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標志。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必須在寫作方面進行重點攻關,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本文就如何提高寫作水平從三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關鍵詞】寫作水平 素材 積累 新課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098-01
一 生活是寫作之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蓖瑫r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為此,筆者要求學生通過寫“日記”和記“片段”兩個途徑,積累寫作素材。
1.讓學生留心生活、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記下生活中的感人片段
“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么廣闊?!薄吧钪胁皇侨鄙倜?,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睂W生通常感到寫作素材枯竭的原因,大多是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和發現,要讓學生留心生活、多角度地觀察,發現生活中的感動點,并加以記錄。如,某同學迷戀網吧,學習一落千丈;學習尖子學習動力的來源;“兩免一補”政策,讓農村貧困學生不再輟學;留守兒童與祖父、祖母的生活狀況……同時還應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如,《春》告訴我們觀察不僅要用眼去看,還要善于運用各種感官捕捉事物,如他在寫萬物蘇醒、充滿生機的春景時,不但看到了景物的千姿百態,而且觸到了“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聽到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嗅到了“甜味”、“泥土的氣息”。
2.培養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讓學生在寫日記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提高表達能力
正如作家周國平所說“日記是作家的搖籃”。在寫日記時,你是自由的,可以只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用為你不感興趣的東西絞盡腦汁。按照自己滿意的方式寫自己感興趣的題材,這正是文學創作的主要特征,所以寫日記是比寫作文更接近于創作的。我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要求他們在日記中學會抒發真情實感,同時通過寫日記積累寫作的素材。
二 閱讀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
教師要把閱讀教學和寫作緊密地結合起來,學用兼顧、巧訓勤練,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李吉林老師說:“作文指導主要工夫就在寫作前,而且主要在閱讀上。”閱讀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以及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閱讀。教學中的一篇篇課文,不僅是在提高閱讀能力,同時也在為習作積累語言,鍛煉思維,學習表達方法。首先,根據需要積累寫作的素材。如,在磨難中獲得成功的例子: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后,發憤著書,寫出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30年時間;諾貝爾研制無煙炸藥,屢敗屢試,煎熬8年才出成果等。其次,在閱讀中學習作文的技法。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寫作方法的指導,重點關注文章的開頭、結尾、中間的過渡、文章的表現手法,結構層次的安排等。如,引導學生關于文章開頭和結尾的借鑒:開頭:(1)直接入題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2)直接入事句: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3)直接入物句: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4)直接入論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結尾:(1)有余味: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2)有情感: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有懸念: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圣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
三 注重對學生作文的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在評作文的過程中學生明確一篇作文應該怎樣寫,從而通過評作文提高學生的作文評價水平,久而久之,也就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1.制定標準,多方面指導學生作文評價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寫作要求,結合《考試說明》的評價要求,制定出評價標準,讓學生明確怎樣評價一篇作文。我主要從內容、結構以及語言表達三方面指導學生作文評價。
2.注重實踐,讓學生在“評作文中學會評作文”
正如一個作家所說“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作文評價也不例外,只有在長期的實踐中才能提高作文的評價水平。為此,我十分注重給學生創造作文評價的空間。我的具體做法是,在每次語文課前,用5~10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評作文。指定一名學生讀作文,一名學生主評,其余的學生都把作文題目抄好,并且邊聽邊做好評價記錄,聽完作文“閱讀”后,主評先評,然后由其余學生做補充,最后由教師做指導性總結。
總之,不是靠一兩種“特效”方法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只有用發展的、主動的、全面的教學思想來指導學生,將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誘導的原則落到實處,才能提高初中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寫作水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教師肯動腦、勤實踐,提高初中生的寫作水平不會太難。
參考文獻
[1]于晉良.讓學生作文成為有米之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1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