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標在建議中明確指出:“能否積極有效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關系到本課程性質、目標的實現,制約著本課程實施的質量。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創造性的重要標志和促進教師自身成長的重要途徑。”由此說明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那么,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呢?
一 借助文本資源,寓教育于活動中
生活性是本課程基本特征之一。翻開品德與生活教材,精簡的文字,色彩斑斕的插圖,讓人深感濃濃的生活氣息。《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在本課程教學中,我通過兒童的真實生活經驗和活動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從而在兒童生活與教材之間建立內在的聯系。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有趣的教育資源,是教育孩子的一本鮮活教材。
夏天雷雨交加時,我組織孩子們在教室窗前觀察雷雨天氣,孩子們在看到閃電、聽到雷聲的過程中產生了疑問: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雷為什么會擊中人?怎樣才能防止雷擊中人?夏天雨過后為什么有時會見到彩虹?
陽光明媚的季節,我和小朋友們在操場上發現影子,在和影子玩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影子有時短,有時長;人怎么動,影子就怎么動;陰天影子就沒了……
這些現象,都是發生在孩子們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在教學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濃厚,參與的積極性高、參與面廣,體驗深刻,他們收獲俱豐。
二 挖掘校內資源,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新課標指出: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設施,有條件的地方可增設有關設施,如開辟學校植物園、動物園,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等。作為農村學校,生源的減少,教室、操場、走廊等可利用的資源比較多,這就為兒童參與學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我通過在教室里建立養殖角、在操場旁建立種植園、帶孩子參觀校園文化角落等方式,開發和利用校內育人資源。
1.建養殖角,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
我組織孩子們充分利用教室的角落開展有趣的養殖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建立了四個養殖角。養殖的動物可多了,有小蝦、烏龜、魚、蝸牛、螃蟹、蝌蚪、兔子等。教室簡直成了小動物的樂園,孩子們精心地照料、用心地觀察,寫好觀察日記。可是孩子們因年齡小,缺乏飼養經驗,有些小動物沒飼養多久就漸漸死去,孩子們感到十分難過。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通過上網、翻閱書籍、詢問家長等查找原因。在查找的過程中,孩子們知道了造成小動物死亡的原因,激發了他們探索科學知識的欲望,這樣既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嘗試了科學飼養動物的方法,同時,又培養了他們探究的精神。
2.建種植園,讓孩子受到多方面的品德教育
去年春天,我們在操場旁開辟了一塊空地作為種植園。我組織學生選種了小白菜、四季豆、黃瓜、玉米、花生、南瓜、向日葵、紅苕等植物,小白菜、四季豆、黃瓜、春天播種后,僅二三個月就有了收獲;玉米、花生、南瓜、向日葵、紅苕需要到秋天的時候才能收獲。在植物生長期間,我引導孩子們細心觀察,作好觀察記錄,同時帶領孩子們拔草、松土、澆水、施肥、捉蟲等。孩子們參與到從播種到收獲的整個過程中,這個學習過程雖歷時較長,孩子們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但是孩子們精心組織、周密計劃,勤于管理,收獲了碩果,感受了快樂,從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啟迪。
3.參觀校園和實地練習,進行愛校和文明習慣教育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環境育人內容。校園環境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我充分利用學校紅領巾廣播站、“雅博”校報,圖書室、心理咨詢室等資源。如在上一年級《我背上了新書包》一課,當我教學“我們的校園”這一節內容時,針對一年級孩子對校園環境很陌生的情況,我帶領學生參觀了校園的“六大功能室”、標準化的學生食堂、學校花園、會議室、文化長廊、榮譽室等各個地方,感受學校日新月異的變化,激發孩子對校園環境的熱愛之情,樹立保護校園環境的意識。同時,我還帶孩子到樓梯間去練習“上下樓梯靠右行”,通過實地練習,學生懂得了什么叫“靠右行”;明白了靠右行是為了不和別的同學相撞,從而保護了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培養了良好的安全文明習慣。
三 開發校外資源,讓學生走進社會,親近大自然
為了實現《品德與生活》課程所倡導的立足于兒童的生活,著眼于學生社會性的整體發展的課程理念,我組織并鼓勵孩子們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親近大自然。作為農村學校,自然條件豐富,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多。廣闊的田野、豐富的物產、蜿蜒的河流、悅耳的蟲鳴鳥叫等自然景觀都為品德與生活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感知自然現象。既讓學生增強了感性知識,又讓學生受到了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教育。例如,春天到了,我組織學生開展放風箏、遠足活動等,在活動中磨煉了意志品質,鍛煉了吃苦耐勞精神,拓展了孩子視野,豐富了孩子的生活經驗等;春播時,我領著孩子們到農田開展學農活動,讓孩子們體會爸爸媽媽工作的艱辛,從而更加的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秋天收獲季節,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果園幫果農摘果子,感受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體會辛勤勞動,才會有豐碩的成果。
總之,品德與生活教學是一個開放的、生動的、充滿著人文氣息的活動過程。在品德與生活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任何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的因素,都應該合理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只有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不同類型的課程資源,才能讓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更為真實,才有利于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唯有如此,品德教育才能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創新性,品德與生活教學才能充滿生命的色彩。
參考文獻
[1]謝建龍.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J].課改與教研,2004(6)
〔責任編輯:李錦雯〕