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語文課堂教學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進程,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聽課為輔的教學活動已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在此背景下一種新的授課模式應運而生,這就是六環節授課方式,它已經得到很多學校和教師的認同,并被如火如荼地實踐在一線教學活動中,收到積極的效果。
【關鍵詞】六環節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理論 情境導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105-01
中國語言文字的教學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遷。從沒有文字時的口耳相傳到有文字開始的庠序教育中的“書”的教育,再到封建社會主要以儒學為指導思想對“四書”“五經”的學習,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在吸取西方新的教學理論的同時與中國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相結合,創設了一系列的語文教學方法,逐漸形成了一種語文教學的固定模式,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聽課為輔的講、學、練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的思考,越來越制約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例如六環節教學方法。
那么什么是六環節授課方式呢?所謂的六環節授課方式就是某個班級按照成績、興趣等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4~6人,最好以4人為一組,在授課過程中有六個主要環節,包括教師導入、學生自主學習、展示質疑、小組合作探究、當堂檢測反饋、總結等環節。
這種新方法的嘗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理論支撐的。它主要是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創設的。建構主義理論中又包含自主建構、在情境中建構和在交流中建構。自主建構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每個人的學習都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通過新的理解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知識學習不能像搬家一樣,從老師的頭腦中搬到學生的頭腦中。情境建構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情境相聯系的,所以情境的設置尤為重要,情境設置要做到新舊知識的相結合。這六個環節環環相扣,教師的教學過程不是把所要學習的知識都拋給學生,而是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由學生把新舊知識在頭腦中建構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或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在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討論中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真正的融會貫通,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愉快的自主學習。
基于以上理論,本人正在展開的語文授課活動主要有以下六個環節:
一 導入環節
語文教學活動中,情境導入法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適用。它將一個語文教學任務置于某個具體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理解教學內容,并受到道德品質和審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師所創設的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能有效提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如講解孔子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時可以講一段孔子不喝盜泉水的故事,啟發學生在不義的前提下孔子連水都不飲,更何況在不義的前提下如何能貪圖富貴呢?使得學生對孔子的言行中的“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合理的導入設計能給學生學習新知識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自主學習環節
自主學習中學生主要完成教師設計的學案,學案一般包括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檢測與反饋部分。教師進行導入后,學生一般進入自主學習狀態中。自主學習部分是簡單的內容,如字音、字義,學生通過查閱字典即能自行解決問題,合作探究部分要求學生先自己進行思考,給出初步答案。
三 展示質疑環節
展示質疑是教學活動中最能體現學生思維結果的環節。展示環節要求學生根據本組的答題和討論的情況,通過小組安排組員代表到講臺上把本組的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該環節有歷練學生膽量、認知邏輯和表達能力等作用,并且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環節并非是優秀導學案的展示,也包括對存在問題學案的展示,教師要與學生互動討論,了解學生的困惑,指出討論存在的問題,引導其他同學合作解答。教師為了使學生深入思考,也可采取有意偏袒錯誤一方的策略,以激起學生的質疑勇氣,活躍學生的思維和課堂氣氛。
四 合作探究環節
合作意味著交流,交流是不同思維的碰撞,同學們分享智慧成果,彼此交換做題方式、思考過程,為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積極找出各種論據,提高思維效率。但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參與面;討論是否與主題有關;每人是否積極發言;組員的合作程度是否高效。在交流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獨立思考在先,小組討論在后;文字書寫在前,口頭表達在后;讓學生都理性參與。
五 反饋與檢測
這一環節主要設計與教學相關的習題,包括高考考察過的相似題型,也可包括在自主學習中未能解決的問題。若檢測與反饋的內容未能及時完成可作為作業進行考察。
六 總結
六環節中的總結是學生以知識樹或思維導圖的方式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的總結。總結在高考復習中很適用,如詩歌的鑒賞就可用知識樹的方法,同學們可利用想象力把鑒賞方法用圖形表達,圖形可以是樹、手指、彩虹,甚至是貝殼,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這種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創造性,讓備課變得高效而有趣,然而學案的編排成本很高。一些教師只是在網上復制學案,問題設置過于簡單化或過于復雜化,不符合學情,因此教師必須以本班的學情設計適合的導學案。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