并在新生入館教育過程中加強大學生信息意識的宣傳工作,并將這一教育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的始終。
2.狠抓文獻檢索課程建設
開設文獻檢索課程是高校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平臺,是提高民族高校大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的主要途徑。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民族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除紙質資源外,其電子資源和網絡資源逐年增加,并實現了網絡檢索和資源共享。目前,高校均開設了文獻檢索類的課程,但是課程的內容不完善且多流于形式。因此,民族院校圖書館應加強文獻檢索課程的建設,應對文獻檢索課程的內容進行改革且實施分步教學。如針對新生,主要是進行“認識和利用圖書館”的教育;針對大二、大三的學生,主要是進行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還可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介紹圖書館已購買的電子資源及相關的免費網絡資源的利用等;針對本科畢業生及研究生,可開設“論文寫作與查找方法”等專業性較強的文獻檢索指導課程,幫助學生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如何正確選擇與利用文獻資料。
3.開展在線信息素養培養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素養在線培養模式在高校應運而生。圖書館開展在線信息素養培訓,可以為用戶提供全天候信息素養培訓指導且不受時間、空間及地點的限制。與傳統的高校圖書館用戶教育相比,在線培養方式更適應當代大學生多元化的取向需求,使得信息素養教育不只局限在課堂教學之中。
4.加強信息道德教育
規范信息道德是加強民族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有力保證。高校圖書館是培養大學生信息素質的主要陣地,因此,在文獻檢索課程教學中,要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際,加強信息道德和法制教育,規范其上網行為,讓學生能遵守法律法規,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自覺地抵制信息的違法行為,要培養學生使用正版軟件,反對盜版軟件的意識,養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養。
總之,民族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是長期艱巨的任務,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是其終身學習和創新能力的保證。我們要從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出發,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面系統地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少數民族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育珊.淺談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50~152
[2]胡英俊.當代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與培養途徑探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Z1):152~153
[3]特木爾巴根、林晗.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1):35~38
[4]藍巧燕.論信息素養教育與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1(3):44~4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