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余年的新課程改革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國家對包括初中歷史學科在內的新課程標準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一 從整體來看,新課標的改變
1.前言部分
第一,闡述了歷史課程功能、地位和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修訂版中鮮明地提出了歷史課程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通過學習歷史,能從中吸取智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闡明了歷史課的價值及學歷史有什么用)
第二,修訂版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提出了歷史課程的“四大特性”(思想、基礎、人文、綜合),而《實驗稿》中沒有。
第三,設計思路上:修改稿的課程設計思路中的總體思路更為具體,更便于操作,比如課改實驗稿中的“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
第四,課程目標方面:修訂稿的課程目的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在更具體的詳細的描述來看,情感態度價值觀更多樣化的,豐富化。如在過程與方法的目標中有如下具體要求: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時序與地域、原因與結果、動機與后果、延續與變遷、異同、聯系等概念,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解和判斷。再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描述原來在實驗稿是五個角度,現在則改為六個角度。
2.在內容標準要求和活動建議方面的變化
修訂版在具體標準要求上做了巨大的調整:(1)在每個版塊前的通論表述中更加詳細、具體。充分體現這一版塊歷史的脈絡、關鍵、核心。(如中國古代史)(2)內容呈現方式發生變化,《實驗稿》以“學習主題”的形式,《修訂稿》以歷史發展階段的形式呈現(時序性強)。而且保證歷史課程的系統性特點。(3)活動建議與教學內容并排顯示,便于教師針對性的操作。(4)具體要求上更加具體,符合學生基礎知識水平和年齡段特點。部分要求更加明晰,便于學生學習。但是要求并沒有降低,而是給學生留下了更大的思考空間。(5)加入最新歷史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歷史觀念體現體現與時俱進的特點(觀點)。(6)刪除了部分舊、難、偏內容,適當增加了部分內容和調整了部分內容。
二 從年段的來看
以初二的歷史教材(上冊)為例,我在教學課程中是如何在新課標引導下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
1.優化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
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走進歷史情境,深入歷史人物背景,在復雜多變的歷史中,感受事件的發展變化。如講左宗棠收復新疆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然后分組討論,討論中我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左宗棠將軍,你該如何收復新疆。讓學生各抒己見,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踴躍發言,同時也加深了對歷史事件的印象。又如講西安事變時,我先從介紹張學良開始,并指出:當張在美國逝世后,江澤民稱贊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然后我再詳細敘述西安事變的來龍去脈,其間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事變前,中國的局勢是怎么樣?事變后,又該如何處理蔣介石?接著,我又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如果當時殺了蔣介石,中國的政局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否有利于團結抗日?在學生積極討論的過程中,我又適時補充了一些歷史資料:蔣介石被扣后,中國各黨各派的態度(親日派、親英美派、中國共產黨、民主人士、張楊等)。隨著材料的引入,學生的眼界進一步拓寬,思維更加活躍,師生在熱烈討論之后,終于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既明白了不殺蔣介石的道理,也懂得中國共產黨為和平解決事變所作出的努力和深明大義、不計前嫌、以民族大局為重的品格。這時,學生明了西安事變前前后后張的言行,也就深刻地理解了江澤民對他的評價。
2.多方面的豐富歷史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發揮直觀教學的能力,合理利用圖表。在講完第一章《侵略與抗爭》時,我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時間、簽約人、簽約地點、背景、條款、影響等相關內容制成表格,讓學生通過填表的方式從這些不平等條約看中國是怎么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其他的章節如孫中山創建革命黨、新文化運動、三大戰役等等,我均讓學生把這些章節的要點制成各式的表格。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歸納綜合能力,又便于學生復習記憶。同時我也會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些圖片并結合現有的課本中的地圖、圖片以及課題來輔導教學,這樣既能讓有限的教學資源被充分利用起來,也可以加強學生的識圖辯圖能力,加深課堂記憶,提高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