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構主義理論是自主學習研究的理論基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在高職院校中的引入與實踐對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動機起到了正遷移的作用,實現了學習者學習能力的構建和加強,學習者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進行確立學習目標、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等行為,實現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負責并實施有關的學習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自主學習 動機 能力 促進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020-02
一 引言
最近幾年,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一直是教學改革的熱點,逐步在各院校展開。高職英語教育本著“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要求,開始對傳統的以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向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主動式教學模式過渡。在實施過程中,對三年制非英語專業的專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引導其參加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而這一舉措也間接地促進了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其主動性的培養。
二 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意義
建構主義為語言學習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是自主學習研究的理論基礎。該流派代表Nunan認為,個人頭腦中的知識都是由以前的經驗構建而成的,語言教學不僅僅是堆砌語言材料或教授一些獨立的語言點的過程,而且是學習者對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同化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而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否定了知識的靜態說,認為知識是動態增長的。這一理論將人們的視角從“知識是一種產物”轉向了“知識是一種過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相反地,他要在主動改造和重組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信息的意義,而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角度探究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高職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促進作用,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找準學習策略,真正推動自主學習的開展。
三 自主學習理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這一新模式突出了學習者的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意識的計劃、監控和評估。它包括建立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法、評估學習效果、矯正學習策略、自我激勵等內容。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習者獨立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Henry Holec是最早將“自主”這一概念引入外語教學界的。他提出,“自主”是“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學習者具備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意味著學習者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內容、材料和方法,能夠確定學習的時間、地點和進度,并對學習進行評估,其中包括確立學習目標、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等。
這一現代學習理念的引入在學生為大學英語四級的備考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學習者在備考中是否使用了正確的學習模式,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率,將在考試結果中得到體現。因為“四、六級考試是不以教學內容為參照的。它和托福、雅思等水平考試一樣參照的是一般能力標準,也即考生不管學什么教材,甚至不學任何大學英語教材,都可參加和通過考試。教和考是脫離的”。因此,學習者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進行確立學習目標、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等行為,實現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負責并實施有關的學習策略。
四 CET4對學習者自主學習的促進作用
考試可分為兩大類:學業考試和水平考試。學業考試“用于在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束時衡量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而水平考試是“一種不以某一課程為依據,也不管考生受過何種訓練而對考生的一般語言能力進行考查的考試”。根據這個定義,四、六級考試更多的是一項水平考試。
可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為一種對考生一般語言能力進行考查的考試,同時又無法以某一門課程為依據,這就對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而激發其自主學習動機的油然而生。
1.CET4對自主學習動機的促進作用
在高職院校中鼓勵學生參加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動機起到了正遷移的作用。Gardner認為,動機包括四個方面:目標、努力、要達到目標的愿望和贊同的態度。Gardner和Lambert的研究基于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強調語言學習動機的社會性。他們將外語學習動機分為工具型和歸附型兩種。工具型動機是指學習者具有較為實用的目的,如通過考試、獲取證書或得到工作晉升等與自己前途關系密切的動機;而歸附型動機則強調學習者具有想了解目的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異國文化特征等愿望,并最終融入該文化。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考查的是學生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高職學生在參與中也使得校與校之間無形地設立了英語教學水平的評估尺度,同時增強了學習者的社會競爭力和適應性。因此,工具型動機的產生是此項考試的引入的直接成因。盡管與歸附型動機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但終究為學生跨出自主學習的第一步提供了內驅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已不完全滿足于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灌輸為主的授課模式,開始對學習策略主動地提出問題,如涉及詞匯的記憶方法、寫作新體裁圖表式作文的撰寫方法、快速閱讀的解題技巧等,在主動地尋求學習策略的過程中建構了新的知識,激發了其內在的學習動機,至少是工具型學習動機的形成,同時也配合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將課程教學延伸到課外的自主學習、自主研究,再將學習效果反饋到課堂,形成了彈性靈動的教學。
2.CET4對自主學習能力的促進作用
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高職院校中的引入與實踐中看出,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動機強度與自主學習能力成正比例關系。在為四級考試的準備與強化階段,隨著學習者自主學習動機的逐步增強,其學習能力也在期間構筑,表現在新的有效的學習策略的習得,利用現代網絡資源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等,通過對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同化的過程,學習者在主動改造和重組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了新信息的意義,而這一自主學習行為動機的強度的不斷增強也促進了其學習能力的不斷增強,結果表現為:對英語語言知識的較快掌握,進而開始閱讀更多的英語文獻資料、選修更多的英語語言或文化相關課程,有了想了解目的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異國文化特征并最終融入該文化的愿望。這時便實現了外語學習動機中歸附型動機的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已向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發展,不能不說大學英語四級這樣的水平考試對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五 結束語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高職學生為獲取大學英語四級證書的工具型動機而不斷主動地改造和重組原有經驗、建構新信息的意義,從而實現了四級考試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的促進作用、學習能力的構建和加強,進而到達更高層次的外語學習動機——歸附型動機的形成,即學習者在習得目的語時,有深入了解并融入該目的語國家文化之愿望,此時學習者的內在學習興趣已得到了充分激發,能夠實現對自己學習過程的有意識的計劃、監控和評估的自主學習行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Holec,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蔡基剛.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新大綱目標定位修正及其意義[J].外語界,2007(4)
[4]徐強.交際法英語教學和考試評估[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6]van EIs,T. T. Bongaerts etc. Applied Linguistic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M].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198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