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從情境教學內涵、案例研究等出發,總結出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基本形式及運用方法,探究了語文課堂實踐情景教學法的可行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 運用 情景教學法 初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108-01
在近幾年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在課堂上對情景教學法進行了一些探索。下面談幾點做法。
一 創設情境教育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情景教學法,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把新課知識滲透到非常有趣味的情節、場景或部分故事中,通過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課程中所需的關鍵問題,激發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學會學習的良好習慣。在課堂中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合理創設和運用情境教育教學模式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運用情景教學法應根據教學的實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景教學法運用得當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和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情境時一定要以課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基礎,導入的情境必須與所要教學的內容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系,脫離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情境,不管教師設計的情境是多么吸引、多么別出心裁,都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
教師設計的情境要對學生所學的新知識具有啟發性,還要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基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他們求知的熱情,達到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目的。情境教學還需要運用生動活潑而又不失幽默感的教學語言,使設置的情境扣人心弦,吸引學生的注意。另外,語言的準確性、簡明性、科學性和思想性是一個有效情境教學的前提。
三 情景教學法和語文課堂上的具體形式及運用
情景教學法如何合理有效地貫穿于整節課中呢?可以在運用中實踐“創設情境→優化情境→升華情境”情境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設計和使用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首先運用恰當的導入,創設情境,尤為重要。教學的導語處設計的引人入勝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其次,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視聽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學的具體做法是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實物、圖片、音樂、視頻片段等為媒介導入課文充分調動學生視聽感官,讓學生在這種豐富優美的情境中產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學白居易的《憶江南》時,由于這首詞蘊含的感情比較細膩,在教學前我先播放時下學生喜愛的歌手林俊杰的《江南》作為配樂,在輕松舒緩的音樂渲染下,加上充滿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的情感心理能很快進入這首詞的意境中。
情景教學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有長期性和連貫性,要形成一種常態。因為課文與課文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課文都存在一定的知識聯系,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找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而讓學生輕松自然地掌握新課的內容。
在學《夸父逐日》時,可以聯系已學過《女媧補天》的有關內容,引出“神話”一詞來導入新課。通過復習已學過的課文內容,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以復習舊知識作為橋梁,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由學生表演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全情投入,也不失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情景教學法。通過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對課本的角色產生親切感,自然就對課文人物加深了內心的感受和體驗,讓課堂教學有了生氣,語文學習充滿了快樂。
教師要特別重視在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課堂的質量,因為大家都知道藝術來源于生活。以身邊的人、事、物取得學生對于作者情感上的切入點,并通過實際經驗來探究課文中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積累經驗,培養學生聯系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學《看云識天氣》時,考慮到雖然很多學生都經常看到各種形狀和色彩的云彩,但并未仔細觀察和思考過。我通過帶著學生當堂去現場實地考察幾天來的天氣,結合氣象預報和天氣實況,供學生觀察思考,講一講平時所觀察到的天氣現象,突破了教學難點重點,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如在學《春》時,以一首歡快童趣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作為牽引,并通過視頻播放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迎春圖……。學生在視覺、聽覺的沖擊下,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地、多角度地觀察春天,又怎樣形象、抒情、生動、和諧地描寫把春天的風采展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學生入情入境,內心會不斷掀起與課文相同的情感共鳴,升華情境,升華內涵,深刻理解課文。
語文課堂教學只有巧妙地創設情境,課堂氣氛才能被激活,師生之間才能多邊互動、合作探究。語文情境設置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進學生思維,產生共鳴,把學過的知識變為能力,讓學生充分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感受學習語文的無限魅力。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